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盛基
荷蘭以郁金香聞名全球,殊不知,它還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國家,國土面積41528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一僅高于海平面1米,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隨時都可能遭受洪水、海潮和海水倒灌的威脅,因此,會給本不寬裕的土地造成滅頂之災。
面對如此窘境,智慧的荷蘭人腦洞大開,想出了一個“向海借地”的奇妙構想。這個靈感源自一場颶風,抓住這個靈感的人叫溫格登。
2012年10月,供職于貝拉頓公司的工程師溫格登正在紐約參加會議,正巧颶風來襲。颶風過后,洪水泛濫,街道被淹,交通癱瘓,一片狼藉,更糟糕的是新鮮食物斷供,給市民造成了諸多不便。
溫格登突發(fā)奇想,如果颶風發(fā)生在荷蘭那塊彈丸之地,后果將不堪設想。為了保證大災之后的新鮮食物供給,必須開發(fā)不被水淹的土地,于是,他想到了在海上建造“漂浮農(nóng)場”,把“土地”置于水之上。
他的構想得到了公司的支持,經(jīng)過申請以及與鹿特丹港務局多次溝通,終于在鹿特丹港附近的一片海域建起了第一座“漂浮農(nóng)場”。
“漂浮農(nóng)場”像一個長方形的鳥巢,長約40米,寬約30米,分上、中、下三層,面積約1200平方米,其頂部安裝太陽能板,提供所需的熱能和電能;四周圍墻全部是透明玻璃,既起到了遮風擋雨的作用,又可以從外面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另有三條與陸地相連的走廊,提供了進出的通道。
別擔心它會真的被海水漂走,雖然叫它“漂浮農(nóng)場”,實際它是有根的,它被固定在沉入海底的混凝土基座上,穩(wěn)固得很,即使再大的風浪,也僅有幾毫米的擺動。
農(nóng)場的上層種植牧草,中層飼養(yǎng)奶牛,下層是多元設計,用作牛奶加工、糞便收集、海水淡化以及能源生成等等。農(nóng)場里配備了多臺智能機器人,能勝任自動喂養(yǎng)奶牛、擠奶、處理排泄物等各項工作。
2019年5月,這座農(nóng)場迎來了第一批奶牛的入駐。這里加工的肥料、產(chǎn)出的牛奶、奶酪以及加工的奶制品,每天都可以對外出售,風雨無阻。
溫格登說:“地球上70%的面積由水組成,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耕地面積的持續(xù)減少,除了常規(guī)方法之外,我們不得不想其他辦法解決居民的生存問題?!?/p>
讓“土地”漂浮在海上,或許,這并不是僅有的辦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但卻是一個新穎的思路,大膽的創(chuàng)新。
多云摘自《潮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