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秦緣
【作者單位:蘇州吳中區(qū)碧波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 江蘇】
所謂集體教學活動,就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班級所有幼兒都參加的教育教學活動。可是隨著游戲化的大流,當下很多集體教學活動完全變成了集體游戲,唯“游戲”而游戲,目標模糊,活動松散。那么如何將游戲和集體教學活動有效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益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彼晕覀兊恼n程不能脫離幼兒的生活,幼兒在生活中的所見所想都可以作為課程的內(nèi)容。
案例“貓頭鷹來了”
四月中旬,學校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貓頭鷹。孩子們看到以后就熱烈地討論起來:它是從哪里來的?它是不是受傷了?它為什么一動不動?它的眼睛怎么是黃色的?……看到孩子們那么熱情,我想不如我們一起來尋求答案吧!于是“貓頭鷹來了”活動應運而生。我們通過觀察貓頭鷹的外形特征,確定這位朋友就是貓頭鷹。那么,它是從哪里來的?現(xiàn)在應該怎么辦?孩子們七嘴八舌討論得十分熱烈,有的說是從動物園里跑出來的,有的說它不想被關在籠子里面,還有的說它是想來上幼兒園……通過討論,我們最終決定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叔叔阿姨們送貓頭鷹回家,并通過他們的介紹了解到了貓頭鷹的基本特征。通過本次活動,幼兒們萌發(fā)了愛動物、愛自然、愛生活的情感。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都可以作為課程,也只有來自生活的課程才是他們喜歡的課程。
什么是情境教學?就是教師根據(jù)活動內(nèi)容,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吸引幼兒并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為幼兒提供一個自主探究學習的平臺。
案例“我是小導游”
在學習5以內(nèi)點數(shù)活動時,為了避免枯燥乏味,我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我是小導游”的游戲情境。活動開始我?guī)Ш⒆觽冞M入了碧耕園,對他們說:“孩子們,今天外面的客人想要來我們的碧耕園參觀,請我們來做小導游,帶領叔叔阿姨們來欣賞花朵好嗎?”接下來我就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應該如何介紹花朵。最后孩子們兩兩合作,一個做導游,一個做客人,介紹花朵,玩得可開心了!
本次活動我把孩子們帶入“我是小導游”的情境中,引導幼兒自主觀察發(fā)現(xiàn),最后通過點數(shù)的方式解決問題。有趣的情境激發(fā)了他們對數(shù)數(shù)的興趣,也讓幼兒活動更加自由、自主、愉悅!
虞永平教授說過,兒童的內(nèi)心是游戲的,兒童的心靈有游戲的種子。對于我們小班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案例“彩色的汽車”
在“彩色的汽車”游戲活動中,我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張彩色汽車的貼紙,請他們自由選擇一張貼在胸前。整個活動都是以開車的游戲進行的。在游戲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在快樂的游戲中學習,在快樂的游戲中成長。
總體而言,我們的集體教學活動大都是在活動室里進行的。室內(nèi)空間比較局限,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試想,如果換一個環(huán)境,孩子們會怎么樣?
案例“小雞和小鴨”
小班科學活動“小雞和小鴨”,原來都是在教室里通過觀看視頻或照片認識和區(qū)分小雞小鴨。這次我把孩子們帶到了室外,讓孩子們實地觀察小雞、小鴨。孩子們看到小雞和小鴨非常興奮,很多孩子一開始都不能分辨小雞和小鴨,但是經(jīng)過仔細觀察,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了嘴巴不一樣:小鴨子嘴巴是扁扁的,小雞的嘴巴是尖尖的。其他孩子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腳也是不一樣的:雞的腳是分開的,小鴨子的腳是有蹼的。通過自主觀察,孩子們馬上就能區(qū)分出小雞和小鴨了,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把科學活動搬到戶外,給了孩子更大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開闊了其思維,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幼兒園應與家長、社區(qū)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案例“熱鬧的馬路”
在“熱鬧的馬路”主題活動中,我想到了我們班馨馨的爸爸,他是一位交警。于是我就想請他來給孩子講一講交通規(guī)則,這樣孩子們可能更感興趣?;顒赢斕?,馨馨爸爸穿了一身警服來,孩子們看到了特別興奮。活動中他告訴孩子們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要看好紅綠燈,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等等,孩子們聽得特別認真,他還教孩子們幾種指揮手勢,孩子們也積極地跟著一起做,真像是神氣的小交警呢!有了家長的加入我們的活動才更加豐富多彩。
在集體教學活動結束之后,我們的操作材料、游戲材料是不是也沒有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案例“會唱歌的瓶娃娃”
在科學活動“會唱歌的瓶娃娃”前期,我和孩子們一起收集了豆子、大米以及一些不同材質(zhì)、不同大小的瓶子?;顒又形覀儼讯棺臃胚M瓶子中,聽聽他們的聲音是什么樣的,孩子們對此很感興趣。但是一段時間以后,孩子們似乎對豆子更感興趣。于是我就把瓶子收起來,和他們一起用豆子玩游戲。孩子們主動將豆子分類擺好以后就開始玩數(shù)豆豆的游戲,有的孩子把豆豆一粒一粒地擺放在桌子上排隊。于是我又引導孩子們可以再收集一些大小不一的種子比如花生、蠶豆等,加入排隊游戲。隨著課程發(fā)展,孩子們又對數(shù)量和輕重感興趣了。我們就這樣緊隨孩子的腳步,利用已有材料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
由此可見,我們的集體活動要站在幼兒的角度,以幼兒為主體,體現(xiàn)生活化、游戲化、情境化;給予幼兒充分自由、自主的活動空間;在游戲中鼓勵幼兒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