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群芬,柏強鳳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
麻醉是進行手術治療的重要輔助手段,研究資料顯示,因患者受到麻醉劑量的影響,較多患者術后仍然存在麻醉效果,同時會引起各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謴褪沂腔颊咝g后蘇醒的關鍵科室,患者在術后通常會在恢復室進行恢復,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生命體征監(jiān)測,從而及時對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進行處理,并進行相關治療,降低患者麻醉術后風險。因此,提高對手術麻醉患者術后恢復室的質量能有效降低患者術后風險[1-2]。本此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實施一體化管理模式后患者恢復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麻醉恢復室又被稱之為麻醉后監(jiān)測治療室,主要對行手術麻醉的患者觀測其生命體征是否恢復正常與穩(wěn)定,是麻醉科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麻醉恢復室內主要由患者主治醫(yī)師、主治麻醉師進行負責,麻醉恢復室設立于手術室清潔區(qū),鄰近手術間,使麻醉醫(yī)師及外科手術醫(yī)師更加方便地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處理。而恢復室床位則根據相關要求與手術臺比例為1:1.5~1:2,且床位間距不低于1.2 m,以便醫(yī)護人員操作時有較寬敞的位置。麻醉恢復室采用大方敞開式結構,其內設有護士站,并準備附屬間,以便存儲相應的醫(yī)療器械與藥品等。
麻醉恢復室人員配備通常需要護士長1名,而病床與護理人員之間的比例為普通病人2:1~3:1,而高危病人則是1:1進行配備。通常情況下,全麻患者進入恢復室時,大多都帶有氣管插管,因此護理人員與床位之比通常為1:1進行護理。若小兒或危重患者進行搶救時,其比例可達到1:2。
麻醉恢復室護士長應當具有護理大專或大專以上學歷,而護理人員則需要中?;蛑袑R陨蠈W歷方可任職。在進入麻醉恢復室的護理人員需要進行麻醉恢復護理的培訓,此外還需要經過ICU培訓后方可上崗。上崗后,護理人員需要堅持繼續(xù)教育。而麻醉恢復室護理人員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與高度的警覺性,同時還需要極強的責任心,能及時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診斷與鑒別診斷,并快速準確的與醫(yī)師進行搶救配合?;謴褪易o理人員還需要對各種型號監(jiān)護儀精通,并熟練掌握面罩給氧、插管、吸痰等呼吸道護理技術,同時還需要具備對患者創(chuàng)口緊急處理的能力。
護理人員與主治麻醉醫(yī)師完成患者交接工作后,需要即可對患者建立有效的檢測系統(tǒng),包括無創(chuàng)動脈血壓、心電圖、呼吸機等,并對患者病情進行評分。每15 min詳細監(jiān)測1次患者生命體征,而對急重癥患者需要每5 min記錄1次,若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異常,及時告知主治醫(yī)師進行治療。
①成立護理小組:成立麻醉護理一體化小組,以護理部與手術室護士長擔任組長與副組長,在組長帶領下成立護理小組,并制定相關護理措施,將職責落實到個人,對患者行具有人性化的護理。同時完善培訓考核制度,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及考核,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護理水平。②護理麻醉一體化管理:患者完成手術進入恢復室后,護理人員需要定時對患者生命指標與心律、心電圖等相關指標進行檢測,同時密切關注患者是否出現(xiàn)術后出血等癥狀,對于危重患者轉運要準備相關的搶救物品。當患者進入恢復室,麻醉醫(yī)師負責對情況進行介紹并做好完善的交接手續(xù)。③麻醉蘇醒評估:在患者麻醉后進入恢復室時,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患者麻醉蘇醒評估,并對患者在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進行相關防范對策的制定。此外,還可采用Stew-ard評分系統(tǒng)對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分,對得分較低的患者應當及時與相關主治醫(yī)師進行溝通,并及時對患者進行處理。④心理護理:患者逐漸蘇醒恢復意識后,通常會出現(xiàn)較大的情緒變化,大多為緊張、恐懼以及焦慮等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最好對患者心理疏導,減少患者消極情緒,并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盡量進行耐心的解答。⑤并發(fā)癥預防: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基礎疾病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檢測,并加強對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進行預防。
根據袁璐等[3]研究指出,通過對110例患者進行護理后,其中Glu平均水平為(4.58±0.42)mmol/L,符合正常值3.9~6.1 mmol/L;Cor平均水平為(171.69±27.41)nmol/L,符合正常值 160~660 nmol/L;CRP 平均水平為(64.18±12.42),顯著低于常規(guī)術后CRP平均水平(103.57±15.36)。
根據班莉芳[4]研究指出,通過對92例患者經過護理后,其中HR平均水平為(84.63±4.57)次·min-1,符合正常值60~100/次·min-1;DBP 平均水平為(68.43±5.24)mmHg,符合正常值 60~90/mmHg;SBP 平均水平為(106.34±3.54)mmHg,符合正常值<120 mmHg。
根據王宜庭等[5]研究指出,本次研究中135例患者經過護理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平均時間為(4.18±1.85)min,患者拔管平均時間為(6.34±1.25)min,患者麻醉恢復平均時間(21.36±2.24)min,患者清醒平均時間(6.34±1.24)min。
麻醉后恢復室是對手術麻醉治療后患者術后接受治療與護理的重要場所,通常情況下,患者在術后長時間內都會受到麻醉藥物作用的影響,導致機體保護性反射功能尚未恢復,患者極易出現(xiàn)嘔吐、氣管堵塞以及循環(huán)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因此,對麻醉術后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患者麻醉術后采用有效的護理能顯著降低意外風險的發(fā)生率。并且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術后24 h死亡的患者中,有超過50%的患者可通過密切觀察與預防對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進行控制,從而有效的降低了危險事件的發(fā)生率,保障了患者術后的生命安全。隨著近年來麻醉后恢復室的設立,抑制了術后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同時降低了死亡率,并在對患者術后風險的防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麻醉術后具有較大的風險,極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健康與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通過對相關報道的研究得知,加強對麻醉術后患者生命體征與不良事件的預防與檢測,能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幾率,從而有效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
通過對相關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經過護理后,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明顯降低,同時患者術后生命體征與各項指標都處于正常值范圍內,從而顯著降低了患者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麻醉護理一體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復室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值得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