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457000)王曉娜 趙國華
橈動脈穿刺術為心血管內科常用介入治療手段,具有安全性高、創(chuàng)傷低、術后無需臥床等優(yōu)勢,對促進患者恢復有重要價值。目前橈動脈穿刺術后常用止血方式為止血器壓迫、繃帶加壓止血,其中止血器雖效果顯著,但操作繁瑣、價格昂貴,而常規(guī)繃帶止血壓迫范圍廣,易出現(xiàn)腫脹、疼痛等,應用均存在明顯局限性[1]。因此尋求一種經(jīng)濟、簡便的止血方式,防止術后出血,提高舒適度,對加速術后恢復有積極意義。本研究選取我院擬行橈動脈穿刺術患者87例,旨在探討自制改良式彈性繃帶對其術后皮下出血發(fā)生率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87例擬行橈動脈穿刺術患者(2015年10月~2016年4月),其中以傳統(tǒng)彈性繃帶行壓迫止血的43例為對照組,采用自制改良式彈性繃帶行壓迫止血的44例為觀察組。對照組女18例,男25例,年齡42~68歲,平均(55.13±6.32)歲;觀察組女16例,男28例,年齡43~69歲,平均(56.28±6.24)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均于左側橈動脈實施穿刺;思路情況、可進行正常溝通;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其他影響凝血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以傳統(tǒng)彈性繃帶行壓迫止血,術畢,拔出鞘管,消毒傷口并敷以無菌紗布,常規(guī)彈性繃帶包扎。觀察組以自制改良式彈性繃帶行壓迫止血。①制作方法:縫制內袋于原彈力繃帶,置入壓迫氣囊;并于外接打氣囊連接,壓迫氣囊拔管后置于穿刺點,以打氣囊進行充氣,壓迫囊作用于出血點。②實施方式:術畢,動脈鞘管拔出局部按壓5min,之后應用自制改良式彈性繃帶,壓迫氣囊放置在出血點,并纏繞彈性繃帶加壓固定,壓力強度以對術肢血循環(huán)無干擾、可捫及部分動脈搏動為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皮下出血發(fā)生情況及舒適度(腫脹、麻木、疼痛);兩組滿意度以服務質量量表(SERVQUAL)評價,內容包括可靠性、移情性、反應性、保證性、有形性,總分0~25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皮下出血、舒適度 觀察組術后皮下出血發(fā)生率2.27%、腫脹發(fā)生率6.82%、麻木發(fā)生率2.27%、疼痛發(fā)生率4.55%分別低于對照組的18.60%、27.91%、20.93%、20.93%(P<0.05)。
2.2 SERVQUAL評分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SERVQUAL評分(22.38±2.54)分高于對照組(18.67±2.46)分(P<0.05)。
相關研究表明,穿刺點止血效果可直接影響橈動脈穿刺術后患者康復進程[2]。因此臨床應及時采取科學、合理止血方式,預防出血??噹Ъ訅褐寡獮槌S脴飫用}穿刺術后止血手段,能有效減少出血,但常規(guī)彈力繃帶加壓法由于壓迫范圍相對較廣,橈動脈壓迫同時也會導致尺動脈受壓迫,故部分患者易出現(xiàn)腫脹、發(fā)紺、疼痛等不適感,常需松解繃帶,而皮膚、繃帶反復多次摩擦又會增加皮膚破損風險,因此滿意率、舒適度較低;另外常規(guī)繃帶采用環(huán)繞包扎,不僅操作復雜,且不利于靜脈回流,故應用有一定局限性。自制改良式彈性繃帶于常規(guī)繃帶上縫制加壓氣囊,不僅能節(jié)省人力,減輕對術肢血循環(huán)的影響,還能預防固定不足所致滑落;另外應用加壓氣囊,可實現(xiàn)穿刺部位良好固定,減輕緊張等不良情緒,從而增強舒適度,提高滿意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血、腫脹、麻木、疼痛發(fā)生率2.27%、6.82%、2.27%、4.55%低于對照組,SERVQUA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自制改良式彈性繃帶應用于橈動脈穿刺術后止血,能顯著降低皮下出血發(fā)生率,改善患者舒適度,增強滿意度。
綜上所述,橈動脈穿刺術后患者應用自制改良式彈性繃帶進行止血可有效降低出血風險,增強舒適度,提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