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朋友,六·一兒童節(jié)這天,你是不是被棒棒糖、玩具、氣球、游樂場給包圍了?可愛的成人呢,你們是不是也和孩子一起賣了一回萌?其實,美好的童年不是只我們現(xiàn)代人才有,我們老祖宗的童年也是豐富多彩,美得不要不要的呢!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簡析】一首僅二十個字的五言絕句鋪開在我們眼前,卻仿佛成了一個個或長或短的鏡頭。碧波上,小娃撐船蕩水痕,偷采蓮,幾分率真失大意。因為不懂得隱藏蹤跡,大搖大擺地劃著船回去,所以一個長長的鏡頭呈現(xiàn)出來——浮萍一道開。特別美,是兒童無意中創(chuàng)造的美,也是自然賦予的美。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宋·辛棄疾
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
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簡析】“兒童偷把長竿”,是詞人所見的一個場面,甚似特寫鏡頭:一群兒童,正手握長長的竹竿在偷著撲打梨和棗?!巴怠弊謽O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這群饞嘴的兒童,一邊撲打著梨和棗,一邊東張西望地提防著,隨時準備拔腿逃跑。
魯小班:兩首小詩自有一派天真與童趣。動作的描寫簡潔又富有靈氣。你是否正在度過這可愛的,淘氣的,自由的童年?你是否也曾在外婆家劃小木舟,偷采路邊的花,偷摘可口的果子,與小伙伴們躲躲藏藏,讓歡聲笑語在長空蕩漾。詩人自有詩意,把快樂記錄在了文字里。我們也可以。
牧童
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
不脫蓑衣臥月明。
【簡析】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看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悠揚笛聲,笛聲時續(xù)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
唐·棲蟾
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
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牧童是中國古代文學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人物,他或在柳陰里酣眠,或在黃昏里高歌,或在牛背上橫笛,或在細雨里遙指……然而,無論是在哪里,他都是最自由快樂,最讓人欣羨的樣子!
山中
唐·李涉
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應(yīng),叫笑如生鹿。
欲報田舍翁,更深不歸屋。
【簡析】頑皮的牧童竟然放牛吃“我”竹,還假裝聽不到“我”的呼喊,而“我”隔著竹林都能聽見牧童歡快的笑聲,那牧童又怎能聽不到“我”的呼喊呢?當牧童知道“我欲報田舍翁”時,大概害怕了吧,便只落得個“更深不歸屋”的結(jié)果。全詩純用白描,一個頑皮搗蛋、舉止幼稚的牧童形象便躍然紙上。詩中牧童也是因為“膽大妄為”才更顯示牧童的天真爛漫和詩人的童趣。
魯小班:想想魯小班小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放了學便和小伙伴們成群結(jié)隊去放牛,悠哉游哉地騎在牛背上,或是任牛在邊上吃草打斗,而我們只管自己游玩、嬉鬧,牛偷吃了鄰家的莊稼都不自知,那真是最美好的時光。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簡析】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秋風吹來,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應(yīng)該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魯小班:相信很多在鄉(xiāng)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都捉過蟋蟀。夏日夜晚無事可做,聽到蟋蟀的鳴叫聲了,孩子們便到處抓蟋蟀。草叢中,菜園里,田埂上,瓦片下,墳頭邊,城墻根……幾乎到處都可以找到蟋蟀的身影。能夠捉到一只好蟋蟀,對于小孩子來說是件十分高興的事了。那種樂趣,怕是經(jīng)歷過的人都能體會。
所 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簡析】詩人在旅途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幕觸發(fā)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這首詩頗有童趣,將牧童那一動一靜的可愛情態(tài)寫得十分動人。
魯小班:小孩子如果突然安靜了,可能正蘊釀著一件大事兒,也有可能只是腦子短路了,呵呵。
稚子弄冰
宋·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
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
忽作玻璃碎地聲。
【簡析】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jié)在盤中的冰塊拿在手中,輕輕敲打,冰塊發(fā)出穿林而過的響聲,當欣賞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過的響聲時,忽然卻聽到了冰塊落地的聲音,如玻璃破碎的聲音。
魯小班:詩寫得清新明快,詩中有“聲”,“聲”變成了空靈的音樂,讓詩也多出了一番音韻的美。冰塊落地,嬉樂戛然而止,不免失望與遺憾呀!
舟過安仁
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簡析】一艘小小的漁船上有兩個小孩,他們把撐船的長竹篙收起來,坐在船里。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詩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詩人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tài),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
魯小班:“以傘當帆”,真是聰明伶俐,可愛可笑??!你們想到曾經(jīng)做過的傻事了嗎,魯小班突然想到了一籮筐。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耕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簡析】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于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nóng)村中常見的現(xiàn)象,卻頗有特色。結(jié)句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兒童的天真情趣,讀來意趣橫生。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
溪頭臥剝蓮蓬。
【簡析】這是作者村居時所作。農(nóng)家茅檐低小,溪邊的草青青。滿頭白發(fā)的老爺爺和老婆說著吳地方言,聽起來又溫柔又美好。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蓮蓬。
魯小班:在農(nóng)村待過的人,肯定熟悉這樣的情景。農(nóng)忙時,小孩子都要來幫忙,大一點的孩子做事像點樣,小一點的,就像詩中所說的小兒子“溪頭臥剝蓮蓬”,別有一番可愛。
回鄉(xiāng)偶書·其一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簡析】賀知章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xiāng),老了之后才回來?;氐郊亦l(xiāng),村里的兒童見到他,都不認識,笑著問:“客人從哪里來呀?”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系船,
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門去卻關(guān)。
【簡析】籬笆外面不知是誰家沒有系好船只。春潮上漲小船被吹進了釣魚灣。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興,突然發(fā)現(xiàn)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村里來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去把柴門打開。
魯小班:兒童是最有好奇心的。只要鄉(xiāng)村里來了客人,最先知道的一定是兒童。他們圍著客人,好奇地看著探察著,期待客人帶來新鮮,帶來熱鬧,帶來另一個世界。無憂無慮的可愛形象真是討人喜歡。
與小女
【唐】韋莊
見人初解語嘔啞,
不肯歸眠戀小車。
一夜嬌啼緣底事,
為嫌衣少縷金華。
【簡析】這是作者寫小女兒的詩。小女兒還是吚吚呀呀學說話的時候,因為戀著小車子不肯去睡覺。嬌哭了一夜就是嫌棄衣服上的花紋太少了。
魯小班:小時候真是無憂無慮的年華,想著花衣服,想著玩具,為了一件小事,可以委屈或開心好久。
幼女詞
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簡析】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內(nèi)容卻是幼稚的,這形成一個沖突。小女孩越是弄“巧”學人,便越發(fā)不能藏“拙”。這個“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又有趣,既純真又可愛。
魯小班:兒童的時候,心無雜念,很用心地做著一件事情,即使被大人笑,也毫無悔意,我想這就是初心吧。
讀完這些詩,你是否已有了共鳴?可會想到自己小時候的點滴趣事?捕過鳥,攆過雞,逮過蜻蜓,抓過知了,偷摘過鄰居的果……那屬于童年的一切,是最簡單的快樂,也是我們與大自然最親近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