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亞里士多德論空間

      2020-12-13 18:37:16
      關鍵詞:質料虛空亞里士多德

      陸 揚

      (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200433)

      一、空間的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的空間思想在當代方興未艾的“空間轉向”中,被認為是“物理空間”的濫觴。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有過一句名言:“現(xiàn)代主義是時間性的,后現(xiàn)代主義是空間性的”〔1〕。假如這句箴言能夠得到普遍認可的話,那么在“社會空間”“第三空間”,以及詹姆遜本人的“認知圖繪”(cognitive mapping)這些后現(xiàn)代流行空間話語之間,物理空間就像它所立足的柏拉圖以降形而上學傳統(tǒng)一樣,似乎已成了明日黃花。但誠如一切反傳統(tǒng)努力將終歸傳統(tǒng),物理空間的意義之一,便是它給日后一切抽象空間和社會空間的思考,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有鑒于此,探討亞里士多德的空間思想,以為今日犖犖大端的各家空間理論正本清源,或者說提供一個共通的理論起點,該是殊有必要。

      總的來看,亞里士多德的空間敘述是將柏拉圖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如大夢一場的形而上猜想,拉回到了經(jīng)驗世界的論證。這些物理學即自然哲學的論證不厭其煩,縝密而瑣細,今天看來也許是有不少謬誤,未必符合科學和客觀的標準。但引人注目的是亞里士多德這里展示的抽絲剝繭、一絲不茍、縝密的邏輯推理方法。他的方法是經(jīng)驗主義的,限于他的時代的認知視野,這個方法可能多有局限,但是足以給予我們感同身受的直觀體驗。

      但這并不等于亞里士多德對于空間沒有形而上的思考?!缎味蠈W》卷一第四章討論萬物及其運動起因的時候,亞里士多德像《蒂邁歐篇》中的柏拉圖一樣,思考過原始空間及宇宙的起源問題,像柏拉圖一樣,亞里士多德也引了赫西俄德的相關描述,他說:

      赫西俄德很可能是第一個關心這類問題的人,還有人則將愛或欲望視為原理,就像巴門尼德,因為他在建構宇宙起源的時候,說過眾神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對象,就是愛神。赫西俄德則說,萬物之中混沌最先造就,然后是胸懷寬廣的大地,不朽眾生中愛神位居第一。這意味著在現(xiàn)存萬物中,必有一個本因來推動萬物,將它們攏為一體。(984b23-30)〔2〕

      這是說,太初有混沌,混沌生大地,大地生愛神。這是亞里士多德愿意認可的宇宙起源論。他注意到關心這個問題的哲學家很多,究竟是誰最先提出這個問題,不好定論。如恩培多克勒以友愛為眾善之因,爭斗為眾惡之因,是以善惡二元,成為世界成形的第一原理。而留基波與德謨克利特則以充實和真空為元素:充實為存在,真空為非在。

      畢達哥拉斯學派以“數(shù)”為外物之源的觀點,亦得到亞里士多德充分關注。他指出,這些自己命名為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家們,最先推進這一方面的研究,比較火、土、水等,他們更愿意用數(shù)來解釋事物的成因與相似性。數(shù)講究比例,音樂也講究比例,是以整個天穹也就是音階和數(shù)。而音階和數(shù)的所有屬性,各對應于宇宙的布局。具體說,10 這個數(shù)完美無缺,包涵了所有的數(shù),所以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天上的天體有10 個,可是由于肉眼只能看到9 個,為補全計,乃添上一個想象中的“對反地球”(counter-earth),設想它背向相對,繞宇宙中心運轉,以湊足整數(shù)。亞里士多德的這些陳述亦見于他的《論天》卷二,可謂對早期宇宙起源觀的一個粗疏歸納。

      《形而上學》第十二卷談的是實體(substance,一譯本體)以及其運動的問題。亞里士多德指出,倘若宇宙本質上說是一個整體,那么實體就是它第一組成部分。古代思想家把個別的事物,如火和土,看作是實體,而忽略不計它們共同的形體(body),那是不對的。進而視之,實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可感知的,它進而又分為永恒的和有生有滅的兩種,后者如動植物。第二類是不動不變的,這方面有些思想家認為可以獨立存在,有些人進而把它一分為二,是為形式和數(shù)學對象;又有人將這兩分歸為一類;還有人相信只有數(shù)學才屬于這一類型。亞里士多德強調說,上面兩種實體類型,是自然科學的話題,因為它們寓示著運動。但是第三類實體,如果它的共通原理不能共通于前面兩類,那就是屬于另一類學問了(1069b35)。第三類實體指的是前面兩種實體綜合而成的個體,如蘇格拉底。

      亞里士多德認為空間涉及實體即物質的變化和運動。他指出,可感知的實體是變動不居的。變化有四種類型:或者是本質的變化,或者是性質的變化,或者是數(shù)量的變化,或者是方位的變化。變化事關本質,實體經(jīng)歷從生到滅的過程;事關數(shù)量,實體或增或減;事關性質,實體發(fā)生變化;事關方位,實體產(chǎn)生運動。所以:

      現(xiàn)在可見,所有變化之物都具有實體,但是不同的事物是不同的實體;永恒的事物,即無生無滅,然而運動在空間之中的事物,亦具有實體——不是生生滅滅的實體,而是從一個方位運動到另一個方位的物質。(1069b28)〔3〕

      空間作為天下之母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它不但將生生滅滅的可感知物質收入囊中,甚至無生無滅的永恒理式,也一樣是運動在其中。這很類似于柏拉圖《蒂邁歐篇》中設想的超越現(xiàn)象界和理念世界的第三種存在,似乎已經(jīng)不是“物理空間”一語可以涵蓋的了。

      問題是,無生無滅的理式目不可見,它們在空間中的存在又是怎樣一種存在呢?對此亞里士多德指出,設想創(chuàng)造方位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數(shù)學實體,那是無稽之談。因為方位是針對個別事物而言,所以個別事物是分別散布在空間之中,但是數(shù)學對象在哪里呢?我們說數(shù)學對象肯定是存在于什么地方,可是又說不出它究竟是在哪里,這同樣是一個悖論。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個道理就像人說萬物是由基本元素所生,而萬物中最先產(chǎn)生的是數(shù),那么他們首先應該分辨在什么意義上一物誕生于另外一物,再說明在什么意義上,數(shù)是誕生于它的各種元素(1092a26-27)。很顯然,這是一個典型的形而上學問題。

      二、與柏拉圖的分歧

      亞里士多德的空間和時間哲學,集中見于《物理學》的第四卷。就像柏拉圖表達空間的概念在中文語境里有載體、容器、場域等多種譯法,亞里士多德的空間概念topos,也面臨著這一問題?!段锢韺W》卷四一開始的第一句話,R.P.Hardie and R.K.Gaye 的英譯文本為The physicist must have a knowledge of Place,too,as well as of the infinite。收入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張竹明中譯本,譯文是:

      對于自然哲學家來說,必須要像了解無限那樣地來了解空間?!?〕

      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中徐開來的中譯本,則將它翻譯成為:

      自然哲學家必須像認識無限那樣來認識有關地點方面的問題?!?〕

      在這兩種譯文里,“空間”和“地點”意義是等同的。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英譯中,topos 這個詞的英文翻譯,固然譯作place 即地點和方位為多,時而也譯作space 即空間。以至于這兩個詞每每會通用而且混淆。考慮到《物理學》卷四的后半部分是在討論時間(time),所以即便為對稱計,本文也有充分理由,將這里的place一語,譯成為空間。

      如上所言,《物理學》卷四的第一句話是,物理學家除了了解無限,還必須了解空間的知識。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物理學家當然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物理學家,相較于以純粹哲學為對象的“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以自然界為其哲學敘述對象。它除了物理學還包括天文地理等一應其他相關學問,所以多少與自然科學相似。但是它又大不同于現(xiàn)代以實驗為基礎的各門各類自然科學,探討的是自然界的總體原理,一定程度上,它更類似于今天的自然哲學學科。這應該也是上面兩個中譯本將physicist 譯作“自然哲學家”的緣由。不過既然《物理學》的譯名已經(jīng)約定俗成,本文將它譯作“物理學家”,當不至于引起讀者誤會。

      所以這里的問題是,物理學家必須像了解無限那樣來探究空間的知識。即是說,存在空間這么個東西嗎?還是沒有?它存在的方式又當何論?以及它是什么?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亞里士多德的解釋是,一則是因為我們都覺得凡一樣東西存在,它必存在于什么地方,不存在的東西都在烏有鄉(xiāng)里,比如神話中的斯芬克斯是在哪里?二則是因為運動就其最普遍最專門的意義上來說,便是空間的變化(208a26-32)。

      那么空間又是什么?這個問題顯然叫亞里士多德這樣最經(jīng)典的百科全書式哲學家,也幾近一籌莫展。他承認這個問題不好解答,大家的結論也互不相同。更主要的是以往的哲學先賢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努力,在他看來是毫無收益??臻g存在是沒有問題的,比如水從容器中流走,空氣隨之補充進來,這證明空氣占據(jù)了水曾經(jīng)占據(jù)的空間。這樣來看空間是天下一切事物的載體,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一個顯見的事實是,空間和物體不是同一回事,一切可感知的物體都是處在空間之中。對此跟后來編定的《形而上學》一樣,《物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對赫西俄德太初有混沌的說法,也深以為然。他引述赫西俄德《神譜》中的詩句:“太初有卡俄斯,在這之后是胸懷寬闊的蓋婭?!笨ǘ硭梗╟haos)即混沌。簡言之,萬物之先有名曰混沌的原始空間,混沌之中產(chǎn)生了大地。

      這里可以見出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它的意思是,空間先于萬物而存在,但是不可能設想空間脫離物質而存在?;煦缇烤故鞘裁?,柏拉圖說不清楚,亞里士多德也一樣沒有說清楚。但是它肯定不是真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混沌之中首先創(chuàng)造出來的大地即地球,位居宇宙的中心,各大天體則有條不紊分布在其外圍。所以空間不是真空,沒有物質就沒有空間。有鑒于萬物皆存在于世界和宇宙之中,宇宙之外沒有物質,所以宇宙之外有或沒有空間,也就成了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因為這里空間的定義,說到底就是地點、方位和處所。同樣秉承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也明確論斷空間接納萬物,然萬物可以滅亡,空間不會滅亡。所以空間的意義非同小可。他說:

      如果這就是空間的性質,那么它的力量必定就是奇妙無比,位居在萬物之先。因為沒有空間其他事物都不能存在,而空間卻可以離開其他事物存在,所以它必然是第一重要的;因為即便空間中的事物消亡了,空間并不消亡。

      確實如此,但即便我們假定空間的存在與否是解決了,它究竟是什么東西這個問題依然不好回答——它是類似于物體的“體積”呢,還是其他什么實體?我們必須首先來確認它的類屬。(209a1-4)〔6〕

      很顯然,空間的存在是不成問題的。成問題的是,空間究竟是什么?它是物體的體積嗎?或者說,它自身是一種物體嗎?如下所見,亞里士多德逐一作出否定的論證。那么,空間又是屬于什么類型?涉及空間的類屬,亞里士多德歸納了以下六個悖論:

      其一,空間具有長、寬、高三維,這是所有物體被限定其中的三個維度。但是空間不可能是物體;因為倘若空間是物體,那么就是兩個物體占據(jù)同一空間。

      其二,如果說物體占有空間,那么物體的面或其他邊線也有空間,誠如河流水天同為一面。但是點呢?點跟它的空間無法區(qū)分開來,要之,空間跟其他物體一樣混沌無分。

      其三,假如空間的性質如上所述,它又是這世界上的什么東西?它不可能是基本元素或元素的集合,無論是有形的也罷,無形的也罷,因為它有體積卻沒有形體。

      其四,萬物之中空間是哪一種成因?它不是四大本因中的任何一種,不是質料因,不是形式因,不是目的因,也不是動力因。

      其五,如若空間是存在之物,它必存在于什么地方。因為萬物皆存在于空間之中,空間亦有自己的空間,以此類推,沒有窮盡。

      最后,萬物都在空間之中,所以只要是空間,其中都有物體存在。那么生長的物體又當何論?這意味著空間必與其中的物體共同生長,假若物體占據(jù)的空間大小恰若其形體的話。(109a05-28)

      這些悖論思索下來,亞里士多德發(fā)現(xiàn)他回到了問題的原點:空間究竟是什么?甚至,有空間這樣一種東西嗎?

      有鑒于以上思考,亞里士多德進一步反駁了空間可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他指出,有人認為空間是有兩種,一種是普遍的空間,那是質料即物質;一種是具體的空間,那是形式。所謂普遍空間,是指它將萬物包納其中;所謂具體空間,是指物體自身占據(jù)的特定空間即方位和處所。對此亞里士多德的反駁是,假若空間首先是包容各個物體,那么它就有邊界,所以空間就是各個物體的形式或形狀。而假若我們把空間看作是體積廣度的“延伸”,那它就是質料。質料就是這樣的屬性,比如我們把一個球的邊界和屬性去掉,剩下的便只有質料即物質了。這兩種情況都是不能成立的。在這里亞里士多德表達了他和柏拉圖空間思想的分歧:

      這便是為什么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說,物質和空間是同一回事情;因為“分有者”與空間是同一的。(的確,他在那本書里給予“分有者”的說明,不同于他在所謂口傳教誨中的說法。即便如此,他還是將方位和空間混為一談了。)我說到柏拉圖,是因為固然大家都認為是有空間這東西,只有柏拉圖一個人在嘗試說明它是什么東西。(209b11-16)〔7〕

      換言之,亞里士多德的意思是柏拉圖將容納天下萬物的普遍空間,和個別物體占據(jù)的具體方位混為一談了。按照通常的理解,先者是質料,后者是形式。所以《蒂邁歐篇》里柏拉圖是將質料與空間并提、載體與空間并提、場所與空間并提了,沒有把質料和形式區(qū)分開來。上文中的“分有者”(participant)亦有中譯為“接受者”,即載體。

      但是另一方面,如上所見亞里士多德已經(jīng)注意到他的老師柏拉圖,確為希臘哲學家中嘗試闡釋空間的第一人。言及柏拉圖的空間思想,《蒂邁歐篇》中有一段著名的話: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第一種存在是永恒不變的,不生不滅,從不讓其他東西從外部進入自身,自己也不會外出進入任何他物,它目不可見,無從為我們的感覺所感知,只能由思想來加冥思。另一種自然與先者同名,同它相似,可以被感知,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總是在運動之中,忽而見于某地,忽而消失不見,為觀念和感覺所把握。還有第三種自然,那是空間,永恒不朽,無從毀滅,為一切造物提供了一個家園,無須感覺相助,而憑一種似是而非的理性來得理解,它很難說是真實的,仿佛夢中所見。比方說,萬事萬物必然有個場所,占據(jù)一個空間,可是它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它不存在。(52a-b)〔8〕

      柏拉圖這段話的意思是,在現(xiàn)象世界和理念世界這兩種“存在”或者說“自然”之外,還有第三種存在,它無生無滅,是為天下之母,故而空間首先是無質無形、可將萬事萬物包容其中的容器、場域。更簡明地說,空間是小到個別事物、大到宇宙的原始載體?;蛘哒f,它就是宇宙本身,它是立體的,雖然同樣也可以是平面的。甚至我們可以設想,宇宙作為包羅萬象的原始空間,它不是沒有形狀,它是有形狀的,它的形狀是圓球形??墒浅休d這個圓球形完美宇宙的載體,那又是什么模樣?它是物質的存在,還是理式的存在?抑或兩者都不是?所以空間這個超越了現(xiàn)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第三種存在或者說第三種自然,著實不好理解,無論是感性思維或者理性思維都無法梳理清楚,所以細細來思想這個空間,竟好似大夢一場。

      但是亞里士多德沒有說錯,在柏拉圖的哲學中,空間一方面是一切造物的家園,一方面又給萬事萬物提供了具體方位: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他是將載體(分有者)與空間并為一談了。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載體即物體的具體方位,與空間定義上是應該有所不同的。但是亞里士多德本人事實上也在并提方位(place)和空間(space),時而跳躍,更多是重疊,反正它們本來就多有重疊。比較柏拉圖立體模型的空間觀念,亞里士多德對空間作平面理解為多,所以兩人出現(xiàn)分歧,是在意料之中。

      亞里士多德認為空間不是質料也不是形式。空間不可能是質料和形式兩者之中的任何一種。這一點應當說與柏拉圖將空間界定為物質與理式之外的第三種存在的觀點,是遙相呼應的。亞里士多德指出,反駁上述兩種空間論不是難事,因為事物的形式和質料是與物體本身不可分的,而空間則脫離物體而存在。這就像前面舉的例子,水到則空氣溢出容器,水替代了空氣,其他物體亦然。因為一樣東西的空間不是這東西的一個部分,也不是它的一種狀態(tài)。就此而言,空氣有點像容器:容器可以移動,但是它并不是物體的組成部分。要之,就空間與事物分離開來而言,它不是形式;就空間包容質料而言,它不是質料。于此亞里士多德再一次議及柏拉圖:

      也有人堅持說,凡無論在哪里的什么事物,是指它一方面本身是一個事物,另一方面有物外在于它。(說一句題外的話,柏拉圖當然應當告訴我們?yōu)槭裁葱问脚c數(shù)不在空間之中,假若“分有者”就是空間的話——無論被分有的是“大”和“小”的理念,還是物質,誠如他在《蒂邁歐篇》中所說的那樣。)(209b32-210a1)

      所以,空間不是質料,也不是形式。因為空間不可能在空間之中。

      三、空間的理論

      那么,空間究竟是什么呢?亞里士多德認為,討論到現(xiàn)在,有一些方面該是明白了。即是說,關于空間,大家公認的有這么幾點:首先,空間包容物體,但不是物體的一部分;其次,物體的直接空間既不小于也不大于物體本身;再次,物去空間不去,兩者是可分的;最后,所有空間都有上下之分,事物是以各就其位,由此令其位分為上下。亞里士多德指出,這四點是大家公認的,在此基礎之上,就可以來完善有關空間的理論了(211a3-16)。那么,什么又是空間的理論呢?

      首先,空間事關運動,非運動不足以解釋清楚什么是空間。比如天體也在空間之中,而天體永遠是在運動之中。運動則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位移,一種是增減。位移是物體占據(jù)的空間發(fā)生移位。增減是物體的空間隨之發(fā)生增大或減小。而運動的事物亦有兩種,要么是自我運動,要么是偶然運動。就后者而言,又可以兩分:或者是因為自身性質能夠活動的,如肢體和船釘;或者是自身動不了,但總是依附外來的力量偶然得以運動的,如白色與學問,它們改變空間或者說處所,完全是因為所屬的主體換了地方。這是言直接空間,空間隨著事物的運動而發(fā)生相應變化。

      其次,空間是界限(extremity)。對此亞里士多德的論證是,在形狀、質料、界限之間的延伸,以及界限本身這四者之中,空間必占其一。但是第一,空間不可能是形狀,因為形狀和空間固然都有邊界,但是它們不是一回事情。形狀是物體的邊界,空間是包圍著物體那個無形的邊界。第二,空間也不可能是界限之間的延伸,因為固然水倒入容器空氣溢出,仿佛水或空氣的體積就是空間,但是作這樣理解的話,便是意味著水的空間替代空氣的空間,如此空間套空間,空間無限多了。第三,空間也不是質料,因為質料不可能同物體分離,也不可能來包容物體,但是空間可與事物分離,可以包容物體。故此,空間既然不是上述三者之任何一種,那么它只能是剩下的第四者,即界限本身了。對此,亞里士多德的解釋是:

      事實上,就像容器是可移動的空間,空間是不能移動的容器。因此當一個物體運動和變化在運動著的物體內(nèi)部,就像舟楫行于河面之上,它是運動在容器之中,而不是在空間之中。有鑒于空間是靜止不動的,所以我們毋寧說整條河流是空間,因為河流作為整體它是不動的。故此,物體的空間,就是包容此物體者最深處的靜止的界限。(2012a15-19)〔10〕

      “物體的空間,就是包容此物體者最深處的靜止的界限。”這是亞里士多德給予空間的最終定義。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是:空間就像容器;但是這容器不大也不小,它與它所包容的物體,正相吻合,因為空間的界限與此物相吻合。這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空間物理學。空間包容物體,但是空間本身不可能是物體,因為假如空間是物體,在同一空間就會有兩個物體,而常識告訴我們,兩個物體是不能同時占據(jù)同一個空間的。進而思之,假如空間本身也是存在物的話,那么它又存在于什么地方?萬物必存在于空間之中,那么,空間又存在于什么樣的空間之中呢?這就陷入了無窮圈套的芝諾悖論。因此,空間之所以必須獨立于物體,是因為非此不足以確認不同物體在不同時間里可以占據(jù)同一空間。

      至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亞里士多德所批評的柏拉圖之未能將載體和空間分別開來,他自己也同樣未能幸免。就今日空間理論多以地方(place)和空間(space)對舉來看。亞里士多德論空間這個概念定位在地點和場所,即包圍物體的直接空間。這和柏拉圖《蒂邁歐篇》中那個無所不在的浩瀚空間,是有區(qū)別的。而另一方面,上述定義中的“最深處”(innermost)一語,無疑是同樣回應了《蒂邁歐篇》中,以人體為對應于浩渺宇宙的微型宇宙這一神秘主義觀念。

      由此轉入一個新的話題,“虛空”(void)存在嗎?亞里士多德認為,物理學家談空間,必須同樣解答有關“空”即虛空或者真空的問題:虛空存在嗎?它怎樣存在?它究竟是什么?這些問題使人想起《心經(jīng)》中的名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彼^諸法空相,萬物本空。但是亞里士多德這里談空,并不是呼應佛陀后來風行世界的空無哲學,反之恰恰是要用邏輯論證的方法,來定義“虛空”是否虛空,以及假如它存在的話,會以什么方式存在,認為非此不足以完善他的空間理論。

      對于虛空存在與否這樣一個基本問題,亞里士多德指出,物理學家們有贊成也有反對的。他陳述了正反雙方的觀點:贊成虛空存在的人將它看成是空間、容器同一類事物,當它裝滿東西,那就是“實的”,出空了內(nèi)容,就是“空的”,所以“空”(void)、“實”(full)和“空間”(place)被視為一途,而實際上它們是三種東西。反之,反對虛空存在的一方,其論證不得要領。如阿那克薩戈拉等人擠壓酒囊,感覺到空氣的阻力,便道酒囊里有空氣,不是“空的”。兩相比較,亞里士多德認為主張?zhí)摽沾嬖诘牧雒菜聘诶?。以下是基于這一觀點堅持的四個命題:其一,如果沒有虛空,運動將不復可能,因為“實”無以納新;其二,一些東西可以收縮壓縮,如同樣體積的木桶,可以一并裝下酒與酒囊;其三,增量也是因真空得以實現(xiàn),如營養(yǎng)也是物體,而二體不能位居同一空間,又如灰堆吸水量相等于同樣體積的空桶;其四,畢達哥拉斯學派也主張有虛空存在,認為它來自無限的空氣,將事物的性質分開,一如區(qū)分一個系列中的各個單項,而這首先見于數(shù)學,是虛空區(qū)分開了數(shù)的性質(213b4-b29)。

      但是亞里士多德最終要說明的,恰恰是以上四個命題似是而非,不存在“虛空”這樣一種東西。他逐一反駁了以上虛空存在論的觀點。首先,關于運動,亞里士多德指出,運動不必一定需要虛空,至少虛空不是運動普遍意義上的先決條件。因為物體可以同時交替提供空間,這在連續(xù)旋轉的東西上一目了然,比如旋渦。其次,事物可以壓縮并不證明虛空存在,酒與酒囊一并裝入酒桶的例子,是因為當中的空氣給排擠出去了。其三,物體增大亦無關真空,因為它得以實現(xiàn)不僅可因吸收別的事物,還可以因為質變,如水之變氣。

      亞里士多德特別討論了虛空的介質問題。他指出,有人以物有稠密和稀疏為據(jù),判定必定存在虛空或者說真空,因為假如沒有真空,物體就不可能有收縮和膨脹。比如一杯水蒸發(fā)成為空氣,如果沒有真空,它就會變身為同樣是一杯容量的空氣,反之亦然??墒俏覀冎罒崦浝淇s,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對此亞里士多德的反駁是,虛空不可能分離存在,正如不可能存在自身具有體積的空間。所以稠密和稀疏是屬性而不是實體,它們并不存在,虛空也不存在(216b21-29)。

      另外一個論點是,亞里士多德指出,還有人說,稀薄為輕,稠密為重,虛空與稀薄混沌無分地同在。對此亞里士多德的反駁則是,假如認可這樣的觀點,那么虛空就不是一切運動的本因,而只能成為上升運動的起因。因為稀薄為輕,稠密為重。輕者上升,重者下降。而如果說真空使得氣球一類物體上升,那么真空自己的運動路線和空間,又當何論?因為照此而論,虛空進入的空間,就是虛空的虛空了。不僅如此,這個觀點如何解釋重物的下墜?這里也暴露出亞里士多德本人物理學的局限。眾所周知,亞里士多德堅持認為重量大的物體墜落速度快于重量小的物體,進而認定物體墜落的速度,跟它墜落空間的介質即空氣的稠密度成反比,換言之,空氣越是稀薄,物體墜地速度越快。故而假如稀薄達到極限,以至于同它一體的虛空竟然空得一無所有,即是說,虛空中沒有了空氣,是為徹底的真空,其間的介質為零,這意味著物體在真空中的墜落或上升速度,將快達無限。這顯然近乎荒謬。因為:

      虛空如果完全是空的,物體的運動速度就會達到極限。但是,也許這個荒唐的結論都沒有可能,真空當中甚至都沒有運動。理由是一樣的,那就是既然真空之中萬物無以運動,那么虛空本身也無以運動,也就是說,虛空中若有運動,速度無以計量。(217a7-10)〔11〕

      所以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是,不存在真空或者說虛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歸納亞里士多德的空間思想如下:首先,空間是包圍著物體的界限,它不是物體的組成部分,所以物體移除,空間留下,進而容納新的物體。就此而言,空間與物體的關系是可分離的,但是空間本身的界定,非結合物體不能成立。不存在純粹空無的“真空”即虛空。亞里士多德討論的空間概念,由是觀之,更相近于我們今天所說的位置、處所。這和后來康德將空間跟時間一樣視為先驗直覺形式,是迥然不同的。因為康德論述的作為先驗認知形式的抽象空間,很大程度上,正是亞里士多德竭力證明并不存在的“虛空”。

      往前看,亞里士多德的空間論述,可以說是從柏拉圖的絕對空間的猜想,回到經(jīng)驗世界的相對空間的論證。亞里士多德的空間敘述是從我們的基本經(jīng)驗起始的。它在英文中被譯作place,也顯示了它與物體占據(jù)、物體位移和物體換位的直接關系。所以亞里士多德質疑柏拉圖將質料與處所并提,認為質料作為接受者或者說分有者與處所等同的觀點。反之,他強調空間是包容物體的,不能等同于事物的質料。很顯然,亞里士多德敘述的是我們的五官感覺可以感知的相對空間。它是包容物體的界限,但不是物體自身的界限,物體可以移動,空間巋然不動。即是說,空間可以離開特定的物體單獨存在,但是不能脫離一切物體單獨存在。而空間的變化,則構成了運動最基本的形式。正因為空間如影隨形相伴于物質世界,又獨立于物體本身,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的空間物理學中,沒有虛空或者說真空的位置。這一切在16 世紀現(xiàn)代科學崛起之前,可以說是為中古樸素空間觀的形成,奠定了物理學的基礎。

      猜你喜歡
      質料虛空亞里士多德
      智族GQ(2023年5期)2023-05-19 04:54:19
      虛空通道大迷宮
      你在黑暗中看我
      山花(2020年7期)2020-07-18 16:11:39
      電影敘事質料和形式與觀眾視點的選擇
      戲劇之家(2017年14期)2017-09-11 01:03:15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謝林與近現(xiàn)代思想中的質料主義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4:47
      亞里士多德形式與質料的思想探微
      理論觀察(2015年8期)2015-05-30 13:48:27
      從亞里士多德的質料觀看定義與個體間的張力
      關于它,或水
      揚子江詩刊(2014年5期)2014-08-15 00:49:20
      白朗县| 芷江| 左权县| 巧家县| 土默特左旗| 青神县| 灵石县| 兴和县| 大方县| 汾阳市| 吉木萨尔县| 贵港市| 蛟河市| 静海县| 新建县| 墨江| 富宁县| 江口县| 罗平县| 成都市| 平定县| 镇宁| 都江堰市| 潮州市| 宜兰市| 托克托县| 新化县| 乐昌市| 晋州市| 东乌| 永泰县| 冷水江市| 阿鲁科尔沁旗| 林芝县| 定州市| 长岛县| 洱源县| 上犹县| 彩票| 巴里|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