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李欣苗,楊少杰,晉小軍
(甘肅農業(yè)大學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所謂尾菜是指蔬菜在生產、采收、運輸、加工、售賣過程中產生的,不能作為商品流通的蔬菜廢棄物的總稱,也稱為蔬菜廢棄物和蔬菜剩余物[1]。隨著蔬菜產業(yè)的快速推進和以凈菜上市為趨勢的蔬菜精深加工業(yè)的發(fā)展,使尾菜產出量急劇攀升。而尾菜自身含水量高、干物質少,因缺乏經濟適用的技術,大多堆積于田間地頭、鄉(xiāng)村道路兩旁及溝渠內,經腐爛后,臭氣熏天,滋生蚊蠅,傳播病蟲害,成為農村環(huán)境“公害”,給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基地、鄉(xiāng)村振興及菜農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堆肥是指將有機物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堆制,通過微生物腐解作用,將其分解為可供作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有機物和無機物的過程。如若對這些尾菜不能及時進行處理,就會滋生出大量的細菌,從而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2]。尾菜中營養(yǎng)成分豐富,有機成分中的木質素和纖維素含量很高[3],如果將尾菜進行堆制制成肥料,不僅可以減少環(huán)境污染,還能增加肥源,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確保生產基地周邊2 km 以內無污染源。土壤環(huán)境按GB15618 中的規(guī)定執(zhí)行,無公害蔬菜按DB43/T 152-2001 中的標準執(zhí)行。堆肥場地應選擇地勢較高、背風向陽、交通運輸方便、較平坦的空地或田間地頭。
將蔬菜尾菜剁成約5 cm 的段,將蔬菜水分控制在65%~75%,撿凈其中不能腐解的有機、無機雜質。尾菜中農藥使用要符合GB4285 的要求,農藥重金屬要符合DB43/T 152-2001 的要求。
在所選擇的堆肥場地上,先劃一個直徑大于3.0 m的圓圈,也可以堆成長方形,長方形底寬不小于2.5 m,長度視堆肥材料多少而定。在圓內或長方形內撒上一層5~10 cm 厚、含水率為10%~20%、粒徑小于0.5 cm 的細干土,目的在于吸收堆肥過程中產生的蔬菜汁液。
在處理好的場地上,首先均勻地鋪上一層20~30 cm 厚(1 000~1 500 kg)的蔬菜尾菜;其次蓋一層5~10 cm 厚、含水率10%~20%的細干土;如此操作重復5 次,使堆體近似呈高度為1.5~2.0 m 圓錐狀,也可以堆成堆底寬不小于2.5~3.0 m、上底寬不小于1.0 m、高1.5~2.0 m 的梯形堆;最后在堆體表面均勻撒一層5cm左右的細干土,覆塑料薄膜密封,目的在于保濕增溫,并防止堆制過程中揮發(fā)性成分損失。
為了方便操作,每堆之間要保持約3 m 的距離,每堆堆制尾菜的量為5 000~7 500 kg。堆后7~15 d,當堆內溫度達到50℃以上時,保持5~10 d,進行翻堆1 次,將各層均勻的混合在一起,如需增加磷素,每堆可添加普通過磷酸鈣10~50 kg,堆體最外層繼續(xù)用塑料薄膜覆好;如果氣溫低,堆肥溫度達不到50℃以上時,保持5 d 以上,可進行第二次翻堆,但不再加普通過磷酸鈣。
當堆體體積比剛堆時縮小2/3 左右,堆體中間的顏色變成黑褐色或黑色,略帶有土壤的霉味,無刺激和難聞的臭味,不招蚊蠅,用手握堆肥,溫暖柔軟而又彈性,尾菜殘體不明顯,多團粒結構,出現(xiàn)白色或灰白色菌絲,具有保水性、透氣性及滲水性,則堆肥成功。
目前尾菜處理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堆制肥料、制作飼料、生產沼氣和直接還田4 種。直接還田操作工藝雖然簡便,但容易在高溫季節(jié)造成環(huán)境污染,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處理,就會滋生出大量的細菌傳播病害;生產飼料雖然發(fā)酵時間短,但一些木質化程度較高的秸稈不易腐爛,將其制成飼料后牲畜不吃;蔬菜殘體能產生沼氣,獲取能源,但所需條件較為苛刻,工藝復雜,終產物的廢水、廢渣需要二次處理[4];堆制肥料可以通過高溫發(fā)酵對尾菜進行無害化處理,有效控制有害細菌的傳播。同時,我國蔬菜產區(qū)分散,堆制肥料是尾菜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