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類比推理在刑事司法中的適用

      2020-12-26 16:46:41
      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類案類比推理相似性

      班 飛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類比推理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是有了類比推理,人們才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而這一思維方式也被引入了法律領域,并在司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但在刑事司法領域,由于罪刑法定原則的限制,類比推理卻面臨著鮮有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然而罪刑法定原則只是將類比推理限制在一定范圍,而非全面禁止,因此類比推理在刑事司法過程中依然具有重要價值,而且這種價值隨著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更加突顯。

      一、類比推理的概念、意義和借鑒

      (一)類比推理概念之厘清

      要對類比推理進行研究,首先要厘清類比推理的概念。 實際上,理論上關于類比推理的很多爭議,只是學者們基于不同概念所產(chǎn)生的分歧,并沒有實質意義,厘清類比推理的概念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紛爭。

      學者們反對和刑法所禁止的類推是為了彌補成文法的不足而發(fā)明出來的一種法律適用方法,它的存在使成文法成為了一種開放的規(guī)則體系,具有“造法”的功能。 《唐律疏議·名例》對類推作了經(jīng)典的表述:“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由此可見,這種類推指的是法律條文的類推, 是為了彌補法律漏洞而進行的法律續(xù)造。 而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則是“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 禁止法官在處理案件時臨時性地“造法”,于是這種結論超出法條涵攝范圍的類推當然地被刑法所禁止。當然,刑法所禁止的只是不利于被告人的法律條文類推, 而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類推。

      而“類比推理通常稱為類比、類比法或類推法,是根據(jù)兩個或者兩類事物某些屬性相似或相同,進而推出它們的另一個(些) 屬性也相似或相同的推理。 ”[1]這種意義上的類比推理更多地是一種思維方式,與推理結論是否超出法條范圍并沒有直接關聯(lián)。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類比推理是人類認知的核心,能夠觸類旁通, 啟發(fā)思考, 是人類解決日常生活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有力工具。[2]因此,類比推理這種推理方式本身是不應被禁止, 而且也無法禁止的。只不過當這種類比運用到刑法領域,必須受到罪刑法定原則的約束。如前所述,刑法所禁止的僅僅是以法律條文為對象的, 推理結論超出法條范圍的不利于被告人的類比推理,也即法條類推。而實際上, 類比推理還包括案例之間的類比和要素之間的類比, 法律并不禁止案例類比和要素類比在刑事司法中的適用。 案例類比主要借鑒之前案例的處理方式為當前案件處理提供解決思路, 而要素類比則廣泛應用于刑法的同類解釋和擴大解釋之中, 對明確法條的含義具有重要價值。

      (二)刑事司法類比推理的意義

      要倡導一種推理方式在刑法中的適用, 不僅要說明它為法律所允許,更要表明它為法律所需要,于是我們還必須探究類比推理在刑事司法中的意義。類比推理的目的在于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 為自己當前的案件處理提供借鑒。對此,美國學者指出:“如果他無知,他可以向前人學習,從先行者的知識中獲益;如果他慵懶,他可以注意前人的行為,并從先驅者的勤奮中獲益;如果他愚蠢,他可以從前人的智慧中獲益;如果他有偏見,對比可以起到公開監(jiān)督的作用,限制肆意妄為的空間?!盵3]歸結起來,類比推理的意義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類比推理有利于明確法律適用,解決法律模糊問題。 有學者提出“作為法律推理的一種,類比推理針對的法律弊病主要是法律模糊。 ”[4]立法規(guī)定往往以典型事實為模板, 因此刑法條文構成要件的核心部分是明確的,但其邊緣地帶卻常常是模糊的。法官為探究非典型的事實能否適用某一法律規(guī)定,需要將案件中的非典型事實與立法所針對的典型事實類比,看二者之間是否具有相似性,從而明確刑法規(guī)定的最大邊界。 例如,刑法規(guī)定故意毀壞財物罪,針對的是實踐中物理性毀壞財物的情形, 但單純隱匿能否適用該條款則需要將隱匿行為類比物理性毀壞情形,看其是否屬于刑法涵攝范圍。 正是基于“單純的隱匿行為在效果上與有形的毀壞行為沒有任何實質差別”[5]的類比,隱匿行為才被納入故意毀壞財物罪規(guī)制范圍。

      2.類比推理有利于促進同案同判,解決形式正義問題。 “無論是施行先例制度的普通法系國家,還是實行成文法制度的大陸法系國家, 公平正義的要求都包括了類似的人在類似的情況下應當?shù)玫筋愃频膶Υ?”[6]這既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建立案例指導制度的初衷,也是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刑事司法作為最能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司法活動,當然更需要實現(xiàn)同案同判, 而類比推理為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了重要工具, 保證了相同或類似的案件在相同或類似的情況下得到相同處理。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 最高人民法院等機關也因此出臺了諸多規(guī)定,以強化“類案檢索”“類案推送”等在司法過程中的適用。①如2017 年8 月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2017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法官檢察官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建設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意見》、2019 年2 月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五個五年改革綱要(2019-2023)》等。

      3.類比推理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減輕法官工作壓力。如前所述,類比推理的目的是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對于前人已經(jīng)處理過的問題,再次進行重新處理無疑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 除非將前人的處理方案適用于當前案件會產(chǎn)生司法的不公正。否則,本案的法官可以當然地將之前案件的規(guī)則適用于當前的案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將會使法官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思考和論證,這在案多人少、司法資源緊張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三)類比推理的方法借鑒

      在論證了類比推理的必要性之后, 我們還需要思考如何進行類比,也即類比的方法問題。 當然,刑事司法中類比方法的確定不是閉門造車, 而是必須有所借鑒。

      1.邏輯學上的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首先是一個邏輯學上的概念, 其他領域的類比無不以邏輯學上的類比為基礎。邏輯學雖然存在內(nèi)部爭論,但在以下方面保持了一致,即:類比推理是一種間接的推理;類比推理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或者是“水平推理”;類比推理是一種或然性推理或者說“不完全”類比……[7]可以說邏輯學為類比推理提供了基本架構。

      2.英美法上的類比推理。 眾所周知,英美法系又稱判例法系,遵循先例是英美國家司法的基本原則,而類比推理則是遵循先例的重要司法技藝。 在英美法系國家,一個先例能否適用于待決的案件,取決于三個要素,即法院的等級關系、判決理由和前后兩案的事實是否相關。[8]一般而言,法院的等級越高,其判決的權威性越強,對當前判決的拘束力也就越強。但只有先例的判決理由對當前案件有拘束力, 附隨意見沒有拘束力。至于如何判斷案件事實的相關性,則是實踐理性和司法技藝的體現(xiàn), 英美國家的學者也沒有達成一致意見。[8]264-267

      3.法制史上的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作為一種人類本能性的思維方式, 在中國法制史上也有極強的體現(xiàn)。自秦漢以來,“比”就成為了一種輔助“律”運行的重要法律形式,秦朝的“廷行事”、西漢的“決事比”、東漢和兩晉的“故事”、宋朝以后的“斷例”等都是這種形式的具體表現(xiàn)。[9]與此同時,“比”也是中國古代刑事司法的重要技術,這種技術以“類”的思想為基礎,“類”是“比”的對象,[10]既包括為現(xiàn)代刑法所禁止的類推, 也包括為明確法律適用范圍而進行的類比推理。

      二、類比推理的結構

      類比推理的結構為類比推理的進行提供了框架,對類比推理在刑事司法中的適用具有重要價值。傳統(tǒng)上,這一結構(類比推理結構1)被表述如下:

      前提1:事物A 具有屬性a、b、c、d

      前提2:事物B 具有屬性a、b、c

      結論1:所以,事物B 具有屬性d

      這一結構是最為簡化的類比推理結構, 結構的簡單使結論的可靠性難以保證,本文試舉一例說明:

      前提1:止咳糖漿是瓶裝、甜味、液體、可以治療咳嗽

      前提2:瓶裝酸奶是瓶裝、甜味、液體

      結論1:瓶裝酸奶可以治療咳嗽

      顯然,瓶裝酸奶能治療咳嗽的結論是荒謬的。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問題在于瓶裝、甜味、液體和治療咳嗽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能否治療咳嗽在于藥物的成分而非包裝、味道和形態(tài)。因此學者們對這一結構進行了優(yōu)化,加入了相關性的要素,形成了類比推理結構2,表述如下:

      前提1:事物A 具有屬性a、b、c、d

      前提2:事物B 具有屬性a、b、c

      前提3:a、b、c 是和d 相關的屬性

      結論1:所以,事物B 具有屬性d

      從相似性到相關相似性, 類比推理結構更趨合理, 但是這一結構仍然難以保證結論的可靠性,對此,本文舉例如下:

      前提1:鋁延展性好、導電率高、開采技術成熟,適合大規(guī)模用于生產(chǎn)電線。

      前提2:銀延展性好、導電率高、開采技術成熟

      前提3:延展性好、導電率高、開采技術成熟是和適合大規(guī)模用于生產(chǎn)電線相關的屬性。

      結論1:銀適合大規(guī)模用于生產(chǎn)電線。

      這一結論顯然也不合適, 因為我們都知道銀是貴金屬,儲量低,難以大規(guī)模用于電線生產(chǎn)。 那么類比推理結構2 又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呢? 問題在于該結構僅考慮了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而沒有考慮差異性。 于是, 又有學者把目光轉向了事物之間的差異性, 對這種差異是否足以壓倒二者之間的相關相似性進行判斷。 于是,就得出了類比推理結構3:[11]

      前提1:事物A 具有屬性a、b、c、d

      前提2:事物B 具有屬性a、b、c

      前提3:a、b、c 是和d 相關的屬性

      前提4:事物A 還具有屬性e、f,事物B 不具有e、f 屬性

      前提5:e、f 屬性沒有壓倒a、b、c 屬性

      結論1:所以,事物B 具有屬性d

      需要指出的是, 事物屬性的相關要素往往無法全部明確列出, 因此相關相似性和差異性的列舉可能也不盡全面, 因此這一結構同樣無法保證結論的絕對準確性,這也是類比推理的或然性的體現(xiàn)。惟其如此,類比推理才得以存在,因為當所有相關要素都明確的情況下,直接進行演繹推理即可,無須進行前提1 的尋找,類比推理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因此,類比推理結構3 是較為合理的。

      三、類比推理的具體適用

      (一)案例類比的具體適用

      1.爭議焦點的確定。 根據(jù)前述類比推理結構3,類比推理的目的是判斷事物是否具有屬性d, 表現(xiàn)在具體案例里即為對爭議焦點進行決斷, 不知道爭議焦點就無法確定選擇何種案例作為參照。 換句話說,爭議焦點為類案比較確定了維度。[6]需要指出的是,爭議焦點不等于案由,二者并非一一對應,一個爭議焦點可能涉及很多不同案由的案件, 例如判斷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可能涉及故意殺人罪、強奸罪等不同案由的案例。 而爭議焦點的判斷也是因人而異的,此法官認為的爭議焦點,彼法官未必認為是爭議焦點, 因此需要司法工作人員在司法過程中對爭議焦點,也即待決的關鍵問題進行總結。

      2.案例范圍的界定。 確定了爭議焦點之后就可以進行相似案例的尋找了, 但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適合作為基準案例,而是有一定的范圍,如在唐朝“例只有經(jīng)過中央批準以后,才可引用”。[9]因此,作為待判案例基準的案例,除了相似性,還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案例的權威性和說理的充分性。 本文所稱的案例權威性是指案例當然地會對待判案件產(chǎn)生影響。 案例的權威性首先取決于法院的等級。只要審級制度存在,下級法院就免不了受上級法院判例的影響,否則就可能面臨改判的風險。此外,審級關系也往往意味著地域相近,案件之間具有更強的相似性,如同樣盜竊2000 塊,在廣東省和甘肅省的社會危害性就會不同。另一方面,一些案例還可能被上級審判機關挑選出來予以公布從而具有權威性,如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案例和公報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出版的《刑事審判參考》、高級人民法院的參考性案例等。其中,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guī)定》, 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指導性案例,各級人民法院審判類似案例時應當參照。 除了權威性,基準案例還必須進行充分說理,沒有充分的說理,待決案件的法官就無法知悉前案為什么這樣判而非那樣判,法官所看到的不過是一個結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也就不能參照。

      3.關鍵事實的確定。 如前所述,案件相似性的判斷是相關相似性的判斷, 也可以說是關鍵事實相似性的判斷, 而所謂關鍵事實也即支撐判決理由的事實。在英美法系國家,只有先例的判決理由才對法官具有拘束力, 判決中的其他論證, 只能構成附隨意見。我國雖然沒有對法律文書進行此種區(qū)分,但依然有必要對判決理由進行識別, 因為一份裁判文書可能涉及很多內(nèi)容,但不是所有內(nèi)容都直接指向判決。

      那么,判決理由又如何發(fā)現(xiàn)呢?從結構上看,判決理由一端連接著關鍵事實,另一端則連接著判決結果,而發(fā)現(xiàn)則是由已知向未知的探尋。 一份判決的結果是確定的,判決理由就是由判決結果向前的追溯。當然,這種追溯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圍。 檢驗一個要素是否構成判決理由,可以采用“否定判斷法”進行判斷。所謂“否定判斷法”是指先假設一個因素在其中不存在,然后觀察結果是否因此而有所改變。[6]因此,如果一個要素不存在,判決結果會發(fā)生改變, 那么這個要素就屬于判決理由。但“否定判斷法”也無法杜絕法官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李紅海教授指出“判決理由從來都不是明確無誤的東西,而是會隨著案件和當值法官的變化而變化。 ”[8]259

      在確定判決理由之后, 可以如法炮制地再次使用“否定判斷法”對關鍵事實進行判斷,即:如果一個要素不存在,判決理由將會發(fā)生改變,那么這個要素就是關鍵事實。 通過不斷的否定,不斷的去偽存真,最終出現(xiàn)在法官面前的就是關鍵事實。

      4.相似性的判斷。 案件相似性的判斷是類比推理的關鍵, 如果說演繹推理結論的可靠取決于邏輯前提的正確, 歸納推理的結論可靠取決于列舉事例的數(shù)量, 那么類比推理結論的可靠則取決于事物之間的相似性。

      但這種相似性的判斷卻并不是淺顯和不言自明的,理論上對相似性的判斷方法存在著爭議。 關于相似性的判斷有三種主要學說,即“構成要件類似說”、“實質一致說”和“同一思想基礎說”。 簡單來說,“構成要件類似說” 是通過對關鍵事實的具體構成進行判斷,強調事實層面。 而“實質一致說”和“同一思想基礎說”則偏重實質的、價值的判斷。由于“構成要件類似說”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相似性判斷的恣意性, 已經(jīng)近乎理論的通說, 但實際上這種理論也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標準。[12]

      筆者認為, 任何相似性的判斷都不可以避免地帶有主觀的、價值的因素,在進行相似性判斷的時候應適當吸收“實質一致說”和“同一思想基礎說”的合理內(nèi)核。 因此,案件的相似性判斷是兼具事實性和規(guī)范性的綜合判斷。如同刑法上具體罪名的構成要件要素一樣, 關鍵事實的有些要素是記述性的,而有些要素則是規(guī)范性的,對記述性的要素進行表面和直觀的事實判斷即可,但對于規(guī)范性要素還要進行價值上的判斷,這在一定意義上已經(jīng)轉化成了刑法的解釋問題。 張明楷教授指出“對于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要素,必須以特定的違法性為導向進行判斷?!盵13]具體地,他主張對于法律評價的要素要根據(jù)法律的目的進行判斷;對于經(jīng)驗法則評價的要素,根據(jù)經(jīng)驗法則進行判斷;對社會的評價要素,根據(jù)社會一般觀念進行評價。 總之,根據(jù)要素所屬類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價值標準進行判斷,而關鍵事實要素的類型與其所對應法律條文要素的性質是一致的。 例如,當判斷將他人財物拋入大海是否屬于刑法中的“毀壞”時,需要將該行為和先前案例中的毀壞行為,如砸毀,進行類比。由于故意毀壞財物罪中的“毀壞”是社會評價要素,所以將他人財物拋入大海與砸毀他人財物相應地也都是社會評價要素,需要對之進行一般社會觀念的判斷。在一般社會觀念看來,將他人財物拋入大海使他人無法繼續(xù)利用財物,和將他人財物焚毀沒有實質區(qū)別,故而可以認為二者具有相似性。

      雖然在進行相似性判斷的時候需要進行價值判斷,但這種判斷并不是完全主觀的、恣意的,而是有其邊界,這就涉及到形式解釋還是實質解釋的問題。實質解釋論者往往以處罰必要性來確定解釋的邊界,處罰必要性越大,其邊界也就越寬。 實質解釋論者認為刑法首先是裁判規(guī)范, 其解釋以法官的理解為基準, 罪刑法定原則也被寬泛地理解, 在此情況下, 國民的預測可能性就無法得到有效保護。[14]因此,筆者認為在進行相關相似性的判斷時,應堅持形式解釋論立場, 以國民預測可能性為相似性的判斷劃定邊界。

      5.決定是否適用基準案例規(guī)則。 在判斷完案件的相似和差異之后, 上述類比推理結構3 需要的所有要素就都具備了。如果發(fā)現(xiàn)的前提不符合該結構,基準案例的規(guī)則就無法適用于待決案件, 如果發(fā)現(xiàn)的前提符合該結構, 一般來說基準案例的規(guī)則就可以適用于待決案件,但這并不是絕對的??ǘ嘧舸蠓ü僦赋觯骸霸诮?jīng)驗的標準面前, 那些不能證明自身價值和力量的先例會被毫不留情地犧牲掉, 拋入廢物之列。 ”[15]美國法諺也說 “一把用了幾百年的斧子——有兩個新頭和六只新柄”。由于時間和地域差異性的存在,人們的社會觀念、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等可能不同,立法規(guī)定和司法解釋等也可能會改變,案件的判決結果也應當隨之改變。

      (二)要素類比的具體適用

      總的來說,要素類比和案例類比沒有本質區(qū)別,要素類比是案件類比的一部分, 案件類比中經(jīng)常包含了要素的類比。因此,案例類比的基本過程同樣適用于要素之間的類比。

      不同點在于在案例類比中要尋找的是基準案例,而在要素類比中要識別的是典型要素,也即沒有爭議的被認為符合刑法規(guī)定,應受刑法規(guī)制的要素。典型要素又可以區(qū)分為兩類, 一類是刑法條文明確列出的要素,另一類是生活經(jīng)驗所認可的要素。前者如《刑法》第115 條規(guī)定的“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的危險方法,這些方法就是進行危險方法類比的基礎。而后者如人們在生活經(jīng)驗上一般都認為用刀砍人屬于刑法中的傷害。如前所述,要素的類比也需要進行事實和價值兩個層面的比較。

      四、類比推理的技術實現(xiàn)

      如前所述, 類比推理尤其是案例類比需要在大量的已決案件中尋找最為相似的案例, 而這一過程的完成需要足夠的技術支持。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撐,類比推理在刑事司法中的大規(guī)模適用就難以推進。

      現(xiàn)階段,我國刑事司法中的類比推理主要適用于疑難案件,筆者認為這只能是現(xiàn)有技術條件下的權宜之計,從長遠角度而言,類比推理應當適用于所有案件。 因為疑難案件的類比推理固然重要,但簡單案件的類比也不容忽視,簡單案件雖然不涉及如何定罪的問題,卻關涉如何量刑,而量刑直接與犯罪人實際的人身和財產(chǎn)權利相關。 同案同判既要求定罪上的相同,也包括量刑上的相同,尤其是兩個相似案件出現(xiàn)較大的量刑差別, 司法的公正就會受到質疑。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相關文件的印證。①如2018 年12 月4 日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人民法院應當在完善類案參考、裁判指引等工作機制基礎上,建立類案及關聯(lián)案件強制檢索機制,確保類案裁判標準統(tǒng)一、法律適用統(tǒng)一;2017 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也要求承辦法官辦理案件,均應進行類案檢索……。

      技術不僅制約著類比推理的適用范圍, 也影響著類比推理的準確性。 如,對于量刑的類比而言,涉及情節(jié)繁雜,既有法定的量刑情節(jié),又有酌定的量刑情節(jié), 法定的量刑情節(jié)又包括總則和分則規(guī)定的量刑情節(jié), 酌定情節(jié)更是開放性的。 從適用效果上來說,又可以分為從重、從輕、減輕、免除等不同情況,沒有足夠大的案例庫和便捷的檢索手段, 很難找到和當前案例比較相似的案例, 類比推理的準確性也會大打折扣。

      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的興起則為類比推理在刑事司法中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可以想見,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判決書可供選擇,類比推理就無從開展。隨著我國司法公開的推進和透明度的增強, 越來越多的判決書被公布。截止到2020 年3 月24 日,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公布的文書總量已經(jīng)達到89386023 篇,其中刑事文書達到8482219 篇。此外,很多法律信息科技公司也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案例庫, 這些為類比推理的大規(guī)模適用創(chuàng)造了前提。

      類比推理的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類案,如果這一過程能夠變得容易,那么類比推理的大規(guī)模適用將暢通無阻。 在司法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類案方面,主要依托兩種技術,即類案檢索與類案推送。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背景下,“類案檢索,是指法官依托網(wǎng)絡對類似案例進行檢索,以期從中得到啟發(fā)和指引,實現(xiàn)裁判尺度的統(tǒng)一。 ”[16]

      而類案推送則是一種信息系統(tǒng)根據(jù)司法工作人員的指令, 自動進行精確匹配并將結果呈現(xiàn)在司法工作人員面前的技術。 “推送結果是基于用戶定制,實際上是對用戶行為習慣的畫像和輸入語義的理解,因此信息反饋圍繞理解和習慣展開,輸出結果在精確度和全面性上都遠勝檢索。 ”[17]

      隨著司法改革的全面推進和智慧法院建設深入開展, 各級各地人民法院及法律科技公司紛紛加入類案檢索和類案推送技術的研發(fā), 類比推理的技術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 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不同類案檢索平臺的數(shù)據(jù)庫各異造成檢索結果不一;數(shù)據(jù)庫更新遲緩;智能化水平不夠,類案檢索需要反復調整、試錯,甚至檢索結果與法官需求相異;系統(tǒng)界面加載時間長、崩潰率高、更新慢。[18]目前各法院和公司推出的類案推送平臺, 基本上屬于進階版的類案檢索、 弱人工智能下的初級推送和交互設計頻繁的系統(tǒng),遠達不到自主識別案情,精確匹配案例和個性化定制的要求。[17]

      雖然我國類案平臺建設存在種種困境, 但其前景廣闊,未來可期。 筆者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類案的檢索將會變得更加便捷,類比推理的適用的范圍將會不斷擴大, 類比推理的精確度也會不斷提高。

      五、結論

      綜上所述, 類比推理在刑事案件中的適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需要根據(jù)爭議焦點在合適的案件范圍中進行關鍵事實的比較。 其核心在于相關相似性的判斷,而這一判斷則涉及刑法的解釋問題,本文認為實質解釋論有侵害國民預測可能性, 有違罪刑法定之嫌, 因此主張以形式解釋論為相似性的判斷劃定邊界。當然,相似性的判斷必然摻雜著法官的個人價值,這是任何司法活動必然具有的特點,類比推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法官的恣意, 而不能抹殺法官的主觀能動性。 只要法官的規(guī)范目的判斷是在形式解釋范圍之內(nèi)做出,這種判斷就是可被接受的。在確定基準案例后, 法官根據(jù)社會背景的變化和具體案情決定是否適用基準案例的規(guī)則??梢哉f,類比推理在刑事司法過程中具有廣泛的適用空間, 尤其是司法改革的推進必將強化對法官類比推理的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類案檢索也將變得更加容易??梢灶A見,在不久的將來,法官對所有承辦的刑事案件案件進行類比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

      猜你喜歡
      類案類比推理相似性
      一類上三角算子矩陣的相似性與酉相似性
      類案同判的司法裁判方法分析*——以“類比的運用”為考察點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22
      推進“類案同判”構筑司法公平正義
      類案裁判中的法律方法運用
      法律方法(2020年2期)2020-11-16 01:23:18
      淺析當代中西方繪畫的相似性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0
      大數(shù)據(jù)助力“類案類判”的邏輯技術突破
      法大研究生(2020年1期)2020-07-22 06:04:54
      淺談高中數(shù)學中類比推理的“形”與“神”
      求知導刊(2017年8期)2017-05-16 13:30:15
      低滲透黏土中氯離子彌散作用離心模擬相似性
      參考答案(2)
      類推的性質與司法實踐活動中的類比推理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7:33
      涡阳县| 乌拉特中旗| 莎车县| 通辽市| 博罗县| 天镇县| 湛江市| 饶阳县| 莱西市| 泸西县| 德昌县| 油尖旺区| 临泉县| 连平县| 洛隆县| 微博| 军事| 游戏| 铁岭县| 大悟县| 和平县| 丰县| 锦州市| 乌兰察布市| 霍邱县| 昌吉市| 镇巴县| 连山| 玉门市| 喀什市| 都兰县| 类乌齐县| 三亚市| 南昌市| 邳州市| 五台县| 平顺县| 陇西县| 深圳市| 大渡口区| 监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