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桃梅/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聽、說、讀、寫是人類特有的語言加工過程。其中,聽覺語言理解是聽力正常的嬰兒與生俱來的語言能力。研究表明,嬰兒在出生之前,已經(jīng)能夠通過外界的聲音刺激感知世界,并習得與周圍環(huán)境有關的聲學刺激特征。出生之后,聽覺也是嬰兒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因此,語言環(huán)境對于嬰兒早期言語習得非常重要。
語言學習與加工對于兒童大腦發(fā)育起著重要的塑造作用。根據(jù)德國認知神經(jīng)科學專家Angela D.Friederici(安吉拉·D.弗里德里希)教授提出的聽覺語言理解模型,聽覺語言理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包含基本的聽覺信息聲學特征分析加工,還包含基本的聽覺言語信息加工、語義和句法信息提取與整合加工。每個過程都會由不同的腦區(qū)參與。其中,位于大腦左半球的基本聽覺皮層和顳平面負責聽覺語音加工,左側額下回與顳上回參與聽覺句子理解的語義加工和句法加工,而句子的韻律特征(如語氣、語調(diào))則主要由大腦右半球參與。
如果身處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聽力正常的嬰兒就能學會辨別語音刺激與聲音刺激的差異,并逐漸學會根據(jù)單詞音節(jié)或者重音信息提取詞匯的語音范疇信息,如元音和輔音。嬰兒似乎是語言習得的天才,大約半歲左右,他們就能學會根據(jù)超音段信息對所聽到的復雜句子進行詞匯切分,然后逐漸學會感知句子意義。通過聽覺言語理解,嬰幼兒逐步建立了詞匯語音表征與語義表征之間的聯(lián)系,并習得句法知識。這些語言加工過程中的腦基礎間連接也逐漸得到強化。與成人相比,嬰幼兒在加工聽覺句子時呈現(xiàn)大腦雙側化,而且比成人更依賴于用右腦加工聽覺句子。7歲之前,幼兒在加工聽覺句子的語義和句法時并沒有表現(xiàn)出特異性的腦區(qū),但到了10歲左右就開始表現(xiàn)出特異性,并逐漸表現(xiàn)出左側化優(yōu)勢。這可能與兒童的語言能力逐步提高有關,也可以看出語言學習與加工對兒童大腦發(fā)育的重要塑造作用。
嬰兒早期言語習得與后期口語產(chǎn)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說話者需要先構建說話意圖,并選擇提取相應的詞匯進行產(chǎn)出。不言而喻,聽覺言語理解是嬰幼兒早期言語習得的重要途徑。大約經(jīng)過12個月的聽覺語言積累后,嬰兒便開始牙牙學語,在1歲到1歲半之間陸續(xù)產(chǎn)出一些有意義的詞匯。在兩歲左右,嬰兒開始說出句子,并逐漸進入言語爆發(fā)期。研究發(fā)現(xiàn),說話者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有利于促進嬰兒口語詞匯習得。此外,如果嬰兒出生后生活在一個詞匯多樣化的語言環(huán)境中,他們口語表達的詞匯也會呈現(xiàn)多樣化。由此可見,嬰兒早期言語習得與后期口語產(chǎn)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早期言語習得經(jīng)驗與學齡兒童的閱讀學習密切相關。相對與生俱來的聽覺語言習得能力,閱讀則是后天習得的。書面文字有兩種途徑通達語義表征:一種是直接的字形—語義通路;另一種是字形—語音—語義通路。兒童初學者主要依賴于后者,也就是說,他們需要通過逐步建立字形與大腦中存儲的語音表征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獲知語義。因此,早期言語習得也為后期閱讀學習奠定基礎。
總之,通過上述母語習得過程的簡單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聽覺語言習得在嬰幼兒早期口語習得與兒童后期閱讀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第二語言習得者來說,越早沉浸在第二語言環(huán)境中,聽、說能力就越容易接近母語者的水平。如果兒童沒有建立足夠的聽覺詞匯表征,也就是詞匯的語音表征,即使通過視覺通道學會了很多英語單詞,也有可能是“啞巴英語”。因此,如何發(fā)揮早期聽覺語言習得在不同年齡階段孩子英語學習中的作用也是家長和教育者們關心的問題。
那么,對于想早點學習英語卻生活在母語環(huán)境中的兒童來說,如何根據(jù)語言習得的自然過程邁出事半功倍的第一步呢?“磨耳朵”可能是比較容易的方式之一,因為這種方法不僅簡單易行,而且經(jīng)濟適用。
研究發(fā)現(xiàn),第二語言聽覺語言習得的難易程度取決于第二語言與母語的相似性。如果兩種語言比較相似,學習者會比較容易借助母語的語音特征習得第二語言。如果兩種語言差異較大,比如漢語和英語,學習者則需要習得并建立一套新的語音詞匯表征。雖然英語與漢語共享了語義表征,但由于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其發(fā)音規(guī)則并沒有多少共同之處。以漢語為母語的嬰幼兒習得了一定的漢語詞匯之后,如果能為他們提供豐富的英語聽力練習環(huán)境,將有利于他們構建英語聽覺詞匯的語音表征,并與已經(jīng)建立的母語語義表征建立聯(lián)系,這將為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和閱讀奠定基礎。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可以選擇適合其年齡特征的“磨耳朵”訓練。
兩到四歲的幼兒,從聽英語歌謠開始。比如《字母歌》《瑪麗有只小羊羔》《一閃一閃小星星》《十個印第安男孩》《車輪轉轉》等朗朗上口的英文兒歌。有些兒歌是專門針對數(shù)數(shù)編寫的,有的兒歌是針對幼兒學習顏色名詞編寫的。英語兒歌的韻律特征明顯、簡短明了。幼兒的聽覺記憶能力比較強,兒歌反復聽過幾遍之后,他們就有可能背下來,即使暫時不知道意思也沒有太大關系。聽覺輸入有利于幼兒逐漸學會識別英語語音特征,并學會切分歌謠中的單詞,從而增強英語聽覺詞匯的感知能力。
四到六歲的幼兒,可以循序漸進地觀看原版英文動畫片。比如《米奇妙妙屋》《小豬佩奇》《托馬斯小火車》《愛探險的朵拉》《彼得兔》《超級飛俠》等,都是適合幼兒園階段幼兒觀看的經(jīng)典動畫片。與單純的聽力輸入相比,觀看動畫片有利于幼兒理解所聽到的英語單詞意義和運用情景,建立單詞語音表征與語義表征之間的聯(lián)系。此外,動畫片中角色提供的豐富的面部表情和體態(tài)語言,也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口語單詞運用能力。
低年級學齡兒童,觀看英語動畫片和聽英文繪本。對于有一定英語基礎的低年級學齡兒童,除了觀看英語動畫片外,還可以聽英文繪本。一些經(jīng)典國際繪本大師的繪本,如蘇博士系列繪本、艾瑞卡爾系列繪本《好餓好餓的毛毛蟲》《從頭動到腳》《1、2、3到動物園》等,還有《青蛙與蟾蜍》《餅干狗》《皮特貓》《好奇猴喬治》系列等,家長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喜好選擇購買,可以讀給孩子聽,還可以下載相關音頻文件反復地聽。如果能夠找到帶有英語字幕的音頻更好,這將更有利于兒童建立英語單詞語音表征與書面詞匯之間的聯(lián)系,為英語閱讀學習打下基礎。
高年級小學兒童,可以選擇童話故事作為聽力練習資料。對于高年級的小學兒童,經(jīng)過一定的前期英語聽力積累,可以逐漸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作為聽力練習資料。比如《蜘蛛日記》《蒼蠅日記》《蚯蚓日記》《神奇校車》《魔法樹屋》《老鼠記者》等。家長可以讀給孩子聽,也可以讓孩子自己聽音頻文件。此外,這個年齡階段可以系統(tǒng)學習英文自然拼讀,進一步為英語閱讀打下基礎,同時保持聽力練習不間斷。聽過的英文繪本或者童書也可以用于檢驗自然拼讀的學習效果。以聽促讀、以讀促聽,雙向進行更有利于激發(fā)兒童的英語學習興趣。
中學生要選擇主題多樣化的聽力資料進行英語聽力練習。對于初、高中階段的學生,每天繼續(xù)保持一定的英語聽力練習仍然不無裨益。但是,選擇的聽力資料主題可以多樣化,這樣更有利于獲得不同專業(yè)領域的英文詞匯?!断穆逄氐木W(wǎng)》《吹小號的天鵝》《柳林風聲》《老人與海》《哈利·波特》系列的書以及《國家地理》、BBC新聞等都是適合中學生的聽力資料。此外,喜歡音樂的學生可以多聽英文歌曲,喜歡看電影的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英文電影,對照英文歌詞或字幕反復練習,不僅有助于提高聽力,還有助于練習口語。
總之,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聽英語“磨耳朵”是一種行之有效且簡單易行的方法。每天堅持20-30分鐘,日積月累就會看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英語聽力訓練對于兒童大腦發(fā)育起著重要的塑造作用。通過聽英語,與英語詞匯語音表征有關的腦基礎將會與已有的漢語語義表征及詞匯表征對應的腦基礎建立連接。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兒童將會逐漸習得用一個大腦處理兩種語言的語言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不僅有助于提高兒童一般領域的認知能力,還對進一步塑造兒童大腦的結構和功能起到促進作用。當然,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過程中,家長要有耐心,對年齡小的兒童要以陪伴、支持、鼓勵、贊揚為主,并及時肯定孩子的進步,讓孩子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和自我效能感,建立起英語學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