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軍 唐峻嶺 李 斌 楊 珍 王 凱
(甘肅武威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武威 733000)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Willd.)是莧科藜亞科藜屬一年生雙子葉植物[1-2],原產(chǎn)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秘魯、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3],在當?shù)匾延屑s 7000 年的栽培歷史,植株高大、株型呈掃帚狀,根系為淺根系,幼苗與小藜(灰灰菜)極其相似,序狀花序,主梢和側(cè)梢都結(jié)籽,自花授粉,種子扁圓呈藥片狀,千粒重1.4~3g,大小跟小米差不多,種子顏色因品種而異,有灰白色、乳黃色、紫色、黑色等。由于其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被古代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被國際營養(yǎng)學家稱為“糧食之母”和“太空食品”。天??h地處甘肅省中部,位于河西走廊和祁連山東端。海拔2040~4874m,年均氣溫2 ℃左右,無霜期90~145d,年日照時數(shù)2500~2700h,年降雨量265~632mm,屬寒冷高原性氣候,光照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特殊的氣候條件成為天祝縣大力發(fā)展藜麥產(chǎn)業(yè)的獨特資源優(yōu)勢,有“天?!ぶ袊见溨肌敝雷u。
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高溫干旱、連陰雨、冰雹、低溫冷害等各類氣象災害頻繁出現(xiàn),嚴重影響天祝縣藜麥的生產(chǎn)。本栽培技術(shù)旨在提高旱作區(qū)藜麥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shù)的標準化生產(chǎn)水平,為解決灌溉問題、完善作物供水保障體系、建立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高產(chǎn)高效種植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技術(shù)支撐。
1.1 整地藜麥忌重茬,必須進行輪作倒茬。選擇麥類、豆類、薯類、油料作物茬口為宜。選擇耕作層深厚、土壤疏松、光照充足、通風良好、中等或中上等肥力的地塊,確保土壤養(yǎng)分充足。因為藜麥籽粒小,頂土能力較弱,因此在整地前需要將前茬留下的根或地膜徹底清除,利于藜麥發(fā)芽生長。播種前一定要翻犁土地,深度在20~25cm,碎土整平,耙耱平整,使土壤綿、細,并用鎮(zhèn)壓機坐實土壤。
1.2 施肥藜麥對氮肥比較敏感,前期施用氮肥過多,會導致植株過于高大,后期易倒伏。結(jié)合旋耕重施底肥,采取“減氮增鉀,補施硼肥”的原則有效控制徒長,促進花期授粉,控制白粉病的發(fā)生和預防后期植株倒伏倒折。建議每667m2施農(nóng)家肥2~3t、磷酸二銨25kg、硫酸鉀10kg、尿素8kg,起壟前均勻撒在地表,杜絕噴灑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
1.3 起壟覆膜按藜麥種植走向進行起壟,分為大小兩壟,大壟寬70cm、高10cm,小壟寬40cm、高15cm。起壟和覆膜必須連續(xù)進行,以防止土壤水分散失。
選用厚0.01mm、寬120cm 的黑色地膜。覆膜時先沿地埂邊開5cm 深的淺溝,地膜鋪展后,溝內(nèi)用土壓實;大壟中每隔2m 在地膜上橫壓土固定地膜,以防大風揭膜。覆完第1 幅膜后將第2 幅膜的一邊與第1 幅膜在大壟中間對接且不重疊,對接處用土壓實。覆膜5~7d 后地膜與地面貼緊時,在溝底每隔30cm 處打一圓形的滲水孔,利于后期集雨。
2.1 種子選擇選用籽粒大小均勻一致、表皮光亮、飽滿度較好的優(yōu)質(zhì)、耐熱、耐澇、抗病、豐產(chǎn)、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好的良種,如隴藜1 號、隴藜4 號。良種質(zhì)量標準為純度≥99%、凈度≥98%、發(fā)芽率≥85%、含水量≤13%。
2.2 播種時間播期為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等耕作層地溫穩(wěn)定在10 ℃以上時開始播種,土壤墑情較好期間播種有利于種子出苗。
2.3 播種方法播種采用手推式穴播機破膜溝內(nèi)播種,每穴播種3~5 粒,播深1~3cm,過深出苗困難,過淺不宜防旱防倒伏,播后隨即踩壓播種孔。播種留苗密度5000 株/667m2。
3.1 破土引苗土壤墑情良好時播后3~5d 發(fā)芽、5~7d 出土,要破土引苗、及時放苗,以防春旱時期遇雨形成板結(jié),導致幼苗出土困難,造成出苗參差不齊或缺苗現(xiàn)象。
3.2 查苗、補苗出現(xiàn)缺苗斷壟應及時補苗,并用細濕土將苗穴封嚴。補種措施:一是將種子泡在水中4h 后取出蓋上濕布,置于20~25℃處10h 以上,再進行補種;二是對于少數(shù)缺苗嚴重的地方可在4~5 葉期進行雨后移栽。對移栽的新苗,為防止缺水干枯需連續(xù)3d 早晚各澆1 次水。
3.3 間苗、定苗2~4 葉期進行間苗、定苗、除雜草,拔除病、弱、雜苗,保留生長整齊一致的壯苗,每孔留1 株。當藜麥長到50cm 左右時要除草1~2 次,應淺鋤、細鋤,做到深淺一致、草凈地平,圍正幼苗,防止傷苗壓苗。除草時在根部進行培土,促進根部的生長,防止后期發(fā)生倒伏。中耕后如遇大雨,應在雨后表土稍干時破除板結(jié)。
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加強對內(nèi)對外檢疫,杜絕外來病蟲害的進入和本地病蟲害的傳出,堅持以“農(nóng)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同時掌握最佳的防治時期,最大限度降低或減輕藜麥病蟲害的為害。
4.1 夜蛾類防治方法:(1)幼蟲期噴施10%煙堿乳油1000~1500 倍液;(2)田間安裝殺蟲燈,在成蟲交配產(chǎn)卵期誘殺成蟲,每1~2hm2安裝1 盞殺蟲燈,懸掛高度離地面1~2m;(3)取紅糖350g、酒150g、醋500g、水250g 制成糖醋誘液,放在田間0.8~1.2m高的地方誘殺成蟲。
4.2 蚜蟲類防治方法:(1)苗期開始在田間懸掛黃板,每667m2用15~30 張,黃板底端距離作物表面10~15cm;(2)每hm2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20g 兌水50~60kg 噴霧。
4.3 潛葉蠅類幼蟲孵化初期和成蟲盛發(fā)期噴灑10%煙堿乳油1000 倍液,防治該蟲的有利時機應為露水干后,幼蟲開始到葉面活動時。蟲口密度大時,隔1~2 周再防1 次。
4.4 月季花薊馬可以在田間設置藍色粘蟲板,誘殺成蟲。
藜麥成熟時植株穗色由綠變紅或土黃色,葉片發(fā)黃基本脫落,種子變硬,籽粒用指甲掐不動時宜進行收割,一般在10 月上旬收割,收割脫粒后要及時晾曬,以免種子發(fā)霉變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