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兆鋒
“打工有一份收入,土地轉讓有一份收入,加上合作社年底分紅。一年下來,三份收入有四五萬元。如果自己種這幾畝地,就不能出去打工了,收入不會過萬元?!本抟翱h大義鎮(zhèn)吳集村村民余素玲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
吳集村黨支部書記張來福告訴記者:“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采取股份制,合作社以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銷售,統(tǒng)一育苗,統(tǒng)一施肥,統(tǒng)一飛防等服務,占15%的收益分成,全體社員占85%的股份?!蹦壳霸摯宓奶炜诟J卟朔N植專業(yè)合作社社員達2000多人,集約化經營也使1050畝土地平均每畝增效近600元,2019年,村集體有了第一次8萬元的收入。
鄉(xiāng)村振興的新動能在哪里?巨野縣動員全縣各村黨支部領辦種、養(yǎng)、加等專業(yè)合作社??h委適時實施“頭雁工程”,對“頭雁”支部書記進行重點培養(yǎng)。通過舉辦村支部書記培訓班,選取部分軟弱渙散村黨支部書記到“頭雁”村進行掛職鍛煉,定期開展“頭雁沙龍”“頭雁擂臺”等活動,全面提升村黨組書記帶民脫貧、為民致富的能力素質。同時,還積極探索建立村干部報酬與集體經濟收入掛鉤制度、設立村級集體經濟激勵保障基金,激發(fā)村級組織干事創(chuàng)業(yè)活力。
全縣村級組織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不少軟弱渙散村呈現出“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多贏局面,實現了“1+1+1>3”。
巨野縣萬豐鎮(zhèn)闞店村黨支部是全縣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先行者。闞店村是該縣南部一個偏僻的省級貧困村,全村3000多人。村黨支部在充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巨豐蔬菜種植合作社,吸引了村民165戶入社,其中貧困戶91戶,流轉了750畝土地。通過“強村貸”,巨豐蔬菜種植合作社建起了有160多座高標準蔬菜大棚的蔬菜基地和一座年育苗1000萬株的智能連棟育苗溫室,每年為社員育苗300多萬株,大大降低了菜苗成本。合作社在黨支部的指導下嚴把質量關,實行統(tǒng)一育苗、統(tǒng)一購肥、統(tǒng)一銷售的模式,讓合作社社員省心省力,安心生產。
闞店村黨支部書記吳延祥算了一筆賬:村民以土地入股,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村民解放了勞動力,騰出的時間又可打工。合作社出資建好了大棚,承包給村中貧困戶。一般來說,一個婦女就可以管理好一個4畝左右的大棚。按照一般年景市場行情核算,一個大棚能收入5萬~6萬元純利潤,而且還能照顧孩子、照顧家庭。
“支部領辦合作社,村集體也有了積累,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也有了為群眾辦公益事業(yè)的能力。村里修橋補路,挖渠打井,幫扶困難群眾也不用向大家伸手了?!眳茄酉檎f。
巨野縣倡導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并不局限于一把尺子論短長。各村根據產業(yè)基礎、發(fā)展水平、資源條件各自優(yōu)勢,適合做活土地文章的,就搞土地股份合作社;有種植傳統(tǒng)和養(yǎng)殖產業(yè)特色的,就尊重群眾意愿,立足產業(yè)基礎,領辦生產經營型合作社。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增強了村級組織凝聚力,激發(fā)了鄉(xiāng)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也使村黨支部在脫貧攻堅中“頭雁”作用得到最大發(fā)揮。巨野縣委組織部負責人說,目前,巨野縣已有近20%的村黨支部領辦了合作社,涉及種植、養(yǎng)殖、農產品加工等各個產業(yè)。巨野縣農村黨支部和黨員領辦的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讓希望的田野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截至目前,土地流轉總面積58.98萬畝,流轉率46%。農業(yè)生產土地托管面積34.53萬畝,土地規(guī)?;洜I率47%。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32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