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金圣嘆的人物創(chuàng)作論

      2020-12-19 13:06:06張婷玉
      關(guān)鍵詞:動心因緣格物

      張婷玉

      (河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金圣嘆在小說創(chuàng)作理論方面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這在其對《水滸傳》的評點中體現(xiàn)得尤為鮮明。金圣嘆在對《水滸傳》的評點中,提出了很多關(guān)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理論,諸如 “因文生事”“憑空造謊”“文成于難”、文章“三境界”“動心”“澄懷格物”、人物形象的“個性化”等;其在中國古代的小說理論批評中頗負盛名。其中,“動心”“澄懷格物”以及人物形象的“個性化”是關(guān)于如何成功塑造小說中人物的理論——即金圣嘆的人物創(chuàng)作論,這是其小說創(chuàng)作理論中最精彩、藝術(shù)成就最高的部分。因此,筆者在此對其人物創(chuàng)作理論進行研究。

      “澄懷格物”“動心”以及人物形象的“個性化”三者是一個理論體系。在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的理論體系中:“澄懷格物”是創(chuàng)作主體進行人物塑造的根本性因素,是金圣嘆的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核心;“動心”是創(chuàng)作主體做到“澄懷格物”的心理機制,是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關(guān)鍵;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則是“澄懷格物”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是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根本要求。因此,本文擬從“澄懷格物”入手,對金圣嘆的人物創(chuàng)作論進行研究。

      一、“澄懷格物”——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核心

      在金圣嘆看來,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和根本之處在于創(chuàng)作主體能夠做到“澄懷格物”。金圣嘆在《水滸傳序三》中說道:

      《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zhì),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施耐庵以一心所運,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無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筆而寫百千萬人,固不以為難也。[1](7)

      “學者誠能澄懷格物,發(fā)皇文章,豈不一代文物之林? ”(序三)[1](7)

      由此可見,“澄懷格物”在金圣嘆的人物創(chuàng)作論中是何等重要。那么,“澄懷格物”的內(nèi)涵究竟是什么呢?

      (一)“澄懷格物”的內(nèi)涵

      何謂“澄懷格物”?“澄懷”一詞聯(lián)用,最早大約見于《宋書·隱逸傳》之宗炳的傳記中:“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2](1517)“澄懷”就是拋卻一切世俗觀念,使內(nèi)心保持一種“虛靜”的狀態(tài),就如同莊子所說的“齋以靜心”[3](489)?!案裎铩币辉~聯(lián)用,最早大約見于《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4](5)

      在這里,“格物”被看作“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系列個人和社會政治活動的前提。朱熹在為《大學》作注時,對“格物”一詞做了很好的解釋:

      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4](5)

      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4](5)可見“格物”強調(diào)的是對事物根本屬性的探索和把握。

      由此觀之,“澄懷格物”的基本內(nèi)涵是: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人物創(chuàng)作時,內(nèi)心要保持一種寧靜的狀態(tài),如此才能不被事物的表象以及世俗的觀念所迷惑,進而才能探索并把握到人物自身的規(guī)律及其根本特質(zhì)。那么,“格物”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二)“格物”的方法

      金圣嘆在《水滸傳序三》中談到:“格物之法,以忠恕為門。 ”[1](7)由此可見,金圣嘆認為,“格物”之法的關(guān)鍵在于“忠恕”。何謂“忠恕”?“忠恕”一語原出自《論語·里仁》,曾子在解釋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貫之”[4](71)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71)“恕”按照《論語》的說法,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55);而“忠”在《論語》中未見直接表述。朱熹在注解《論語》時對“忠恕”的解釋是:“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4](71)那怎樣才算是“盡己”呢? 馮友蘭先生認為:“盡己為忠,似乎應(yīng)該補充為:‘盡己為人’為忠?!盵5](15)并對此解釋為:

      為人作事,必須如為自己作事一樣,方可算是盡己為人。人為他自己作事,沒有不盡心竭力底。他若為別人作事,亦如為他自己作事一樣地盡心竭力,他愿意把他自己的一種事,作到怎樣,他為別人作一種事,亦作到怎樣,這便是盡己為人。[5](16)

      可見,儒家意義上的“忠”是真實忠誠,盡心竭力;“恕”是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那么,金圣嘆又是怎樣解釋“忠恕”的呢?

      金圣嘆在對《水滸傳》的評點中,曾多次談到“忠恕”。金圣嘆說:

      蓋忠之為言中心之謂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為喜怒哀樂之中節(jié),謂之心;率我之喜怒哀樂自然誠于中,形于外,謂之忠。知家國,天下之人率其喜怒哀樂無不自然誠于中,形于外,謂之恕。知喜怒哀樂無我無人無不自然誠于中,形于外,謂之格物。能無我無人無不任其自然喜怒哀樂,而天地以位,萬物以育,謂之天下平。曾子得之,忠謂之一,恕謂之貫;子思得之,忠謂之中,恕謂之庸。[1](606)

      能忠未有不恕者,不恕未有能忠者。看宋江不許李逵取娘,便斷其必不孝順太公,此不恕未有能忠之驗。看李逵一心念母,便斷其不殺養(yǎng)娘之人,此能忠未有不恕之驗也[1](606)。

      由此可見,金圣嘆認為“忠”是主體自我本性及其情感真實自然的表露;“恕”則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地推想他人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及其本然的性情。具體到人物創(chuàng)作中,金圣嘆所言“忠恕”是指:作家在塑造人物時,依據(jù)人物的本性以及人物自身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去推想人物的性格及行為。

      金圣嘆在《水滸傳序三》中還談到了“忠恕”和“因緣生法”的關(guān)系,其說道:

      何謂忠?天下因緣生法,故忠不必學而至于忠,天下自然無法不忠?;鹨嘀?,眼亦忠,故吾之見忠;鐘忠,耳忠,故聞無不忠。吾既忠,則人亦忠,盜賊亦忠,犬鼠亦忠。盜賊犬鼠無不忠者,所謂恕也。夫然后物格,夫然后能盡人之性,而可以贊化育,參天地。今世之人,吾知之,是先不知因緣生法,不知因緣生法,則不知忠。不知忠,烏知恕哉?[1](7)

      忠恕,量萬物之斗斛也。因緣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僅乃敘一百八人之性情、氣質(zhì)、形狀、聲口者,是猶小試其端也。[1](7-8)

      由此可見,“因緣生法”被金圣嘆看作是進入“忠恕”之門的前提。何謂“因緣生法”?金圣嘆為何將其看作進入“忠恕”之門的前提呢?

      “因緣生法”是佛教用語,金圣嘆在其小說以及戲曲評點中曾多次提到。“法”在佛教中,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概括;而“因緣”則是“法”得以產(chǎn)生的內(nèi)外原因和條件。其中,事物得以產(chǎn)生的內(nèi)部原因和條件稱之為“因”,外部原因和條件稱之為“緣”。金圣嘆在對 《西廂記》的評點中也曾說到:“佛言:‘親者為因,疏者為緣’。 ”[6](243)“因緣生法”強調(diào)因果關(guān)系,即事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是有其原因的。而具體到人物創(chuàng)作中,金圣嘆所說的“因緣生法”是指:作家應(yīng)充分掌握形成人物思想性格及其自身規(guī)律的因素和條件。如此方能深刻理解并把握人物自身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及其個性,從而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對人物的性格以及行為進行推想。也就是說,只有充分把握“因緣生法”,方能知“忠”、進而才能知“恕”。

      那么作家應(yīng)該怎樣做才能理解并掌握 “因緣生法”,然后達到“忠恕”,進而做到“澄懷格物”,并最終實現(xiàn)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即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根本要求呢?金圣嘆認為作家在進行人物創(chuàng)作時應(yīng)“親動心”[1](785)。 “動心”是創(chuàng)作主體做到“澄懷格物”的心理機制,也是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關(guān)鍵。

      二、“動心”——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關(guān)鍵

      金圣嘆在評點《水滸傳》第五十五回時有言:

      若夫耐庵之非淫婦、偷兒,斷斷然也。今觀其寫淫婦居然淫婦,寫偷兒居然偷兒,

      則又何也?噫嘻,吾知之矣!非淫婦定不知淫婦,非偷兒定不知偷兒也。謂耐庵非淫婦非偷兒者,此自是未臨文之耐庵耳。夫當其未也,則豈惟耐庵非淫婦,即彼淫婦亦實非淫婦;豈惟耐庵非偷兒,即彼偷兒亦實非偷兒。經(jīng)曰:“不見可欲,其心不亂?!比禾煜轮?,莫非王者之民也。若夫既動心而為淫婦,既動心而為偷兒,則豈惟淫婦、偷兒而已。惟耐庵于三寸之筆,一幅之紙之間,實親動心而為淫婦,親動心而為偷兒。既已動心,則均矣,又安辯泚筆點墨之非入馬通奸,泚筆點墨之非飛檐走壁耶?[1](785)

      由此可見,金圣嘆認為創(chuàng)作主體在進行人物創(chuàng)作時——尤其是進行反面人物的創(chuàng)作,應(yīng)運用 “動心”這一心理機制。那么,金圣嘆所說的“動心”究竟是何種意思呢?

      (一)“動心”的內(nèi)涵

      “動心”一語原出自于《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7](44)

      那么,孟子與公孫丑所說的“動心”是什么意思呢?有學者將其解釋為:

      公孫丑所謂“動心”,意味著在某一行事活動中,“心”將之前不行事時而認可的東西(王道仁政)拋棄,而擁抱了一種新的東西(現(xiàn)實的權(quán)位與利欲)[8](31)。

      具體到人物創(chuàng)作上,筆者認為金圣嘆所說的“動心”是指: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人物(尤其是反面人物)時,將自我在創(chuàng)作之前對倫理道德、社會政治、法律制度所存有的看法拋棄,然后讓自己進入筆下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中,進而去體會人物所處的社會地位、歷史條件對其思想、情感以及性格形成產(chǎn)生的影響。正如張法先生在其著作《中國美學史上的體系性著作研究》一書中所說:“作家在寫一人物時,已經(jīng)不是作家的自我,而通過(動心這一創(chuàng)作心理機制)對象化為所寫的人物,在寫人物的這一時刻,他在心理上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人物,所謂動心則均,因此他能鮮明地寫好人物,無論這一人物與他自我的心性是一致的、不同的、還是相反的,一種小說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讓他進入了 ‘動心則均’的狀態(tài),使他創(chuàng)作出了活生生的各色人物?!盵9](221)那么,“動心”和“澄懷格物”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呢?

      (二)“動心”和“澄懷格物”的聯(lián)系

      若要做到“澄懷格物”,最重要的在于“忠恕”,而進入“忠恕”之門的前提是要懂得“因緣生法”;“動心”則是理解并把握“因緣生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關(guān)鍵所在。

      金圣嘆在評點《水滸傳》第五十五回時,曾談及“動心”和“因緣生法”的聯(lián)系。金圣嘆說:

      惟耐庵于三寸之筆,一幅之紙之間,實親動心而為淫婦,親動心而為偷兒。既已動心,則均矣,又安辯泚筆點墨之非入馬通奸,泚筆點墨之非飛檐走壁耶?經(jīng)曰:“因緣和合,無法不有?!弊怨乓鶍D無印板偷漢法,偷兒無印板做賊法,才子亦無印板做文字法也。因緣生法,一切具足。是故龍樹著書,以破因緣品而弁其篇,蓋深惡因緣;而耐庵作《水滸》一傳,直以因緣生法,為其文字總持,是深達因緣也。夫深達因緣之人,則豈惟非淫婦也,非偷兒也,亦復(fù)非奸雄也,非豪杰也。何也?寫豪杰、奸雄之時,其文亦隨因緣而起,則是耐庵固無與也。[1](785)

      在金圣嘆看來,宇宙間萬事萬物得以形成,皆有其“因緣”。而“動心”就是創(chuàng)作主體能夠深達事物“因緣”之途徑——即將自我在創(chuàng)作之前對倫理道德、社會政治、法律制度所存有的看法拋棄,然后讓自我進入筆下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之中,如此才能深刻體會到人物所處的社會地位、歷史條件對其思想、情感以及性格形成產(chǎn)生的影響。

      創(chuàng)作主體若能理解并掌握“因緣生法”,對形成人物思想性格及其自身規(guī)律的因素和條件充分理解和把握,方能不被事物的表象以及世俗的觀念所迷惑;進而能夠探索并把握到人物自身的規(guī)律及其根本特質(zhì)——即做到了“澄懷格物”,最終實現(xiàn)人物形象的“個性化”。由此可見,“澄懷格物”的最終目的是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同時,這也是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根本要求。

      三、人物形象的“個性化”——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根本要求

      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一書中,曾談到人物形象塑造的“個性化”問題。金圣嘆說道:

      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看不厭,無非為他把一百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1](16)

      《水滸傳》寫一百八個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樣。若別一部書,任他寫一千個人,也只是一樣;便只寫得兩個人,也只是一樣[1](16)。

      足見金圣嘆對《水滸傳》在人物形象“個性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評價之高。

      在金圣嘆看來,小說中人物創(chuàng)作的根本要求在于故事人物都有其鮮明的個性以及獨特的性格——即人物形象的“個性化”。那么人物形象的“個性化”有著怎樣的內(nèi)涵呢?

      (一)人物形象“個性化”的內(nèi)涵

      金圣嘆在《水滸傳序三》中說道:“《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zhì),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 ”[1](7)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金圣嘆也說到:“只是貪他三十六個人,便有三十六樣出身,三十六樣面孔,三十六樣性格,中間便結(jié)撰得來?!盵1](15)

      由此觀之,人物形象的“個性化”是指:作家在塑造人物時,應(yīng)把每個人物的根本特質(zhì)及其獨特的個性表現(xiàn)出來;其中,人物的獨特個性表現(xiàn)在每個人物的性格、氣質(zhì)、語言、外貌等都各不相同。如金圣嘆在對《水滸傳》第二十五回的總評中說到:

      前書寫魯達,已極丈夫之致矣,不意其又寫出林沖,又極丈夫之致也。寫魯達又寫出林沖,斯已大奇矣;不意其又寫出楊志,又極丈夫之致也。是三丈夫也者,各自有其胸襟,各自有其心地,各自有其形狀,各自有其裝束……寫魯、林、楊三丈夫以來,技至此,技已止,觀至此,觀已止。乃忽然磬控,忽然縱送,便又騰筆涌墨,憑空撰出武都頭一個人來。我得而讀其文,想見其為人。其胸襟則又非如魯、如林、如楊者之胸襟也,其心事則又非如魯、如林、如楊者之心事也,其形狀結(jié)束則又非如魯、如林、如楊者之形狀與如魯、如林、如楊者之結(jié)束也。[1](15)在這段評點中,金圣嘆感嘆《水滸傳》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達到了高度的“個性化”,魯達、林沖、楊志、武松這四位人物的胸襟、心地、形狀、裝束各不相同。

      此外,金圣嘆也看到了相似人物之間性格特點上的差異。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說道:

      《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鹵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鹵是性急,史進粗鹵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鹵是蠻,武松粗鹵是豪杰不受羈靮,阮小七粗鹵是悲憤無說處,焦挺粗鹵是氣質(zhì)不好。[1](15)與此同時,金圣嘆也認識到了人物性格的復(fù)雜性是其形象個性化的關(guān)鍵。如金圣嘆對武松的評價:

      然則武松何如人也?曰:“武松,天人也?!蔽渌商烊苏?,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1](372)

      那么,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和“澄懷格物”之間有何種聯(lián)系呢?

      (二)人物形象“個性化”和“澄懷格物”的聯(lián)系

      “澄懷格物”要求作家在創(chuàng)作人物時內(nèi)心要保持一種虛靜的狀態(tài),如此方能不被事物的表象以及世俗的觀念所迷惑,進而才能夠把握人物自身的規(guī)律及其根本特質(zhì)。如此,作家在塑造人物時才可以根據(jù)人物自身的規(guī)律及其根本特質(zhì)將每個人物的獨特個性表現(xiàn)出來,成為獨有的“這一個”——即達到人物形象的“個性化”;而人物的形象也因此更加生動,更富有藝術(shù)魅力。

      由此可見,人物形象的“個性化”是“澄懷格物”的目的。同時,這也是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根本要求。

      金圣嘆的人物創(chuàng)作論以“澄懷格物”為核心,其是一個層層遞進、相互聯(lián)系的理論體系。在這一理論體系中,創(chuàng)作主體在塑造人物時,憑借“動心”這一心理機制讓自我進入筆下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中,體會人物所處的社會地位、歷史條件對人物思想情感以及性格形成產(chǎn)生的影響。在此基礎(chǔ)上,充分把握形成人物思想性格及其自身規(guī)律的因素和條件——即 “因緣生法”。然后,依據(jù)人物的本性以及人物自身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去推想人物的性格和行為——即達到“忠恕”。

      與此同時,創(chuàng)作主體的內(nèi)心要保持虛靜,如此才可不被事物的表象以及世俗的觀念所迷惑,從而把握到人物自身的規(guī)律及其根本特質(zhì)——即做到 “澄懷格物”(其中“因緣生法”“忠恕”是“澄懷格物”重要的內(nèi)涵)。如此方能把每個人物的根本特質(zhì)及其獨特的個性展現(xiàn)出來,使其性格、氣質(zhì)、外貌、語言等都各不相同——即實現(xiàn)人物形象的“個性化”,這也是金圣嘆人物創(chuàng)作論的根本要求。

      猜你喜歡
      動心因緣格物
      只一緣
      荷城文藝(2022年3期)2022-05-30 01:58:42
      “三個女人一臺戲”之《啼笑因緣》
      金橋(2021年11期)2021-11-20 06:37:34
      從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義”論的新進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與“動情”的演繹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緣品》中的密教元素
      再也不會遇見第二個她了
      青少年日記(2018年4期)2018-11-29 10:52:29
      相見歡
      孟冰 “動情”“動心”“動氣”是寫戲的三大境界
      高深知識與大學的因緣及其價值生成
      格物
      醒獅國學(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文安县| 蛟河市| 清苑县| 平乐县| 青神县| 双流县| 禹城市| 伊通| 大安市| 集安市| 上犹县| 大同市| 武夷山市| 建始县| 团风县| 美姑县| 西昌市| 昌黎县| 罗甸县| 惠水县| 铜鼓县| 蕉岭县| 望奎县| 临夏县| 乐业县| 松潘县| 阿拉尔市| 夏河县| 澄城县| 日喀则市| 武功县| 日土县| 金沙县| 抚顺市| 安新县| 江源县| 德阳市| 靖安县| 海南省| 阜南县|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