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運 羅志春 胡藝芳 劉愛軍
解縉是明代江西吉水人,年少才盛,號稱“神童”,進士及第后官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與楊慎、徐渭并稱明代“三大才子”,是一位學識淵博的百科全書學者。他在文化上的杰出貢獻是主編了大型類書《永樂大典》,比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早了300多年。現(xiàn)代史學大師郭沫若在影印本《永樂大典》序言中評價:《永樂大典》“不僅在我國文化史上提供了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中也是出類拔萃的?!盵1]由于解縉在文化上的突出成就與貢獻,海內外學者一直在關注和研究解縉與《永樂大典》的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價值,學界正在形成一門專題研究學問——“《永樂大典》學”。
“《永樂大典》學”的構建,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豐厚的學術研究基礎。反映解縉文化思想的文獻史料主要集中在他自己的文集里,即《文毅集》一書,有四庫全書影印本,可以據(jù)此深入闡釋解縉的生平與思想。當代學者張忱石著《永樂大典史話》,張升著《〈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陳冬根著《解縉傳說整理與研究》等學術專著,均有重要參考價值。研究解縉與《永樂大典》的學術論文主要有:崔偉:《〈永樂大典〉本〈應天府志〉及其佚文考》;崔石崗:《魯迅、鄭振鐸與〈永樂大典〉》;陳儀:《〈永樂大典〉的編修與解縉的坎坷人生》;龔花萍:《解縉與〈永樂大典〉》;郝艷華:《海外新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十七卷校補〈四庫全書〉本之價值》;李曉明:《〈四庫全書〉宋別集類的〈永樂大典〉輯佚書》;劉文源:《論才子解縉》;柳和城:《張元濟與〈永樂大典〉》;蒲霞:《〈永樂大典〉本〈泰和志〉研究》;王世偉:《〈永樂大典〉保存、研究與傳播的過去與未來——參加〈永樂大典〉編纂600年國際研討會札記》;王云海:《〈永樂大典〉本〈宋會要〉增入書籍考》;閆現(xiàn)章:《論解縉的文化傳播媒介創(chuàng)構思想與〈永樂大典〉的編輯傳播特色》;張凡:《〈舊五代史〉輯補——輯自〈永樂大典〉》;張升:《〈永樂大典〉正本的流傳》;張國朝:《解縉和〈永樂大典〉》;張如青:《海外新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十七卷醫(yī)藥文獻初探》等。其中陳冬根著《解縉傳說整理與研究》一書,從學理層面,對解縉傳說資料的各種類型進行比較研究,描述其發(fā)展演進的過程與模式,分析解縉傳說的生成機制、政治環(huán)境以及傳播路徑等。[2]上述論著肯定了《永樂大典》的史料、輯佚和??眱r值,解縉傳說的類型、變異與生成機制等,為“《永樂大典》學”的構建奠定了學術研究基礎,而且有學者將以《永樂大典》為研究主題的文化傳播鏈稱之為“《永樂大典》學”,提出未來《永樂大典》研究“六個一”建議和設想:1.建立一個《永樂大典》研究網站;2.成立一個《永樂大典》研究中心;3.出版一部包括國內外現(xiàn)存所有的《永樂大典》文獻新校注整理本;4.建設一個《永樂大典》全文數(shù)據(jù)庫;5.匯編一套《永樂大典》研究叢書;6.培養(yǎng)一批研究《永樂大典》的中青年專門人才。[3]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和利用這些學科創(chuàng)建的成果、經驗和優(yōu)勢,依據(jù)解縉與《永樂大典》研究的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從學科建設的性質、內容和意義上給解縉與《永樂大典》研究冠以一個學科名稱——“《永樂大典》學”,以進一步促進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一)《永樂大典》的史料價值?!队罉反蟮洹肪幾胗诿鞒跄?,所據(jù)書籍多為宋元舊版,版本史料價值很高。四庫館臣修纂《四庫全書》時,有不少典籍是直接抄錄自《永樂大典》而成的。例如,宋代著名史學家徐夢莘編著的《三朝北盟會編》一書引用200種以上文獻,為研究宋、遼、金往與軍事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如《三朝北盟會編》記載了女真族的由來發(fā)展、居住、衣服、飲食、喪葬、宗教、賓客、姓氏、市易等社會習俗與婚姻狀況,一直到阿骨打建國等早期情況,金政權的京邑、宮室、宗廟、禘袷、儀衛(wèi)、旗幟、冠服、刑法、用兵、屯田、田獵等社會政治、軍事、地理情況等,多為他書所未記載,《四庫全書》廣為征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組織專家學者輯錄《永樂大典》中的醫(yī)藥學文獻,編成《永樂大典醫(yī)藥集》出版,使宋、金、元時期一些已佚古醫(yī)書的部分內容賴以保存下來。
(二)《永樂大典》的??眱r值。據(jù)《永樂大典》可知,《本草類要》的作者,應是南宋詹端方,而不是誤傳的明代詹瑞芳。許仲毅編著的《海外新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十七卷》一書引錄了《永樂大典》10余種宋、金、元醫(yī)藥文獻及零散的醫(yī)學史料,可作現(xiàn)存醫(yī)藥文獻的???、輯佚或補輯的依據(jù),并可從中發(fā)掘新的醫(yī)藥學史料或糾正現(xiàn)今中醫(yī)藥工具書中的錯誤,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由于《永樂大典》所錄醫(yī)書多為宋、金、元善本,如《證類本草》《湯液本草》《東垣試效方》等,可用來與現(xiàn)存醫(yī)藥文獻作對校。
(三)《永樂大典》的輯佚價值。20 世紀80年代,馬蓉等學者利用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的《永樂大典》和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中華書局影印本所未收錄的、海外收藏的十多卷《永樂大典》殘卷,對《永樂大典》收錄的方志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輯佚,并將輯佚成果收錄在《永樂大典方志輯佚》一書中?!队罉反蟮洹繁尽稇旄尽分斜4娴呢目裳a萬歷《應天府志》之缺。《永樂大典》保留了許多世無傳本的珍文秘典,為世所公認之輯佚淵藪,而且所采多為宋元舊本,有很高的版本價值。[4]清初學者全祖望、李紱于雍正年間首次利用《永樂大典》輯佚古書。清乾隆時修《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達500多種。其中輯出已佚宋元醫(yī)書(包括獸醫(yī)書)21種,著名的有《蘇沈良方》《濟生方》《產育寶慶方》《太醫(yī)局程文》《瑞竹堂經驗方》,南宋陳日行《本草經注節(jié)文》(今佚)、南宋·詹端方《本草類要》(今佚)、元代佚名《山居備用》(今佚)、南宋《紹興本草》(今殘)、南宋陳衍《寶慶本草折衷》(今殘)、金代張潔古《真珠囊》(今節(jié))、元代尚從善《本草元命苞》(今殘)等。[5]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經史子集各類圖書達385種,蔚為大觀。最著名的有戴震經手輯出的《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合稱“算經五書”。還有邵晉涵經手輯出的《舊五代史》等史書,周永年經手輯出的《公是集》、《公非集》等宋人文集。這些珍貴典籍的亡而復存,體現(xiàn)了《永樂大典》的史料和輯佚價值。
歐陽修獨撰《新五代史》出版后,學者開始不專習薛居正《舊五代史》,“二書猶并行于世?!?207年,金章宗詔學宮只用歐陽修《新五代史》,于是薛史遂微,傳本漸佚。清邵晉涵等依據(jù)《永樂大典》各韻中所引薛居正《舊五代史》,檢索到《舊五代史》十之八九的內容,又參考宋人書中征引薛居正《舊五代史》的內容,以補其闕,勒成一編,使薛居正《舊五代史》散而復聚。《永樂大典》為復原薛居正《舊五代史》確實起到了輯佚作用。
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已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散佚古書300余種,其中一半以上是集部典籍。抄入《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的輯佚書共有164種,其中宋人文集128種,金、元人文集30種,明人文集6種?!队罉反蟮洹返妮嬝ぷ鳎郧宕詠硪恢睕]有中斷過,四庫館臣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輯佚后,又有繆荃孫、王國維、羅振玉、趙萬里、孔凡禮、栗貴明等先后輯出不少失傳之書,如明代泰和人郭孔延與李維禎合著《〈史通〉評釋》一書,賴《永樂大典》而保存。
《宋會要輯稿》是依據(jù)《永樂大典》輯補而成的?!端螘窞樗未傩薜浼?,明朝中期原書佚失,所幸明初所修《永樂大典》已經按韻分散收入。清代經過徐松請人從《永樂大典》中抄出《宋會要》條文,到張之洞得徐松《宋會要》抄稿本,整理為“廣雅稿本。”再到吳興劉承購得“廣雅稿本”,聘劉富曾等人整理為《清本宋會要》。1931年,葉渭清對徐松請人抄寫的原稿及《清本宋會要》進行比勘研究,查獲一些丟失的原稿內容。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書局再次影印,這就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宋會要輯稿》。2014年6月,由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的《宋會要輯稿》(16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基本解決了此前《宋會要輯稿》訛、脫、衍、倒、斷裂、散亂、重復、錯簡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永樂大典》收錄了宋代官修《宋會要》一書,為后世輯佚古書提供了底本。
當代學者張忱石在清末繆荃孫撰《〈永樂大典〉考》、民國趙萬里撰《〈永樂大典〉內輯出之佚書目》等論著的基礎上,有所訂正,并增補60余種,編撰了《〈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書目》一表,注明輯佚者姓名(凡未注輯佚者皆為四庫館臣所輯)及各書版刻,附錄其著《永樂大典史話》一書中,可供讀者參考。
(一)挖掘闡發(fā)《永樂大典》的歷史文獻學思想。解縉作為《永樂大典》的實際主編,不僅有文化傳播之功,而且有獨特的歷史文獻學思想,即:“根實精明,隨事類別”、“刪述去取,并包古今”、“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
1.“根實精明,隨事類別”思想。解縉在《大庖西室封事》中說:“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請得執(zhí)筆而隨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之華奧,下及關閩濂洛之佳葩。根實精明,隨事類別,以備勸誡,刪其無益,焚其謬妄,勒成一經,上接經史,豈非太平制作之一端也歟?”解縉把傳播知識的書籍載體劃分為三種類別:可以讀的書籍、不必讀的書籍、不可讀的書籍。他運用按字韻分類的編排方法,分類整理資料,編纂成書,同一事物有不同說法也全部匯編存疑,供人參考。
2.“刪述去取,并包古今”思想。解縉修纂《永樂大典》的體例與資料要求是:“刊定凡例,刪述去取,并包古今,搜羅隱括,纖悉靡遺?!痹陬悤木庉媯鞑v史上,唐代的《藝文類聚》編收圖書達1431種,宋代的《太平御覽》編收圖書1690種,而《永樂大典》則編輯收錄圖書高達七八千種,包羅古今?!队罉反蟮洹肪庍x各種圖書材料時,根據(jù)編撰的需要,為了保持各類內容的完整性,有選擇性地直接錄取原文,整部、整篇、整段地編錄,“未嘗改片語”,并注明材料出處,使許多珍貴的典籍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上自先秦,下達明初,經、史、子、集等類,無不皆備,搜集極為宏富,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tǒng)會古今之異同”。使得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傳者,轉賴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訂 ,復見于世。
3.“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思想。解縉將當時古今各類圖書七八千種,依《洪武正韻》韻目,“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匯編成《永樂大典》一書。解縉分類整理歷史資料之功不可埋沒。《永樂大典》在編輯體例上,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tǒng)、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聞異見、庾詞逸事,悉皆隨字收載,無不詳載備錄,因此號稱“遺編淵海。”明成祖朱棣在序文中盛贊曰:“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揭其綱而目必張,振其始而末具舉……使觀者因韻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鵠,開卷而無所隱?!薄队罉反蟮洹愤€把經、史、子、集中的重要典籍,整部整編地以書名或篇名為標題編入字目之下,又把集部中的詩詞和散文,按事目分編,也編入字目之下,使《永樂大典》所編輯傳播的內容不僅豐富淵博,而且資料也翔實可靠。標題實質上就是條目,如以“湖”字韻目為例,在詳注音韻訓釋和羅列各種書體之后,列舉了“五湖”、“太湖”、“波陽湖”、“洞庭湖”等條目,然后在每個條目下,依天文、地理、人事、制度、名物、奇聞異見、詩文詞曲等輯入有關圖書資料,這樣查檢就很方便。
(二)搜集整理海內外《永樂大典》散佚文獻。永樂十九年(1421),《永樂大典》一書移至北京“文淵閣”中。明末,動用100余人,歷時5年摹成副本。惜正本毀于明末,副本于清咸豐時散佚,八國聯(lián)軍入侵,劫失極多?,F(xiàn)在海內外各大圖書館《永樂大典》存書加起來約有800卷。明隆慶初年抄錄完畢的《永樂大典》副本,現(xiàn)在散落海內外,只剩殘卷400余冊。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已通過多種途徑至今共收藏《永樂大典》224冊(其中62冊現(xiàn)暫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另有190余冊散落于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我們可以組織專家學者分赴上述國家和地區(qū),通過拍攝、抄錄、訪談或者購買等形式,將《永樂大典》散佚在海外的經、史、子、集、工技、農藝、醫(yī)學、科技、文學、戲劇、宗教、藝術等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輯佚匯編,使得蒙塵海外的“國寶”級文獻像頤和園“神獸”那樣回歸祖國,得到妥善保護利用。
(三)構筑“《永樂大典》學”人才高地。在學科隊伍建設上,解縉故里唯一的高等學府井岡山大學已經形成了一支研究解縉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學術研究梯隊。在資料庫建設上,井岡山大學已經專門設置了地方文獻書庫,并著手編制《解縉研究論著索引》等參考資料或工具書。在學科建設支撐條件上,井岡山大學成立了“廬陵文化研究中心”,已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該中心多次舉辦廬陵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積極參與籌備召開了解縉與《永樂大典》國際學術會議,會聚海內外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永樂大典》的世界性文化課題。在課程建設上,已經為全校文理科學生開設《廬陵文化概論》選修課,并被批準立項為江西省精品在線公開課程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7]“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薄耙蚴澜缧麄魍平槲覈鴥?yōu)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8]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條件下繼承和創(chuàng)新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保護開發(fā)利用解縉和《永樂大典》等傳統(tǒng)文化,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積極構建“《永樂大典》學”,指明了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