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yī)院(466000)魏柯柯
1.1 一般資料 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隨機抽取79例,經簡單隨機化方式分為常規(guī)組(38例)、觀察組(41例)。入選患者與《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相符,經腦部CT診斷證實。常規(guī)組男女分別22例、16例,年齡47~78歲,平均(62.3±6.7)歲;觀察組男女分別24例、17例,年齡48~77歲,平均(62.4±6.6)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guī)組予用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與家屬進行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觀察生命體征,記錄好病情與用藥情況,基于患者病情適當給予康復指導。觀察組另予用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48h進行。①情緒疏導。基于患者病情、文化程度、家庭情況對應進行心理指導,并叮囑家屬多陪伴、安慰患者。②肢體功能位的擺放、變換。患側臥位:患肢處于下方,頭向前屈,軀體向后傾,前伸患側肩,肘部伸直,前臂后旋;健側臥位:健肢處于下方,頭置于枕部,軀體垂直床面,患肢肩關節(jié)屈曲100°,伸直上肢,用枕頭墊起患肢,屈膝,屈髖。③全身關節(jié)運動。屈曲肩關節(jié)0~90°,外展0~90°,外旋0~90°,屈曲肘關節(jié)20~120°;按摩患肢,增加對其刺激。④吞咽、語言功能訓練。指導患者空咀嚼、吹氣、鼓腮、張頜與閉頜動作,并對其咬肌、面肌進行按摩;針對失語患者,早晚0.5h語言訓練,鼓勵患者使用動作、表情與手勢表達,并將同一物品反復出現(xiàn),引導患者表達出其名稱。
1.3 研究指標 ①干預前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基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RS)評價,分數(shù)越低,神經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基于Rankin量表(mRS)評價,分數(shù)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強。②兩組肌力?;诟牧糀shworth分級評價,0級:無肌張力增加;1級:肌張力輕微增加,受累肢體被動屈伸時關節(jié)活動度之末或50%突然阻抗;2級:大多數(shù)關節(jié)活動度肌張力明顯增加,患肢容易移動;3級:肌張力顯著增加,檢查關節(jié)活動度時難度高;4級:受累肢體屈伸時僵直。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用SPSS25.0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日常生活能力 干預前兩組NRS、mRS分數(shù)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均降低,觀察組NRS分數(shù)(8.17±1.24)、mRS分數(shù)(1.01±0.32)低于常規(guī)組(11.96±1.56)、(2.21±0.46),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肌力 觀察組0~1級占比78.05%(32/41)高于常規(guī)組55.26%(21/38),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NRS、mRS低于常規(guī)組,表明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的減輕,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可對運動通路上神經元進行刺激,增強其興奮性,獲取正常運動輸出,在反饋刺激下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開辟運動皮質至前角細胞的新通道,減輕神經功能損傷,進而提升運動功能。此外,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于運動感受器的傳入活動、大腦皮層的傳出活動具有誘發(fā)作用,可加快大腦皮層神經功能重塑的進程。崔振平等研究認為[1],早期康復訓練可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0~1級占比高于常規(guī)組,提示該護理模式可增強患者肌力。與僅使用常規(guī)護理相比,增用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于異常運動模式具有預防作用,結合患肢按摩、肢體功能位的擺放與變換等促進患者肌力的增強,與黃裕桂等研究結果一致[2]。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模式可保護患者神經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與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