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祥 郭 琴 張 健 段芳芳 楊清雯
(1 山西省洪洞縣種子管理站,臨汾 041600;2 山西省洪洞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臨汾 041600)
邯農(nóng)1412 由邯鄲縣第一原種場和河北工程大學于2011 年共同選育,2016 年通過河北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2016001 號),2017 年通過山西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認定編號:(晉)引種[2017]第4 號),適宜山西省運城市和臨汾市的中、高水肥地塊種植。
1.1 農(nóng)藝性狀該品種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平均生育期242d,幼苗半匍匐,葉綠色,分蘗力強。每667m2穗數(shù)48.5 萬,成株株型較緊湊,株高75cm 左右。穗紡錐形,長芒、白殼、白粒,硬質(zhì),籽粒較飽滿。穗粒數(shù)32.5 個,千粒重45.4g,容重799.4g/L。熟相中等,抗倒性較好。
1.2 品質(zhì)2015 年經(jīng)河北省農(nóng)作物品種品質(zhì)檢測中心測定,粗蛋白質(zhì)(干基)13.28%,濕面筋(14%濕基)28.8%,沉淀指數(shù)(14%濕基)29.5mL,吸水量68.9%,形成時間3.2min,穩(wěn)定時間4.4min,拉伸面積30cm2。延伸性153mL,最大拉伸阻力141B.U.。
1.3 抗病性經(jīng)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2012-2013 年度中抗條銹,高抗葉銹,免疫白粉病,高抗吸漿蟲。
2012-2013 年度冀中南水地組區(qū)試,每667m2平均產(chǎn)512.9kg;2013-2014 年度續(xù)試,平均產(chǎn)622.1kg。2014-2015 年度冀中南水地組區(qū)試生產(chǎn)試驗,每667m2平均產(chǎn)578.7kg,列第1 位。高水肥地塊每667m2具有750kg 的增產(chǎn)潛力,2016-2018 年在洪洞縣辛村鄉(xiāng)馬三村、曲亭鎮(zhèn)逍洞村等地種植產(chǎn)量可達580kg。
3.1 施肥整地深耕耙地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早粉碎秸稈,秸稈粉碎長度≤5cm。深耕深度25cm以上、深松深度30cm 以上、旋耕深度12~15cm。做到不漏耕,深耕、深松或旋耕后耙耱2~3 遍,上虛下實,無明顯坷垃。
底肥 每667m2底肥施用量為純氮(N)8~12kg,磷(P2O5)8~10kg,鉀(K2O)4~6kg。腐 熟的農(nóng)家肥2000~3000kg[1]。
土壤處理 地下害蟲嚴重發(fā)生地塊,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制成毒土[2],耕地前均勻撒施于地面,隨犁地翻入土中。
3.2 種子選擇與處理種子選擇 播種前精選種子,剔除瘦、弱、秕、小及破碎籽粒,挑選色澤鮮艷、籽粒飽滿的種子。
種子處理 播種前選晴朗天氣進行曬種,既可提高田間出苗率,又可減少種子帶菌帶蟲。針對地塊的實際情況,選用種衣劑進行包衣或藥劑拌種。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發(fā)生區(qū)用3%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種衣劑20~30mL 或2.5%咯菌腈種衣劑10~20mL加水0.8~1kg 拌麥種10kg。
3.3 播種一般在氣溫下降到16~18℃播種為宜。適宜播期為10 月8-15 日。每667m2適宜的基本苗15 萬~20 萬株,播量8~10kg,播種推遲應適當增加播量,但播量最多不應超過20kg。一般采用機械條播技術,行距18~22cm,播種深度3~5cm,播后鎮(zhèn)壓。
3.4 冬前管理查苗補種 田間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若某行內(nèi)有10~15cm 漏播、缺苗、斷壟的現(xiàn)象,應立即進行補種。
中耕鎮(zhèn)壓 中耕可以保墑、增溫、消滅雜草,加速土壤有機質(zhì)分解,利于根、蘗生長。尤其是在雨后和灌溉后,田間必須中耕以破除地面板結,鎮(zhèn)壓以壓碎坷垃,彌補裂縫,壓縮土塊間的空隙,利于保墑和保證麥苗安全越冬。
冬前除草 冬前除草應在11 月上中旬,日均溫度10℃以上無風晴天進行化學除草。薺菜、播娘蒿等闊葉雜草每667m2宜用10%的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5~20g 兌水30~45kg 噴霧防除[3];節(jié)節(jié)麥、雀麥草等禾本科雜草宜用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25~30mL 兌水30~45kg 噴霧防除。
適時冬澆 澆冬水是保護麥苗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冬澆應在日平均氣溫3~4℃,夜凍晝消進行冬澆;12 月上旬進行冬澆,一般每667m2澆越冬水40~50m3[1]。
嚴禁放牧 麥田放牧可致使麥苗齊根拔斷,形成缺苗斷壟,死苗率增加。
3.5 春季管理澆水施肥 春季小麥返青起身前后,進行春季第1 次澆水,同時根據(jù)苗情,每667m2追施尿素8~10kg;小麥抽穗揚花澆第2 次水。
病蟲害防治 春季隨氣溫的升高,各種病蟲害開始侵染麥田。在3-4 月防治麥蚜、紅蜘蛛等蟲害,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每667m2宜用50%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15g 兌水30~45kg,于上午露水干后或16:00 后均勻噴霧防治麥蚜[3];或用40%聯(lián)苯菊酯微乳劑30~50mL 兌水30kg 均勻噴霧防治紅蜘蛛;或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防治赤霉病或隔5~7d 防治1 次即可[4];或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30~35g 兌水30~45kg,于上午露水干后或16:00 后均勻噴霧防治白粉病。
預防晚霜凍害 春季要關注天氣預報,注意氣溫的變化。拔節(jié)后若遇突然的寒流天氣,寒流來臨前應采取澆水等措施預防霜凍。寒流過后,查看麥苗及時補肥補水,促進麥苗盡快恢復生長。
后期“一噴三防”小麥生長后期進行“一噴三防”,即根據(jù)麥田實際情況,將殺菌劑、殺蟲劑及微肥混合進行葉面噴施,起到防病、防蟲、補充肥料、增加粒重的目的。白粉病和蚜蟲混發(fā)地塊,每667m2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80g+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15g+磷酸二氫鉀100~150g,兌水30~45kg 進行葉面噴施[3]。
3.6 收獲田間穗子發(fā)黃,麥葉黃枯,籽粒變硬,籽粒含水量為24%~35%,粒重最高時及時進行收割[5]。收獲期間關注天氣變化,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