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 黃 芳
Gary Weaver提出“文化冰山”(Iceberg Model of Culture)理論:文化也像“冰山”一樣,是由“水上的部分”和“水下的部分”所構(gòu)成的。意指只有一小部分是露在外面的,大部分都是隱藏在表層下面的。文化間有共性,也有不同之處;有時我們并不會意識到身處一種文化當中,直到出現(xiàn)了文化沖突?!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版)》明確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為此,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對于學生發(fā)展跨文化交流能力,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尤為重要。
電影是一種融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于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是文化的載體、跨文化溝通的橋梁,一直被喻為“第七種藝術(shù)”。相對于現(xiàn)行教材,熱映的英文電影貼近生活、情節(jié)有趣緊湊,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通過英語電影課來充分發(fā)展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和中外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開放的心智和思維,可以幫助學生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理解獨特的西方文化,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跨越“文化冰山”。
在開展小學高年級英語電影課教學中,先觀賞有趣的片段,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喜歡英語、樂學英語的興趣。對演和延靈活應對,讓學生浸入地道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并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在英語影視教學中,如何帶領(lǐng)學生跨越“文化冰山”,筆者以具體案例分析:
考慮到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實際跨文化實踐的機會較少,跨文化交際意識不足等情況,教師可合理利用課堂時間,跟學生一起欣賞英文電影片段。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能更快進入學習片段、語言輸入的最初階段,賞是最佳的導入方式。賞使課堂教學更鮮活,使學生更深入接觸西方文化,也更容易喚起學生對跨文化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敏感度。在Early man這節(jié)課中,教師是這么導入的:
T:Now,let’s know the team.They are from...
S:StoneAge.
T: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StoneAge?
S:...
Teach caveman and cave.
T:Look at this girl.She’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She’s from the Bronze Age.What can Bronze players make good use of______.
S:...
T:Look at these players.Which age do they from?
S:...
T:Yes,we play football for fun,or to keep healthy.But why do they have a match?
S:...
T:Let’s see.
T:Now do you know why do they have a match?Discuss in groups please.
教師帶領(lǐng)學生初步了解Stone Age和Bronze Age,也初步了解他們踢足球和現(xiàn)代人踢足球的原因。
析即分析電影中人物的矛盾與沖突、性格特點等,為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如配、演等不斷積累所學語言。學生觀看英語電影,可以直觀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語言交際方法和技巧,了解西方的風俗習慣及價值觀,這是現(xiàn)行教材的課堂教學中無法開展的。教師在這節(jié)課中與學生一同探討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avemen?
S:...
T:Look at this picture.It’s late at night.But Goona is still teaching them how to play the football.How do you think of them?
S:They are...(hardworking)
T:And look at this picture.What are those black and white ones?
S:They are worms.
T:Do they have football shoes at first?
S:No,they don’t.
T:Later they make the worms into the football shoes.How do you think of them?
S:They are...(creative)
筆者認為,析能引領(lǐng)學生深刻感悟、理解電影中人物,使他們將語言的運用與內(nèi)容的延伸、辯論的范圍從電影到生活、從課內(nèi)到課外、從傾聽到說話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演是語言輸出,是檢驗學生習得的重要反饋環(huán)節(jié)。因為在地道的英語環(huán)境下,電影中人物的語速較快,同時發(fā)音也因不同的發(fā)音習慣而有所差別。利用英文電影片段教學,可以提高學生操練英語口語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藝術(shù)審美品位。同時,英文電影中地道的臺詞、真實語言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更增進了學生對西方國家社會及文化風俗的了解。
如在筆者觀摩的另一節(jié)電影課Zootopia中,教師就化身Judy,做出引導并給出了詳細的指令與規(guī)則:
T:Flash is so slow.I’m in a really big hurry.But Nick is still disturbing me.He is telling a joke.Nick is good at telling jokes.Are you good at telling jokes?
Now,welcome to Judy’s movie show.Look!Here are the performing rules:
(1)Work in groups of three.
(2)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3)Watch and judge.
朗讀基本流利——Good.
朗讀較為流利——Very good.基本能夠脫稿——Excellent.
延即是對所學內(nèi)容的拓展與延伸。在小學英語電影欣賞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影片內(nèi)容為載體,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鼓勵學生大膽陳述個人看法,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思維能力,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形成。
如教師在表演完片段后與學生討論通過這部電影學習到了什么運動精神:
T:The Stone Age team is united.On the contrary the BronzeAge team is...
S:Selfish.
T:What spiri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ne Age players?
S:...
英語電影所使用的語言多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比學生所使用的教材更加生動和有趣,不僅能表現(xiàn)出語言的重音、連讀、語調(diào)等語流現(xiàn)象,還呈現(xiàn)了英語中一些常用的習慣用語、固定搭配等。讓學生觀看符合他們年齡、認知特征的電影,基于電影中語言情境積累學習語言知識,訓練聽說能力,了解西方文化,能夠激發(fā)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進而逐步推進、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當學生沉浸在電影的情節(jié)中時,就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好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投入地聽、說、讀、看(viewing)。例如,學生模仿電影Zootopia里的Flash、Judy和Nick對話中快慢動作、語速的對比,視角沖突突出,“笑”果很棒。正是教師選取的表演片段有層次,分別指向語言知識的學習、積極的情感及有效學習策略的形成,所以課上學生才模仿得惟妙惟肖,掀起了一陣小高潮。
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guān)的。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尤其強調(diào)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對文化品格進行滲入式培養(yǎng)。
如在Zootopia課上,師生先觀看并討論Flash是否真的如閃電般迅速,接著教師給了一個Culture tip:“這是一種反諷的取名方式,增加了電影的幽默感。”通過知識獲取、內(nèi)涵比較、異同分析、精華吸納等手段,學生在自尊、自信、自強的價值觀引領(lǐng)下達成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解運用外來異域文化,從而順利完成跨文化溝通。
跨文化思維有利于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本身有其精妙之處,或前后呼應,或富有懸念,或悄然轉(zhuǎn)折,或跌宕起伏,或適時留白,或在簡短的對白中用不同的語氣隱含豐富的寓意和趣味。
教師可就影片內(nèi)容初步設(shè)計小組討論,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一定的爭議話題。如在本課中教師與學生討論了各自對Stone Age Team和Bronze Age Team的看法,并猜測到底哪一隊會贏?為什么?借助討論,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
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習能力指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diào)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展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
在忽略學生綜合能力而重視板塊學習的應試教學思維下,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電影教學能夠充分補齊這個短板,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一節(jié)電影公開課后,筆者聽到有學生交流時用上了本課中所學臺詞,另一學生評價:“你學得不像,看我的!”還有學生說電影很好玩,要回家看完整版。這說明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有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意識與習慣,從而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英語電影教學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可以提高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學生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英語的途徑,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空間。只要教師能從英語學科特點出發(fā),圍繞核心素養(yǎng)理念,深入研究電影素材,注重讓學生在探求新知、習得知識的同時形成能力、發(fā)展思維、體驗情感、感受文化,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并以真實的學習表現(xiàn)作為學習評價與反饋以及教學改進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