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敏 劉文玉 簡少卿 趙大顯
(1.吉安市井岡山農業(yè)科技園,江西 吉安 343000;2.吉安市水產場,江西 吉安343000;3.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池塘魚-菜共生技術模式是基于共生原理,在同一水體中將水產養(yǎng)殖與植物種植有機結合,水面種植蔬菜,利用蔬菜生長對水體中營養(yǎng)物的吸附、吸收與轉換等特點,并以蔬菜產品的形式將過剩營養(yǎng)物質移出水體,實現養(yǎng)魚不換水或少換水、種菜不施肥的資源循環(huán)利用的綜合種養(yǎng)模式。作為魚-菜共生系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生態(tài)浮床能有效凈化水質、美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現有技術的生態(tài)浮床制作材料不一,有竹子、廢舊輪胎、泡沫板等,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雖然制作簡單、方便,但使用壽命短、清理操作困難,有可能對水體造成二次污染;并且浮床沒有外圍保護,蔬菜根系容易遭到草食性魚類的破壞,不利于蔬菜的生長和充分發(fā)揮浮床的作用。本文通過設置網箱、繩索和特殊的掛鉤組件,構建了一套適合池塘魚-菜共生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浮床,并通過試驗獲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tài)效益。
池塘魚-菜共生系統(tǒng)生態(tài)浮床主要由浮床框架和網篩、網箱、繩索和掛鉤組件等組成。具體構建過程如下。
浮床框架采用PVC水管無縫焊接成形,網篩選用聚乙烯密目網,網篩網目直徑為2厘米,網篩用尼龍繩扎緊在所述浮床框架上。網箱為聚乙烯網箱,其網目直徑為3厘米,且上方開口。網篩固定鋪設在所述浮床框架上,繩索兩兩平行設置在池塘的兩岸,繩索距水面高度為0.25~0.3米。網箱兩側均通過掛鉤組件連接在繩索上,浮床框架放置在網箱內,網箱的高度為0.5~0.6 米。掛鉤組件包括連接座、內鉤和外鉤,內鉤側視呈魚鉤狀,外鉤側視呈L狀。內鉤和外鉤均采用金屬桿一體化彎曲成形,內鉤包括彎曲段一和連接段一,外鉤包括彎曲段二和連接段二,外鉤還可以作為網箱的提手,起到便于搬運網箱的作用。連接座固定連接在所述網箱側壁上,連接座可以通過小鐵絲扎緊在網箱側壁上。外鉤和內鉤分別上下位焊接在所述連接座上,外鉤和內鉤之間構成一耳蝸狀通道,繩索穿過耳蝸狀通道置于蝸槽內。通過設置一個耳蝸狀通道,且讓繩索置于該耳蝸狀通道終點的蝸槽內,使得繩索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易漂出掛鉤組件,從而使網箱相對穩(wěn)定地在水中漂浮且不會大幅度移動,起到保護菜苗的作用。
(1)試驗地點。選擇井岡山農業(yè)科技園內北區(qū)1、2、3、4 號共 4 口池塘,其中 1 號為對照塘,2、3、4號為試驗塘。1號試驗塘5.7畝,2號對照塘5.4畝,3、4號均為6.2畝,每個試驗塘放置生物浮床20個。4口池塘水深平均2.5米,水質符合漁業(yè)用水水質標準。
(2)水生蔬菜栽種。選定大葉白梗品種水蕹菜作為養(yǎng)殖池塘浮床植物,利用制作的浮床種植水蕹菜,行距、株距5厘米,每孔栽植1株藤蕹,刈割5茬。
(3)魚類投放。詳見表1。
表1 “魚-菜”共生系統(tǒng)魚類投放種類、規(guī)格和數量
(4)取樣監(jiān)測。試驗開始于2017 年3 月,水蕹菜于7月初開始收割,主要用于魚塘喂料,部分上市。試驗期間,取各池塘水樣檢測水質指標,根據蔬菜長勢,定期采收,測定水中透明度、pH、溶氧、總磷、總氮、氨氮、亞硝酸鹽等,并計算魚的重量和水生蔬菜產量和效益。
所構建的魚菜共生生態(tài)浮床包括浮床框架、網篩、網箱和繩索。網篩固定鋪設在浮床框架上,繩索兩兩平行設置在池塘的兩岸。網箱兩側均通過掛鉤組件連接在繩索上,浮床框架放置在網箱內。掛鉤組件包括連接座、內鉤和外鉤,連接座固定連接在網箱側壁上。外鉤和內鉤分別上下位焊接在連接座上,外鉤和內鉤之間構成一個耳蝸狀通道,繩索穿過耳蝸狀通道置于蝸槽內(圖1、2)。
圖1 魚-菜共生生態(tài)浮床
圖2 魚-菜共生生態(tài)浮床試驗效果
經過生態(tài)對比試驗,與對照塘相比,放置生態(tài)浮床后的池塘水體透明度有所上升,溶氧含量顯著提高,總磷、總氮、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顯著下降(表2),說明生態(tài)浮床對魚-菜共生系統(tǒng)水質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表2 “魚-菜”共生池塘水質變化
經過5個月養(yǎng)殖試驗發(fā)現,池塘養(yǎng)殖的魚類均正常生長,沒有出現死亡的現象;對每個池塘隨機撈取的50 尾魚進行稱重發(fā)現,與對照組相比,投放生態(tài)浮床的池塘魚類增重沒有發(fā)生顯著變化(表3),說明投放生態(tài)浮床不會影響池塘魚類的生長速度。
表3 試驗塘個體規(guī)格
經測算,平均每個浮床每茬收割蔬菜重量為5.8千克,按市場售價5.2元/千克計算,每茬收獲30.16 元,每年養(yǎng)殖期總共收割5 茬,合計每個浮床收獲150.8 元。每個浮床蔬菜種植成本22 元,收割人工成本30元,每個浮床年折舊26元,成本合計78 元/年,利潤72.8 元/年,生態(tài)浮床種植效益可觀。
本試驗構建的生態(tài)浮床,通過設置網箱和繩索,避免了浮床隨意漂動,防止了魚吃菜;通過設置特殊的掛鉤組件,將網箱掛在繩索上,取放非常方便。浮床框架選用PVC 水管無縫焊接成形,不進水,保證了浮床的浮力。浮床框架長度適中,便于浮床中間部分的水生蔬菜秧苗定制。
在實施過程中,為了防止浮床隨著風向不斷漂動,根據網箱的寬度左右兩側在池塘兩岸用鋼絲繩把網箱固定住,網箱頂部離水面為0.25~0.3 米,網箱底部位于水下0.25~0.3 米,再把浮床放入網箱內,既避免了網箱的隨意漂動,也避免了魚吃菜。
近5個月的試驗證明,投放了生態(tài)浮床的魚-菜共生試驗塘水體透明度增加,溶氧提高,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減少,說明生態(tài)浮床有效地改善了養(yǎng)殖池塘水質。同時,收獲的水蕹菜為養(yǎng)殖魚提供了可口的餌料,試驗發(fā)現,池塘養(yǎng)殖的魚對餌料利用率有所提高,沒有出現死亡的情況,成活率達100%,魚的生長速度較快,病害大幅度減少,綜合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