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霞 孫艷芳 楊碩 孟改青 邢泰 張耀紅 葛京 高倩
摘?要:總結了中華鱉(Trionyx sinensis)暗溫室+日光棚接力養(yǎng)殖主要技術要點,該技術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暗溫室稚幼鱉超高密度快速培育期,設置鱉巢,搭建食臺,6月下旬—7月中旬放養(yǎng)稚鱉,密度50只/m2,倒池前采取抗應激措施;第二階段為日光棚商品鱉人工可控養(yǎng)殖品質提升調控期,于5月中旬放養(yǎng)(6~10只/m2),并進行抗應激調節(jié)。投喂全價配合飼料,養(yǎng)殖過程中注意調節(jié)水質、防治病害。
關鍵詞:中華鱉(Trionyx sinensis);暗溫室+日光棚;接力養(yǎng)殖
中華鱉(Trionyx sinensis)暗溫室+日光棚接力養(yǎng)殖是近年來河北省重點集成、熟化的一種兩段式養(yǎng)殖模式,其主要特點是通過第一階段暗溫室稚幼鱉超高密度快速培育期、第二階段日光棚商品鱉人工可控養(yǎng)殖品質提升調控期,提高中華鱉苗種培育的成活率,縮短養(yǎng)殖周期,優(yōu)化產品質量,最終實現(xiàn)節(jié)地、節(jié)能、節(jié)水、增效的目的。多年試驗證明:經過一個周期(16 個月左右) 的接力養(yǎng)殖,黃河品系的中華鱉平均規(guī)格可達 0.85~1 kg,加權后單產 45 000 kg/hm2以上,效益22.5萬元/hm2以上,節(jié)水35%以上,越冬成本降低30%以上。該模式是當前適宜河北省中華鱉產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的高效集約化養(yǎng)殖方式,為加速該技術在省內的推廣應用,筆者將其進行了總結。
1?科學建設暗溫室
暗溫室是相對于養(yǎng)殖中華鱉的日光棚而言,即棚頂采用復合保溫遮光材料,棚內有加熱設施,是幾乎全封閉的黑暗溫室,其特點是保溫、遮光、熱損失小。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墻體60 cm、棚頂外覆復合遮陽保溫層25 cm左右,在河北省冬季即可達到良好的保溫效果。
單幢暗溫室面積不宜過大,以 500~1 200 m2為宜,內設單列或對稱兩列鱉池,鱉池面積 25~100 m2,池深1.4 m,水深0.8 m~1.2 m。池角抹圓,池底鍋底形,池底坡降10%,不鋪沙。每池設獨立的進排水管,上進水,池底中間排污,排污管為直徑20 cm的PVC管,直通排水渠。池四周設內伸檐10~15 cm。設數個蓄水池,面積為鱉池面積的 5%~10%,位置根據操作需要而定。
旋渦式鼓風機充氣補氧,一般每300 m2配2 200 W鼓風機一臺。通過送氣主管道、分管道連接到每池的氣石或鉆孔的PPR管、納米管。氣石30目左右,設置密度0.6~0.8個/m2;鉆孔的PPR管在池內鋪設兩道,孔間隔2 mm,孔直徑0.1 mm左右;納米管底層增氧,每25 m2設納米增氧管2套。
地源熱泵加熱,每300~400 m2配地源熱泵一臺,采用加熱空氣法保持室溫在33 ℃±1 ℃,水溫維持在31 ℃±1 ℃。
2?暗溫室養(yǎng)殖
2.1?暗溫室放養(yǎng)前準備
放養(yǎng)前15 d,鱉池用生石灰?guī)畯氐紫荆⒂?0~15 g/m2的甲醛密閉熏蒸暗溫室48 h。放養(yǎng)前7 d,檢查增氧、加溫、進排水等設施是否正常;用清水沖刷鱉池,加水30 cm預熱;放養(yǎng)前5 d將水溫升至30 ℃±1 ℃,穩(wěn)定1~2 d后全池潑灑枯草芽孢桿菌、EM菌等,同時搭配潑灑紅糖2 g/m2,每天充氧2~3 h對池水進行熟化,3 d后放入稚鱉。
2.2?設置鱉巢,搭建食臺
為提高池水立體利用空間,降低因撕咬導致的傷殘率、死亡率,必須設置鱉巢。鱉巢用聚乙烯、尼龍網片十字對折或四角對折而成,長度70 cm左右,按10個/m2均勻懸掛,距池底15 cm左右。食臺用石棉瓦、石板、塑料板制作,每萬只鱉設置5 m2,固定在池邊水面下5 cm左右。
2.3?稚鱉選擇與放養(yǎng)
稚鱉出殼后首先要淘汰體弱苗、畸形苗及病害苗,之后再進一步選擇品質純正、規(guī)格整齊、體重3 g以上的黃河品系稚鱉暫養(yǎng),每天用維生素C、維生素B12浸泡1 h。3 d后按50只/m2左右的密度放養(yǎng),放養(yǎng)時間一般為6月下旬—7月中旬,單池一次性放足。
2.4?飼料及投喂
采用全價配合飼料,按1 kg干粉料加0.5 kg水的比例制成軟顆粒,遵循 “四定”原則,日投喂量 (以飼料干重計) 一般為鱉體重的2%~3%,并視鱉的吃食情況、飼料利用情況進行調整。稚鱉階段一天投喂4次,最后1次占日投喂量的30%;幼鱉階段一天投喂3次,以投喂后30 min吃完為好。為了盡快形成并穩(wěn)定腸道內的有益菌群,飼料中全程添加EM菌露或乳酸菌、納豆菌等。當鱉體達到 150 g以上時,進入體重快速增長階段,如果微量元素、維生素不足,會影響鱉的生長及健康,可在飼料中單獨添加正常量 30%~50%的維生素、無機鹽,每月2次,每次1周。
2.5?水質調節(jié)
每天充氣增氧,隨鱉體規(guī)格變化逐步由稚鱉階段的每天4 h延長到18 h。定期排水3~5 cm,利用快速拔起大口徑的清污管,形成瞬間大水流迅速清除池底污物,效果很好。稚鱉規(guī)格50 g以前一周清污一次,50~150 g階段三天清污一次,200 g后一天清污一次,清污后及時補充新水,補水的溫度基本與池水一致。隨著鱉的增長,水位逐步提高,幼鱉階段不低于0.8 m,至后期不低于1.2 m。每天清掃食臺殘餌,每10 d潑灑枯草芽孢桿菌一次,按說明用量的1.3~1.5倍使用。維持透明度在20 cm左右,水溫控制在31 ℃±1 ℃,水色以褐紅色最佳。
2.6?病害防治
鱉體投喂保肝利膽的中草藥藥餌,添加量2~6 g/kg飼料,每月1次,每次5~7 d;養(yǎng)殖水體和過道用二氧化氯(有效含量8% ) 0.3 mg/L或生石灰40 mg/L潑灑,15 d一次,最好兩者交替使用;養(yǎng)殖工具每3 d用高錳酸鉀30 mg/L浸泡30 min消毒。
養(yǎng)殖后期,部分鱉成熟,出現(xiàn)生理性的撕咬、追逐,盡量撈出咬傷的個體,用土霉素軟膏涂抹晾置3 h后單獨放養(yǎng),不方便單獨治療的可采用2 g/m2土霉素全池潑灑,每日1次,連續(xù)3 d。
2.7?倒池前抗應激措施
在集約化的生產條件下,尤其是從黑暗溫室轉到日光棚中,光線、溫度、水質等條件發(fā)生劇烈變化,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直接倒入日光棚,極易產生應激反應進而造成鱉的傷亡。因此從4月上旬開始,逐漸減食,連續(xù)投喂維生素C及黃芪多糖、香菇多糖等免疫多糖類物質3周左右,增強鱉體機能;倒池前10~15 d,增加光照、通風、降溫、減料,至轉池時水溫降至26 ℃左右,最好略低于日光棚表層水溫,并停食1~2 d,使暗溫室鱉緩慢過渡到日光棚環(huán)境。
3?日光棚養(yǎng)殖
3.1?日光棚的準備
2月底排干池水,翻耕曬底。進入4月,更換或加固塑料棚膜,用生石灰150 g/m2干法清塘消毒,按放養(yǎng)量的30%~40%敷設鱉巢,按池塘面積的1%~2%搭建曬臺,加水1.2 m,若池底淤泥厚度低于5 cm,可酌情潑灑生物肥水素或氨基酸肥水膏,待池水呈嫩綠色,透明度在30 cm左右,水溫穩(wěn)定在25 ℃以上時,即可將鱉倒入日光棚,一般時間在5月10日左右。
3.2?消毒放養(yǎng)
放養(yǎng)前一天,全池潑灑碘制劑或二氧化氯,預防倒池過程中因鱉的咬傷、擦傷而感染。按不同規(guī)格、不同質量依次分類放養(yǎng),雌雄單養(yǎng),單池規(guī)格盡量一致,一次放足。密度以6~10只/m2為宜。
3.3?飼喂及抗應激調節(jié)
繼續(xù)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免疫多糖類或膽汁酸、牛黃酸等物質,連續(xù)投喂15 d左右,飼料及軟顆粒制作方法同2.4。日餌率 (干重) 為鱉體重的2%~3%,日投喂2次,即第一次上午8:00—9:00,第二次傍晚18:00—19:00,以40 min吃完為宜。
3.4?水環(huán)境調控
采用綜合優(yōu)化水環(huán)境方法。每10 d定期排污、加注新水1次,每次換水量控制在15%以內;每10~15 d追施1次微生態(tài)制劑或底質改良劑,分解有機物,降解氨氮、亞硝酸鹽;也可用網片圍起部分水面,內放浮萍、水葫蘆等綠色植物,或套養(yǎng)清道夫、鰱、鳙等魚類及螺蚌類凈水。中后期,最好利用緩釋增氧劑增氧,抑制有害物質產生。保持水溫26~32 ℃,水質符合NY 5051要求。
3.5?日常管理
每天巡塘,觀察鱉的吃食、活動情況和水質變化,及時清除殘餌,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無十分特殊情況,禁止下池踩、捕甲魚。按《水產養(yǎng)殖質量安全管理規(guī)定》填寫?zhàn)B殖記錄。
3.6?病害防治
每月投喂清熱解毒、保肝利膽的中草藥藥餌5~7 d,每15 d全池潑灑生石灰或氯制劑、碘制劑1次,每周用二氧化氯(有效含量8%以上 )消毒食臺及周邊一次。發(fā)現(xiàn)患病或咬傷個體,按病情、傷勢進行單獨隔離養(yǎng)殖,直至恢復健康。死亡個體嚴格按照無害化處理規(guī)定進行。
(收稿日期: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