李文軍
(武威市石羊河林業(yè)總場,甘肅 武威 735000)
肉蓯蓉(CistanchedeserticolaY.C.Ma)為列當科肉蓯蓉屬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1],是我國西北沙漠地區(qū)特有的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寄生植物藥材,屬瀕危種。肉蓯蓉沒有可自身吸收養(yǎng)分的根系,寄生在梭梭、檉柳等沙漠樹木的根部,從寄主吸取養(yǎng)分和水分。野生肉蓯蓉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肅、內(nèi)蒙古中西部、寧夏和青海等地,其肉質(zhì)莖可入藥,為傳統(tǒng)補益中藥,具滋肝、養(yǎng)腎、益經(jīng)血和潤腸通便之功效,素有“沙漠人參”的美譽[2],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市場需求量較大。石羊河流域南靠祁連山脈,北鄰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水資源嚴重短缺。由于梭梭具有耐旱、耐寒、抗鹽堿等特點,是防風固沙、遏制土地沙化的造林先鋒樹種[3],是近些年來沙地人工植樹的主要樹種。栽植梭梭林人工接種肉蓯蓉,既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又增加了農(nóng)民收入,是一項前景良好、具有多重效益的沙產(chǎn)業(yè)[4-6]。
選擇沙層厚度40 cm以上、土壤中性或偏堿性、有較好灌溉條件的沙灘、小沙丘等沙土或半荒漠化地帶,于春季或秋季定植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一級梭梭實生苗,株行距可選擇2 m×4 m或2.5 m×3 m。在苗木定植前用生根粉水溶液浸泡根系30 min,再蘸泥漿栽植。挖深10~15 cm定植淺坑,定植時苗木要扶正,根系要舒展,深埋踩實,可用容器苗造林或補苗[7]。每年灌水1~2次,3~6 a后接種肉蓯蓉。
肉蓯蓉種子是生理后熟型種子[8]。應選擇3年生以內(nèi)的植株,采集粒大、飽滿、有光澤的種子,接種前對種子進行處理和活力測定。
2.2.1 熱水浸泡 用50 ℃左右的熱水浸種至水溫降至室溫,撈出種子均勻平鋪在墊有潮濕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在4 ℃條件下放置15 d后接種[9]。
2.2.2 低溫沙藏 將種子埋在4 ℃、含水量為10%的濕沙中30 d,再接種。
2.2.3 藥劑處理 用0.5 mgL-1的赤霉素溶液浸種10 h,撈出后均勻平鋪在墊有濕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在4 ℃條件下放置15 d后接種[10];或用1~3 gL-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種30 min撈出后與沙土拌勻后接種,沙種比例以3∶1為宜;或用30~60 mgL-1的NAA水溶液浸種4 h后撈出平鋪,陰干后接種[11]。
2.2.4 日照處理 將篩選的種子均勻平鋪在沙地上暴曬1~2周后接種。
春季和秋季均可進行。春季接種可實現(xiàn)當年寄生,有利于提高產(chǎn)量,使肉蓯蓉有一個完整的生長周期,秋季接種的翌年春季可完成寄生。
梭梭接種肉蓯蓉開挖方式主要有溝種、坑種和打洞等,播種方式主要有撒種、種植帶(種植紙)和種植塊等,以溝種+撒播和打洞+撒播的接種方式肉蓯蓉出土率較高[12]。
在距梭梭主干40~60 cm處開深50 cm、寬40 cm的作業(yè)溝,將種子均勻撒播在溝底,回填少量細沙使溝深至40 cm,攪拌均勻,使種子處于40~60 cm根系分布最多的沙層內(nèi),回填作業(yè)溝,踩實,有條件的地區(qū)及時灌溉。為進一步提高接種成功率,有條件的地區(qū)開溝時可多深挖10 cm,于溝底施入適量腐熟農(nóng)家肥或商品有機肥,回填5 cm細沙后攪拌均勻,再回填5 cm細沙,并按上述操作進行接種。
在距梭梭主干50 cm處兩側(cè)打直徑30 cm、深50 cm的洞,均勻撒播種子后回填10 cm細沙,攪拌均勻后回填踩實,有條件的可及時灌溉。根據(jù)梭梭樹齡及長勢情況,可適當增減打洞的數(shù)量。打洞接種減少了對地表的破壞,省工省種子,操作簡單且效率高。
應根據(jù)梭梭林生長和降水情況,適時適量灌水,并施入腐熟農(nóng)家肥或商品有機肥,禁用化肥,以保證肉蓯蓉產(chǎn)量及品質(zhì)。應采取圍欄封育、禁牧等措施進行保護。
梭梭白粉病,常發(fā)于7—8月,導致梭梭樹勢衰弱甚至死亡。發(fā)病時可用25%粉銹寧4 000倍液或Be3°~5°石硫合劑噴霧,每隔7~10 d噴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梭梭蟲害主要有種蠅、琵琶甲和蠐螬等。種蠅主要以幼蟲為害梭梭嫩莖,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琵琶甲、蠐螬等地下害蟲主要啃食肉蓯蓉,可用辛硫磷顆粒劑撒施于接種部位進行防治。
梭梭林大沙鼠害發(fā)生嚴重,??惺乘笏笾l與根系,可人工招引貓、貓頭鷹、黃鼠狼、狐貍等天敵進行防治,也可投放毒餌誘殺。
肉蓯蓉要在開花前采收,開花后的肉蓯蓉肉質(zhì)莖變空且已木質(zhì)化,不宜用作藥材[13]。一般于接種后的第2年春季,肉蓯蓉即將露出地面或剛露出地面時進行采收,也可秋季采收。采收時用鐵鍬在距肉蓯蓉30~40 cm處挖開沙土,干沙與濕沙分開堆放,挖到寄生盤處時用手刨開肉蓯蓉周邊沙土,選取高大粗壯的肉蓯蓉用竹刀或塑料刀于吸盤上部5~10 cm處水平切下。適當留長寄生盤可再生側(cè)根,提高下年產(chǎn)量。采收時,應去大留小,小的可平切去頂部讓其再生側(cè)根,待下年采收。采收后,可在坑底施入適量有機肥料,并適當將寄生盤下埋,可增加產(chǎn)量。采收的肉蓯蓉,若花序已經(jīng)形成,要及時將花序切除,以免影響品質(zhì)。采收后的肉蓯蓉置于通風干燥處晾干,應勤翻動,防止霉爛,當肉蓯蓉的顏色由黃色變成棕褐色時即可收集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