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萍(通訊作者) 吳錦順 李世忠 楊 澤 拱北海關(廣東,珠海,519000)
2019 年12 月以來, 湖北省武漢市發(fā)現多起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1],最終被確定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致。2020 年2 月21 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名稱修訂為Corona virus disease , 簡稱 “新冠肺炎”(COVID-19)。 新冠肺炎的病原體與2003 年發(fā)生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 (SARS)、2015 年暴發(fā)的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一樣,均屬于冠狀病毒。 截至2020 年2月14 日12 時國內累計確診病例63 932 例,海外確診病例505 例,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嚴峻的挑戰(zhàn)。 為盡快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國家確定了“內防擴散、外防輸出”的對策和要求。 本文依據關于COVID-19 的最新研究結果, 結合傳染病防控要點, 對現有的COVID-19的口岸防控措施進行梳理和總結, 對當下口岸COVID-19 的防控或有啟示作用。
1.1.1 染疫嫌疑人判斷標準。 (1)流行病學史:①出現癥狀前14d 內有湖北省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qū)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出現癥狀前14d 內接觸過來自湖北省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社區(qū)的發(fā)熱或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③聚集性發(fā)病,指14d 內在小范圍(家庭、單位、旅游團等)發(fā)現2 例及以上發(fā)熱呼吸道感染病例,且病例間可能存在因密切接觸導致的人際傳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④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接觸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是指病原核酸檢測陽性者。
(2)癥狀:發(fā)熱(腋下體溫≥37.3℃)、乏力、干咳以及其他呼吸道癥狀,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
同時具有1 條流行病學史和任意1 項臨床癥狀者可診斷為染疫嫌疑人。
1.1.2 染疫嫌疑人的篩查:(1)篩查途徑:旅檢通道人員衛(wèi)生檢疫;交通工具檢疫。 (2)篩查內容:健康審查以及審核;現場測體溫;醫(yī)學巡查和排查,重點關注其他可疑癥狀,包括咳嗽、咽痛、乏力、精神稍差、納差、惡心嘔吐、腹瀉、頭痛、心慌、 鼻塞、流鼻涕、結膜炎,以及咳嗽是否加劇,是否有胸悶、胸痛和呼吸困難等;有條件的可以做血常規(guī)檢查和流感病毒感染篩查等實驗室檢查。
(1)與染疫人/染疫嫌疑人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有其他密切接觸的人員,以及現場關員評估判定的其他接觸情形;(2)船舶、汽車、列車、民用航空器上有染疫人/染疫嫌疑人出現時,密切接觸者按防控方案里規(guī)定之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判定要點要隨著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不斷深入了解而隨時更新,而不僅僅保持在原有的認知狀態(tài),以期將傳染源盡早篩選出來,采取有效措施防控。
2020 年1 月20 日我國將COVID-19 納入乙類傳染病,并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 對于一種新型傳染病,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是感染防控的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目前研究顯示,COVID-19 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人群對2019-nCoV 普遍易感[3-5]。針對COVID-19 的流行病學特點,口岸防控應重點做好以下干預。
依據目前的現有證據,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染源除了其患者外, 無癥狀感染者也有可能成為其傳染源,這就使得一線衛(wèi)生檢疫工作者在對COVID-19 染疫嫌疑人篩查時要充分利用健康申報對其旅行史和居住史進行追蹤, 以便對無癥狀感染者盡早采取及時有效的預防措施。 按照之前防控SARS、MERS 的經驗進行體溫監(jiān)測是篩選染疫嫌疑人的重要關卡,但鐘南山院士及其帶領的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最新發(fā)布的近1100 例COVID-19患者的臨床分析顯示,這些患者入院時,僅有43.1%的患者當時伴隨發(fā)熱,更多的患者則是在住院期間出現發(fā)熱癥狀[6],這意味著對感染初期患者如果僅依賴體溫監(jiān)測發(fā)生漏診的幾率將會比較高,而同屬冠狀病毒致病的SARS 和MERS, 患者確診時幾乎全部存在發(fā)熱癥狀,不發(fā)熱的只有1%-2%[7]。 因此在防控COVID-19 時除做好體溫監(jiān)測外,要更加重視健康申報以及醫(yī)學巡查。 做好健康申報一方面要做細申報內容,盡可能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所有的特點體現在申報卡上,如旅行史、居住史以及相關的臨床癥狀等,在制作申報卡時可以加大加粗字體或是異型字體突出并加大對其審核;另一方面利用口岸廣播、可視化的傳播媒介等加大出入境口岸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宣傳力度,加深出入境人員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認知,進而提高健康申報填報的有效性。
另外需注意的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作為一種新型傳染病,從最初我們認知的發(fā)燒、干咳到后來的乏力、腹瀉等,我們對其臨床癥狀的認識還在不斷更新中。鐘南山發(fā)布的對1100 例COVID-19 的最新研究中發(fā)現,分別有87.9%和67.7%的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除了發(fā)熱和咳嗽癥狀外,咳痰、乏力、氣促、頭痛、咽痛等肺炎的常見癥狀也比較多見,而且部分病例還伴有嘔吐(5.0%)和腹瀉(3.7%)癥狀[6]。 這就要求一線人員在做健康申報審核以及醫(yī)學巡查時,必須及時更新有關認知, 熟練掌握最新的COVID-19 相關少見臨床癥狀,若發(fā)現相關癥狀一定要進行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 對有接觸史或暴露史的應詳細詢問接觸時間、方式、頻次、地點、接觸時采取的防護措施等,從而盡可能控制潛在的傳染源。
COVID-19 除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外,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其可能的多途徑傳播使其防控更難。 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在指導防控工作中也提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癥狀雖然不像SARS 那么重,但是傳播途徑比較復雜,這是當前防控的一個難點”[8]。
對于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傳染病的防控,通過之前的SARS 和MERS 的防控,口岸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因此口岸防控要加強督促口岸運營單位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技術指南做好交通工具、等候室等人員密集公共場所的通風換氣,加強集中空調系統(tǒng)清洗消毒,增加集中空調系統(tǒng)新風量,尤其加大口岸公共場所衛(wèi)生設施的清洗、消毒和保潔力度,進而切斷可能的傳播途徑。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人易感。 即便在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尚不完全確定的情況下,“戴口罩、 勤洗手” 仍是口岸出入境人員最有效的防護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強對口岸出入境人員的督促和宣教。 作為一線衛(wèi)生檢疫人員應嚴格按照工作崗位和作業(yè)程序的要求,正確穿戴口罩、手套、帽子、護目鏡、防護衣等防護用品,尤其要做好手衛(wèi)生,并根據疫情形勢及作業(yè)場景的變化進行相應防護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