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鳳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绷x務教育關系到每一個人,是提高國民素質、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基礎性工程。做好義務教育,對于提高我國民族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2019年印發(fā)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各省市的教育現(xiàn)代化規(guī)劃、各基層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意見》 從六大板塊26 個維度,對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各個方面提出了具體部署,特別強調(diào)要堅持德育為先,全面發(fā)展,面向全體,知行合一。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辦學十余年,不忘初心,始終牢記我們是為了什么而出發(fā)。一直倡導“綠色成長”的教育理念,堅持在教育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并使其生命成長呈現(xiàn)出自然、自主、可持續(xù)的“綠色”形態(tài),堅持立德樹人,遵循規(guī)律,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義務教育其突顯的特征就是基礎性,我們要打牢“五育”基礎,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良好啟蒙,提高教育質量,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教師應該虔誠地、滿懷期待地接納每一個孩子,給他影響,助他成長。應該認真觀察孩子的細微之處,真正走進孩子的心中,知道他的喜好,了解他的煩惱,失敗時給他鼓勵,成功時給他告誡。教師愛學生應該是全員的,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不應有任何附加條件,不論他是聰明的還是遲鈍的,是漂亮的還是難看的,是老實的還是淘氣的,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也是孩子們平等享受教育的地方。拿班級小干部來說,我們認為:當干部本身也是一種學習與成長,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應該享有均等的機會。因此,在班級中我們提出,人人有事做,干部輪流當;教師子女入學我們都是由教師自己抓鬮決定分在哪個班級,建校十余年一直如此。每個小生命都有自己的燦爛,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是選擇學生,而是選擇教育學生的方法。越是特殊的種子,越需要我們用心呵護。有教無類,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或者發(fā)展,這是我們義務教育本該有的責任與擔當。
《意見》 指出:強化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特點、知識結構、思想方法,科學把握學生認知規(guī)律,上好每一堂課。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學生之間的差距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課堂上拉開的。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畢業(yè)要上1 萬余節(jié)課,教師可以自問一下:有多少課孩子們是喜歡的? 有多少課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課堂上,要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果沒有教師百思不解時的點撥,誤入歧境時的引領,學生又怎么可能有成長? 丟掉了主導作用,我們的學高為師就無法體現(xiàn),身正為范就不能彰顯。因此教師要讓自己的學科底子更加厚實,只有比學生學習更加勤勉、刻苦,才能勝任為學生“解惑”的重任;只有比學生思考和研究更多,才能就學生提出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觀點、主張。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闭n堂教學,除了教授知識技能,還有人文素養(yǎng)、道德情操、科學精神和審美情趣等。教師自身就是默默無聲的課程。
教師的智慧是需要空間和充足休息的。芬蘭人說:“師為國力?!蔽覀儜撆υ趦?yōu)化管理上下功夫,激發(fā)教師的內(nèi)驅力,給他們廣闊的自主發(fā)展的空間。積極改進評價方式,鼓勵教師各美其美、走多樣化發(fā)展之路;盡力為教師“減負”,讓他們把精力更多地用在研究教材、研究學生上面。
今天的學校教育面臨諸多挑戰(zhàn),學校管理團隊如何因勢利導、借勢變革、造勢發(fā)展,這是落實《意見》 的前置條件。在推進現(xiàn)代學校治理中,努力在“四梁八柱”上下功夫,煥發(fā)生機與活力,辦好每所學校。學校要在以下四個方面變革:
第一,家教指導。現(xiàn)代學校治理促使我們必須從一元辦學轉向多元共治,以開放的思維與姿態(tài)辦學。特別是家庭教育,除了對于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更有義務引領家長的育人觀念、育人方法,在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中,讓孩子們更加自然、自主、可持續(xù)地成長。根據(jù)實際,開設“祖父母沙龍”,建立“家庭教育指導咨詢室”,為家長提供個性化服務指導。
第二,信息助力。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教育技術的革命,都是對人類教育生產(chǎn)力的解放?!敖逃?互聯(lián)網(wǎng)”的真正意義是促進人類教育教學活動的智能化,讓信息技術更好的助力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學校管理。我們要用新技術重構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流程,迎接“人+機器”的人工智能教育時代的到來。
第三,課程建設——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標準,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課程選擇。學校建立三層次四領域的“綠色成長課程體系”,形成網(wǎng)狀體系,下有保底,上不封口,讓身在其中的每個孩子都能夠各得其所,各有所獲。
第四,機制盤活——學校組織結構從縱向垂直模式轉向多向交叉的互動模式;利用大數(shù)據(jù)為教育管理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提升學校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水平;改變學校像工廠車間一樣的標準化存在,讓教室更加凸顯功能性,讓桌椅更加靈活多變,讓課時長短結合,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和孩子們的成長。
凱茜·戴維森在《現(xiàn)在你看到了》 一書中說:“現(xiàn)在的小學生,大概有三分之二會在將來從事目前尚未發(fā)明出來的工作。這意味著,孩子還在接受過去的教養(yǎng)方式,卻要面對未來的問題?!鄙罨逃虒W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為學生人生打好底色。陶西平老先生說:“面向未來的教育改革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艱苦的、漸進的動態(tài)過程,充滿著矛盾和困惑,充滿著不同觀點的爭議,充滿著傳統(tǒng)觀念和習慣勢力的阻力,需要改革的擔當和勇氣,需要改革的決心和智慧?!比沃氐肋h,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