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深情天地鑒。董永七仙女的愛情傳說在中華大地上傳頌千年,作為故事發(fā)源地的東臺,更是代代相傳著“賣身葬父”“織錦還鄉(xiāng)”“七姐下凡”的故事……
一直以來,東臺市將董永傳說的孝賢文化融入城市發(fā)展的血脈之中,成為一個帶有城市獨特印記的重要標識。
傳說入選非遺
2006年,東臺西溪古鎮(zhèn)的“董永傳說”,因故事集中完整、歷代記載無間斷、地名遺址最多、當地民間流傳深遠等因素,從全國20多個地方脫穎而出,入選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雖是民間傳說,但確有史料佐證。據考,北宋《晏溪志》、南宋《方輿勝覽》、明朝《嘉靖惟揚志》、清嘉慶《東臺縣志》等都提及了東臺董郎傳說。東臺在申報董永傳說的過程中,還發(fā)現了比較完整、鮮為人知的故事版本。
據清代劉積蘭的《彭城堂筆記》中記載:西漢時,山東巢州有一個農家女叫張七妹,隨父逃荒到東臺西溪,見董永賣身葬父,很為同情,便嫁給了他。家貧無食,七妹把藏在懷中的一張“蠶子”孵化,摘桑葉飼養(yǎng),三年后,四鄉(xiāng)八鎮(zhèn)廣為推廣。七妹用織絹償債,操勞過度死去,遺有一子一女,鄉(xiāng)親們很懷念她,就附會她是七仙女下凡,后歸天庭。
這個故事版本的完整性和獨特性,很大程度上助力了東臺非遺申報。而這個故事,也是在當地流傳最廣的董永傳說版本。
古跡見證歷史
如今,走在西溪古鎮(zhèn),哪怕是不識字的老奶奶,也能繪聲繪色地給你講一段她從祖輩那里聽來的董永七仙女故事。他們的講述“依據”十足,因為在他們周圍,有太多太多與傳說有關的遺跡。
在西溪南邊有一“董家垛”,為董永的出生地。村南有一“泥灌窯”,是董永棲身的寒窯。村東有董永在譚莊頭家當牧童的“放牛場”和割飼草的“港坂河”。村北的“傅家舍”,就是董永賣身的傅員外的故宅。還有“鳳凰池”“八舍”“繅絲井”“辭郎莊”等都是與傳說相關的地方。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位于梁垛鎮(zhèn)董賢村的“董孝賢祠”,祠堂內至今還供奉著石刻董永畫像。據統(tǒng)計,在東臺西溪一帶,與傳說有關的地名遺跡達50多處,這些地名遺跡想象豐富、構思奇特、寓意深刻,大大豐富了故事內容。
種種史跡與傳說相結合,一方面說明了西溪歷史的悠久,早在漢代這里就人煙稠密,生產發(fā)達。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從漢代開始董永傳說就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有非常燦爛、豐富的表現形式。
孝賢彰顯傳承
如果說,西溪是東臺之根,董永傳說便是揭秘西溪文化的鑰匙之一。這段寄托了無限美好的傳說,其孝愛、勤勞、善良的精神內涵,深刻地影響了西溪古鎮(zhèn)百姓以及東臺百姓的生活。人們紛紛從這一故事中悟出深刻的哲理,只有像董永七仙女那樣勤勞、善良、孝賢,才會獲得幸福。
起源于董孝子說的董永傳說,內核是“孝”,而今在董永故里的東臺,民風淳樸,孝敬老人蔚然成風,孝賢文化家喻戶曉。在這樣的孝文化影響下,出現了反哺感恩,帶著癱瘓養(yǎng)母出嫁的最美青年崔衛(wèi)香;為100多位老人們建起愛心之家的農民慈善家申道山;先后服侍照料7位親人,堅強支撐家庭走出困境的農家婦女常義鳳等一大批孝星典型,一批人當選國家、省“中華孝老敬親之星”,東臺鎮(zhèn)金墩社區(qū)被全國老齡辦授予“全國敬老模范村居(社區(qū))”榮譽稱號。
多年來,生于斯、長于斯的東臺人一直致力于董永傳說文化的弘揚、挖掘、發(fā)展和保護。無論是東臺舉辦的董永七仙女文化旅游節(jié),還是“董永杯”孝老敬親之星評選,抑或是每年七夕的漢俗婚禮、人氣爆棚的實景演出《天仙緣》;無論是汪國璠、薛德華、馬永欣、程可石、李偉、馮正明等一位位東臺專家學者對董永傳說的挖掘、研究和探討,還是董永文化研究會的組建、《董永故里》雜志的編發(fā),都將董永傳說這一無形的文化遺產轉換為有形的文化載體,讓人們能夠感受到這一精神遺產帶來的豐厚內涵,從而增強東臺的文化自信,使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城市文化成為推動東臺高質量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東臺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供稿)
(責編 ?孫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