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斌,趙浩延,劉 冰
(徐州市中醫(yī)院·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徐州市中醫(yī)院泌尿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0)
血尿是泌尿系疾病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常見于了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尿路結石、結核、泌尿系腫瘤等疾病。長期血尿會導致泌尿系感染、貧血等一系列危害,同時亦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在治療上,現(xiàn)代醫(yī)學多應用抗生素、止血等藥物,臨床效果得到一定的肯定,但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如抗生素耐藥、血栓形成等;手術止血治療也僅對于可發(fā)現(xiàn)出明顯出血點的患者療效確切。目前對于不明原因血尿的治療仍不特效方法,也無特效藥物,尋求療效確切、安全性高治療方法是臨床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臨床研究的前沿。
大量研究報道表明,中醫(yī)藥在治療血尿方面有其獨特優(yōu)勢[1-2],尤其是在治療不明原因血尿方面。血尿可歸屬于中醫(yī)學“血淋”范疇?!把堋笔橇茏C的一種,是指小便疼痛灼熱,頻急,淋漓不盡,尿中帶血為主證的一種病癥?,F(xiàn)有一案例,以反復肉眼血尿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經(jīng)手術治療后仍有肉眼血尿復現(xiàn)。根據(jù)中醫(yī)藥傳統(tǒng)理論,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予以小薊飲子加減化裁,效果顯著,如鼓之應桴,現(xiàn)將診治過程分享如下,以饗同道。
蔡某某,男,77歲,2020年3月11日,患者因“血尿間作四月”入院治療,既往有原發(fā)性肥厚性硬腦膜炎病史,長期服用甲潑尼龍;有冠心病病史、頸椎病病史;有膀胱結石手術病史。肛門指檢:括約肌無松弛,前列腺大小兩橫指半,中央溝變淺,質(zhì)偏韌,無觸痛,表面光滑未及結節(jié)。輔助檢查尿常規(guī)提示:白細胞 20個/uL,紅細胞 13465個/uL。泌尿系超聲提示:前列腺增生合并鈣化灶。于2020-03-14在我院泌尿外科行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及經(jīng)尿道激光誘導前列腺切除術手術治療,術后予生理鹽水持續(xù)膀胱沖洗,沖洗液清亮,偶見肉眼血尿,伴血塊沖出。膀胱沖洗24小時后,沖洗液清亮,停止沖洗,拔除導尿道管后(術后七天),肉眼血尿復現(xiàn),并伴有不規(guī)則血塊,增加飲水量后,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復查雙腎MRI+MRU平掃未見明顯異常,經(jīng)抗感染及凝血酶等藥物使用后,血尿仍未見好轉(zhuǎn)??紤]為膀胱腫瘤及前列腺切除后,創(chuàng)面較大,尚未完全愈合,加之患者高齡,長期服用甲潑尼龍等因素干擾,導致患者術后血尿復現(xiàn)?;颊呷栽V小便刺痛,尿道灼熱,尿色深紅,夾有血塊,并伴有心煩、口渴、四肢不溫、大便干結等癥,口唇紫黯,舌偏黯紅,苔薄黃,脈濡數(shù)。綜合考慮患者病情,于2020年3月21日予中藥干預,中醫(yī)診斷:血淋,證型:濕熱下注,瘀血內(nèi)阻。治法:清熱通淋,涼血止血。方劑:小薊飲子加減。具體用藥:小薊10 g,生地黃15 g,生蒲黃20 g,藕節(jié)10 g,滑石5g,淡竹葉9 g,通草10 g,炒梔子10 g,血余碳10 g,三七粉3 g,丹參20g,當歸15g,桂枝3g,芍藥10g,炒白術15g,炙黃芪30 g,茯苓10 g炒麥芽30 g,甘草10 g。5劑,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一劑藥后,小便清亮,血尿消失,雖當日晚夜間再次出現(xiàn)血尿,但尿色較前變淡,見少許血塊排出。服用湯藥三劑后,患者全天小便均未見肉眼血尿,尿色清亮、淡黃,尿道刺痛、灼熱感減輕。五劑后,尿道刺痛、灼熱感消失,患者內(nèi)心焦慮緩解,精神狀態(tài)飽滿。出院兩周隨訪,未見肉眼血尿。
患者男性,7 7 歲,年老體衰,中氣不足,脾腎陽虛,三焦氣化失司,水濕停聚,蘊而生熱,濕熱下注水道,損傷脈絡,破血妄行,故見血尿、小便刺痛、尿道灼熱、心煩、口渴、大便干結、苔黃、脈濡數(shù)等征象;而患者血尿達四月之久,所謂久病必瘀,可見口唇紫黯,舌偏暗紫,濕熱瘀結日久則可表現(xiàn)為膀胱腫瘤、前列腺增生。雖通過手術清除濕熱瘀結之物,但根本病因尚未祛除,濕熱尤在,血尚不循經(jīng),致使血尿纏綿不去;又因長期失血,致使氣血不足,血脈失養(yǎng),虛寒內(nèi)生,可見四肢不溫。根據(jù)中醫(yī)學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治以清熱利濕通淋治法。選方為小薊飲子加減。小薊飲子首見于宋代嚴用和編纂的《嚴氏濟生方》,是以“清心利濕養(yǎng)陰”為功效的“導赤散”基礎上,加用:小薊、滑石、炒蒲黃、藕節(jié)、當歸、山梔而成方,起到利尿通淋、涼血止血之效。血余炭,收斂止血,化瘀利尿;三七,活血化瘀、消腫定痛;丹參,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三藥共用既可加強涼血止血的效果,又可達到止血不留瘀之效。此外,本案患者為膀胱腫瘤患者,現(xiàn)代醫(yī)者認為影響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為瘀血,治療過程的關鍵要截瘀斷血[3],本方止血不留瘀特點也正合此意。當歸、桂枝、芍藥、通草四藥可組成當歸四逆湯,借其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之意。炙黃芪,益氣扶正,養(yǎng)氣行血;炒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三藥合用,益氣健脾,調(diào)補氣血。炒麥芽既可健脾開胃,又可疏肝解郁,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甘草,引諸藥通行十二經(jīng),調(diào)和諸藥。
此外,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方中多味中藥可明顯改善凝血功能,對本方治療不明原因血尿提供了科學基礎。有研究表明小薊中的乙酸乙酯成分可縮短出血時間,正丁醇和總黃酮能加快凝血時間和縮短出血時間[4]。三七止血作用的機制是復雜的,可以通過增加組胺的含量促使血管收縮,并能夠使全血凝血時間縮短;提高由膠原誘導的血小板數(shù)目減少及促進血小板兩相聚集;還能刺激內(nèi)源性凝血因子的釋放,提高纖維蛋白含量;增加細胞內(nèi)鈣含量,進而使血栓素A2增加血小板活化;顯著提高網(wǎng)狀血小板數(shù)目,促進 血小板生成素和白介素-6等造血生長因子恢復正常水平[5]。蒲黃具有促凝血的作用, 其生品及炭品均能改善血瘀大鼠異常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縮短凝血時間,降低纖維蛋白原含量[6]。
在臨床治療之時,頑固性血尿多病程較長,纏綿日久,本虛標實,治療之時,當以扶正祛邪,標本同治,同時緊扣病機之變化,隨癥治之。選方用藥方面可在小薊飲子的基礎上,靈活地輔以活血通絡、溫經(jīng)散寒、健脾安神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