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濤,張 鋒,張中州,袁 謙,甄士聰,王改革
(河南省漯河市農業(yè)科學院,河南 漯河 462300)
小麥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倒伏不但影響小麥產量,而且增加了收獲難度[1-3]。隨著小麥化控技術的普及,在不影響小麥產量的情況下,降低了株高,小麥抗倒伏能力有顯著提高[4]。豫麥158 為2014 年國審半冬性小麥新品種,審定編號為2014004,該品種優(yōu)點突出,是近期國家審定的優(yōu)秀品種之一,具有較大的推廣潛力[5-7]。豫麥158 穗大、穗粒數多、千粒重中等,遇到惡劣天氣有一定的倒伏風險。本研究以豫麥158 為研究對象,在不同播種量及不同噴施量多效唑處理下,從產量及其構成、莖蘗動態(tài)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比較分析,闡明豫麥158 在不同播量和不同化控程度下的產量及群體動態(tài)特征的差異,以期為豫麥158 的高產栽培及科學推廣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
試驗于2015—2016 年在河南省漯河市農業(yè)科學院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地前茬為大豆,試驗地土壤屬于兩合土,地力中上等,肥力均勻。參試材料為豫麥158,化控藥劑為15% 多效唑可濕性粉劑。
試驗于10 月8 日播種,播種深度3 cm,每公頃施肥量為(復合肥N∶P∶K=22∶16∶6)900 kg。采取裂區(qū)排列,播種量分5 個處理,分別為75.0、112.5、150.0、187.5、225.0 kg/hm2,每個處理重復3 次。
于次年3 月11 日噴施多效唑進行化控。每個播種量分7 個濃度梯度進行多效唑噴施處理,藥劑噴施量分別為0、300、600、900、1 200、1 500、1 800 g/hm2,每個處理重復3 次。其他田間管理同一般大田。
施藥前調查基本苗數、冬前群體、冬前平均每株莖數、最高平均每株莖數;施藥后調查株高、成穗數、穗粒數;收獲后稱產量、千粒重。所有數值取3 個重復的平均數。
由表1 可知,小麥基本苗數與播種量成正比,試驗播種出苗正常。冬前群體隨著播種量的增加逐漸增加,播種量超過187.5 kg/hm2時,群體變化較小,最高群體隨著播種量的增加逐漸增加。冬前平均每株莖數隨著播種量的增加逐漸增加。 播種量在75.0~187.5 kg/hm2時,成穗數隨著播種量的增加逐漸增加,后期增加幅度變緩。播種量超過187.5 kg/hm2時,成穗數有所降低,豫麥158 成穗能力一般,每公頃成穗數在510 萬穗左右。穗粒數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播種量少,小分蘗多小穗多,穗粒數并不高,播種量過大也不利于穗粒數的提高,播種量為150.0 kg/hm2時,穗粒數最高,豫麥158 千粒重較穩(wěn)定,在40 g 左右。產量水平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播種量在112.5~150.0 kg/hm2時,產量水平較高。
表1 不同播種量處理對小麥產量性狀的影響
2.2.1 播種量與多效唑相互作用對小麥株高的影響 由表2 可知,在未噴施多效唑時,隨著播種量的增加株高逐漸增高,播種量為75.0 kg/hm2時,株高為76.87 cm;播種量為112.5 kg/hm2時,株高為79.91 cm;當播種量高于187.5 kg/hm2時,株高基本不變。每個播種量處理,隨著多效唑噴施量的增加,株高均逐漸降低。15% 多效唑用量小于300 g/hm2時,降低株高作用不明顯,15% 多效唑用量在600~1 200 g/hm2時,降稈作用明顯。播種量較小時,多效唑降稈效果沒有播種量多時效果明顯。小麥株高在75~80 cm 時較理想,有利于小麥豐產及防御自然災害,從株高層面考慮,豫麥158 施用15% 多效唑適合用量為600~1 200 g/hm2。
表2 播種量與多效唑相互作用對小麥株高的影響(單位:cm)
2.2.2 播種量與多效唑相互作用對小麥成穗數的影響 由表3 可知,噴施多效唑能增加小麥的成穗數,播種量為75.0 kg/hm2時,隨著多效唑噴施量的增加成穗數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明顯,多效唑噴施量超過1 200 g/hm2時,成穗數降低。當播種量在112.5~187.5 kg/hm2時,隨著多效唑噴施量的增加能明顯增加小麥的成穗數,但多效唑噴施量超過900 g/hm2時,成穗數降低。當播種量大于187.5 kg/hm2時,隨著多效唑噴施量的增加成穗數也逐漸增加,但需要較多的多效唑噴施量才能達到較多的成穗數。
表3 播種量與多效唑相互作用對小麥成穗數的影響(單位:萬穗/hm2)
2.2.3 播種量與多效唑相互作用對小麥穗粒數的影響 由表4 可知,噴施一定量的多效唑可以明顯提高豫麥158 的穗粒數,播種量在75.0~187.5 kg/hm2時,噴施15% 多效唑600~1 500 g/hm2,穗粒數增加明顯;播種量超過187.5 kg/hm2時,噴施15% 多效唑600~1 500 g/hm2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穗粒數增加不明顯,適當的多效唑用量可以提高穗粒數2~4粒/穗。
表4 播種量與多效唑相互作用對小麥穗粒數的影響(單位:粒/穗)
2.2.4 播種量與多效唑相互作用對小麥千粒重的影響 由表5 可知,在未噴施多效唑時,在不同播種量下,多效唑對豫麥158 千粒重均有提高作用。在播種量為75.0 kg/hm2時,豫麥158 千粒重較高,噴施15% 多效唑900 g/hm2以下對提高千粒重有利;播種量為112.5~187.5 kg/hm2時,噴施15% 多效唑300~1 200 g/hm2對提高千粒重較為有利;當播種量大于225.0 kg/hm2時,噴施15% 多效唑600~1 800 g/hm2才能明顯提高千粒重。適當地噴施多效唑可以提高小麥千粒重1.5 g 左右。
表5 播種量與多效唑相互作用對小麥千粒重的影響(單位:g)
2.2.5 播種量與多效唑相互作用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由表6 可知,在未噴施多效唑時,豫麥158 在播種量較小時和播種量較大時產量均比較低,適宜的播種量有助于豫麥158 產量的提高。噴施多效唑能提高豫麥158 的產量,但播種量不同時,提高產量的幅度不一樣,噴施的最佳用量也不一樣。當豫麥158 播種量為75.0 kg/hm2時,噴施15% 多效唑900~1 200 g/hm2可明顯提高其產量;當播種量為112.5 kg/hm2時,噴施15% 多效唑300~600 g/hm2其產量提高幅度較大;當播種量為150.0~187.5 kg/hm2時,噴施15% 多效唑600~1 200 g/hm2能明顯提高其產量,可較好地挖掘豫麥158 的產量潛力;但當播種量高于225.0 kg/hm2時,噴施15% 多效唑達到1 200 g/hm2以上才有增產作用,達到1 500 g/hm2以上增產作用才明顯,這說明播種量過大時,需噴施較多的多效唑才能達到不減產的效果。
豫麥158 優(yōu)點突出,不同播種量下,千粒重比較穩(wěn)定,穗粒數較多,成穗數一般。豫麥158 最佳播種量為112.5~150.0 kg/hm2。噴施多效唑可以有效降低株高,防止倒伏。多效唑對豫麥158 穗粒數影響不大,但適量的多效唑可以增加穗數、千粒重、產量。豫麥158 噴施多效唑的最佳用量為15% 多效唑粉劑600~1 200 g/hm2。
豫麥158 冬前平均每株莖數隨著播種量的增加逐漸增加,成穗數隨著播種量的增加逐漸增加。豫麥158 在播種量較低時穗粒數并不是最多的,這可能與豫麥158 分蘗能力比較強有關系,播種量少,每株分蘗多,存在一些小穗拉低了平均穗粒數,在適當的播種量下豫麥158 穗粒數達到最高值。豫麥158 成穗能力一般,適當播種量下成穗數達510 萬/hm2左右,但是適量的多效唑可使成穗數增加到570 萬/hm2左右。
關于多效唑在小麥生產中的應用,前人做了大量研究[8-13],本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在適當的播種量、正常的基本苗情況下,噴施適當的多效唑能明顯改善小麥的產量性狀獲得較高產量,多效唑主要是改變小麥的成穗數以及增加千粒重來實現增產,對小麥的穗粒數也有所提升?;久邕^少時噴施多效唑對產量影響不大,多效唑用量過大時明顯降低小麥產量,基本苗過大時應增施多效唑,以獲得更好的產量。本試驗選擇豫麥158 為研究對象,在黃淮麥區(qū)開展試驗,豫麥158 為半冬性小麥品種,對黃淮麥區(q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為黃淮麥區(qū)其他小麥品種在播種量及多效唑的應用上提供一定的參考。
表6 播種量與多效唑相互作用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單位: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