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 曹麗
康美中醫(yī)草藥研制基地
蒺藜是我國傳統(tǒng)常用中藥,又名刺蒺藜、硬蒺藜,為蒺藜科蒺藜屬匍匐生長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以成熟果實入藥。蒺藜耐旱耐貧瘠,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各種土壤各種土質(zhì),不同地形地貌均可種植生長,但是野生蒺藜產(chǎn)量低,因此,要想蒺藜獲得高產(chǎn),就需把握好其種植技術(shù)要領(lǐng)。以下為蒺藜的生長適應條件和種植技術(shù)方法介紹。
土壤的選擇工作要以土質(zhì)疏松、肥力充足且通透性強的沙質(zhì)土壤為主。選好土壤之后,要做好整地工作,清除土壤內(nèi)的雜物并進行消毒。然后施入充足的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保證蒺藜生長有充足的營養(yǎng)。
蒺藜一般以種子繁殖為主,其種子成熟時間在每年的8 月,而播種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在這段時間里選擇飽滿充實的綠白色果實,然后將果實曬干進行保存,直到播種季節(jié)。在播種前將果實與種子分開,挑選出純凈種子。選好種子之后,可以直接播種,但最好是放入用保水劑配置的藥劑中浸泡0.5 h再進行播種。播種前要將土壤澆透,然后再撒種覆土。播種時按行間距50 cm、株間距35 cm 挖穴播種,播種后覆土掩種,澆上適量的水,利于出苗。每個穴中點播種4粒左右,再覆土澆水,每667 m2播種量控制在2 kg左右。
在幼苗長到5 cm左右時,要進行間苗,及時拔除弱苗與生長過密的幼苗。然后在幼苗長到10 cm左右高時,采用播撒育苗的方式,將苗株距控制在35 cm左右;采用點播育苗的方式需要每個穴保留3株苗左右。發(fā)現(xiàn)有缺苗現(xiàn)象,需及時補苗。還應注意周邊土地是否有雜草長出,由于雜草會搶奪蒺藜的生長營養(yǎng),必要時還需進行除草。出苗時不宜過深過重,避免傷到蒺藜幼苗根部,淺鋤2 cm左右即可。
在多雨、易澇、易積水的地區(qū)生長最差。在土壤肥沃、通透性強的土壤中長勢最佳。在整地時結(jié)合有機肥的撒施一同進行,可將土地深翻使之充分與土壤結(jié)合。將土壤中的雜草清理干凈,把土塊敲碎、做成寬為1 ~1.5 m 的高畦,整平畦面,水溝留深30 cm左右,確保水溝能相互流通。
除了在種植前要施入充足的底肥之外,種植過程中,還要根據(jù)土壤的肥力情況適當追肥,整個生育期內(nèi)要追肥兩次左右。在中秋節(jié)前后,要做好留種工作。為了保證種子的成熟時間沒有太大的差異,應及時掐去各個枝條的生長點,保證枝蔓能夠提高結(jié)果率。
人工栽培的蒺藜易患病害,因此種植戶在種植的過程中需要提前做好預防病蟲害的準備。
蒺藜主要病害有白銹病、黑斑病、白粉病、銹病以及猝倒病。分別可以使用甲霜銅可濕性粉劑、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硫膠懸劑、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猝枯凈進行防治。
蒺藜主要蟲害有蟋蟀、豆蚜、紅蜘蛛、珠碩蚧等,可以使用敵百蟲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