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鋒
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精彩的“設問”來啟思導學,但更需要通過“導問”,讓學生敢于“自問”、善于“自問”,讓課堂成為美文的悅讀場、思維的訓練營和新問題的發(fā)源地。
1.聚焦主問題。所謂主問題,就是能夠引發(fā)學生對文本深入思考、熱烈討論、鑒賞品味、主動探究的重要問題。設置主問題的方法很多,筆者認為主要要做到兩點:一是要緊扣文本,二是要緊扣學情。例如,教學魯迅的《社戲》,可以設計這樣一個主問題:文中寫了故鄉(xiāng)的眾多人物,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迅哥兒”,你最想和誰交朋友?這個問題扣住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用一問串起文中的所有人物,能夠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品味故鄉(xiāng)人的可愛之處,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
2.構建問題鏈。一節(jié)課的主問題往往具有總括性、綜合性,想要一下子解決,可能會超越學生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水平。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圍繞主問題構建問題鏈,由淺入深地設問。例如,教學《老王》,如果直接提出問題“你怎樣理解‘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往往會導致學生只抓住文中的個別事件或片言只語就匆忙下結論。這時,可以設計問題鏈來幫助學生理解:本文講了“我”和老王之間的幾件往事?老王給“我”的關心與幫助“,我”有沒有回報?在物質上,“我”有愧于他嗎?每次老王給我?guī)椭?,我的反應是怎樣的?請找出有關詞句,還原“我”當時的心理活動。為什么這種“愧怍”“我”幾年之后才漸漸明白過來?通過這樣一組問題,引導學生準確、深入理解文中的“愧怍”。
3.找準生長點。教師的設問,不僅要緊扣文本,更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生長點。如七年級學生對如何記事已經(jīng)有了初步了解,懂得要寫清楚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但是他們對如何寫出故事的波折和價值還缺乏認識,因此,筆者在教學《散步》時,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這次散步和普通的散步有什么不同?(2)什么是“分歧”?我們的“分歧”是怎樣產(chǎn)生的?(3)分歧是如何解決的?你能把解決的過程用時間軸表示出來嗎?(4)分歧解決的過程,能不能略過不寫?為什么?第1 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故事的種子”是那些“特別的事兒”;第2 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懂得制造故事沖突的基本方法;第3 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懂得“沖突”的解決不是簡單直接的,需要寫出“波折”;第4 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沖突解決的方法凸顯出作者的價值選擇,要努力讓故事的價值最大化。通過這樣一組問題的討論,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懂得了寫好故事的基本原理,記事類文章寫作的認識和技能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1.遷移中學“問”。教學中教師要經(jīng)常有意識地將類似的文本、話題放在一起,讓學生模仿教師的“設問”來學習如何“問”。如在教學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時,教師設置了這樣一組問題:梅的外在特征有哪些?你能不能用一兩個詞概括出梅的神韻品格?作者為什么寫梅?梅與作者有沒有聯(lián)系?討論完之后,再出示鄭板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讓學生像老師一樣設計一組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將教師設問的方式遷移運用到類似的文本中。
2.爭議中煉“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因知識儲備、思維品質等因素,對文本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教師要抓住契機及時引導學生在爭議處提煉出問題。如筆者在教學《七顆鉆石》時,有學生提出“水罐會變成銀的、金的,里面還會跳出鉆石,太不真實了”,另一些學生則用“這是童話”來反駁,一時爭論不下。筆者要求學生從自己的意見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來開展深入探究。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水罐的變化是虛構的,這樣的想象合理嗎?童話的虛構和想象要遵守什么樣的邏輯?經(jīng)過討論,學生達成共識:童話是虛構的藝術,不能用不符合生活真實來否定它們。
3.錯位處深“問”。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錯位處,讓其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如《范進中舉》一文中人物的“情”與正常的“理”嚴重錯位。以胡屠戶為例,他是范進丈人,本應愛護鼓勵追求功名的范進,但他卻惡語相向,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等到范進中了舉,按他的邏輯是應該繼續(xù)作威作福的,但他卻立馬改口稱“賢婿老爺”,形成了情理錯位。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些有悖于正常翁婿的情理錯位之處,提出問題,如:這些人物的言行有哪些“情理錯位”之處?……“問”得深,探究自然就深下去了,學生對作品的諷刺藝術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
1.悅讀敢問。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情境,將課堂變成“悅讀場”。一是構建適切的導讀情境;二是要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敢說敢問。
2.建模會問。“自問”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會問”,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建立“問題模型”,讓他們掌握常規(guī)的提問角度和提問方式。
3.活動促問。教師要設計好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并提出更為深刻、更具價值的問題。
4.評價勵問。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激勵性評價,懂得接納、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思考、發(fā)言,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鼓勵,使他們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