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學校 孫守化
入戶家訪的教育形式是伴隨著一批人成長起來的,這種教育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發(fā)揮了積極、難以替代的作用。曾經,在福建省福州市12345便民(惠企)服務平臺上,出現(xiàn)了一篇名為《投訴關于市教育局發(fā)文要求市中小學每學年至少要有一次入戶家訪的通知》的帖文,帖文以家長身份稱,當今通信方式足夠發(fā)達,電話、QQ、微信都能比入戶家訪更迅速、及時,教師入戶家訪根本沒有必要,應當叫停。的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教師入戶家訪一直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作為過去相當普及的家校溝通方式在家校合作育人方面曾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然而,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多樣化、便捷化,教師入戶家訪的形式常常被冷淡,甚至被排斥。在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快餐文化不斷盛行、教育功利化不斷升級的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尊重教育規(guī)律,給教育足夠的耐心和等待,慢下來做教育;更應該耐心些,提倡教師入戶家訪,原因如下。
教育是需要儀式感的。儀式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種價值表達。我們教師進行的真正教育,都是一種基于教育目標與價值的喚醒、引導和建構。而教育的價值期待,需要在學校的教育活動中以各種適合的方式來表達與實現(xiàn)。能“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的儀式,正是對教育價值的一種富有張力、直入人心的隆重表達。這種表達,無論是預設表達,還是生成表達,都是對學生成長的一種有力牽引與樂觀期待。從學生入學,到學生畢業(yè),學校所擁有的意象揮灑空間,無疑有很多,而作為不可或缺的入戶家訪,更需要彰顯教育的儀式感。
教師千篇一律的說教方式,會自然而然地讓學生感受到教育方式的單一、枯燥。學生更喜歡換一種形式新鮮的教育方式,走出校門的入戶家訪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入戶家訪使教師的教育有了儀式感。其實,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需要有儀式感的,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能讓人記住的事情總是那么幾個節(jié)點,那些節(jié)點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儀式感標記在人的腦海中。這正如在生日之際眾多的“生日快樂”祝福語不能讓人記憶深刻,可是家人若為之精心準備了一頓大餐、精心布置了生日宴會會場、精心贈予了生日禮物后再送上一句“生日快樂”,便會讓人難以忘懷。這是因為這樣的生日賦予了儀式感,儀式感會在視覺、聽覺、情感共鳴等多個方面刺激生命個體,使之印象深刻。
盡管從一定程度上講,入戶家訪會讓一部分學生既擔憂又期盼,擔憂的是教師跟家長近距離的接觸,會把自己在學校和家庭里的問題都暴露無遺,使自己面臨“如臨大考”的風險,期盼的是能夠得到教師的造訪和關注,是一種激勵和自豪,教師的入戶使師生交流有了濃濃的儀式感。為了這樣有儀式感的節(jié)點,更多的學生會精心準備、認真對待、改正不足,以期盡可能多地展示自己的優(yōu)秀和閃光點給家訪的教師。教師身體力行的有儀式感的入戶家訪,定比單純的教師講授、批評、引導會在學生心中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教師家訪產生的效果也會更明顯、更持久。
學校教育需要真誠,教師對學生的真情實意會讓學生心中更踏實,學生更期待被讀懂,在我們現(xiàn)實的教育工作中,教師和學生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教師的真誠投入也許會讓教育效果更明顯,更會緩解教師和學生之前的矛盾。堅持真誠做教育,用心對待每一名學生,入戶家訪可以給學生以真誠感。
在通訊方式多樣化的前提下,入戶家訪的必要性在不斷降低,這成了不爭的事實,但是決不能夠說入戶家訪就可以被現(xiàn)代通訊方式取代。盡管電話、微信等溝通工具的普及,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形式的參與,使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及時、更立體,但是,這樣的溝通卻少了一種真誠感。短信的溝通可以是改頭換面,不具針對性的借鑒和拼湊,語音的溝通少了能面對面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面容和神情,視頻連線也會在人猝不及防的接聽中感到忐忑和尷尬,這些溝通方式往往會使家長和學生感受到交流的不正式、不被重視,使溝通存在應付和隨意。而教師的入戶家訪卻能讓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家長近距離地面對面接觸,使交談語言有了溫度,使教育手段也變得更溫柔,教師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關切的撫摸,都傳遞著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真誠,而這些能帶給學生溫暖感受的教育手段,都不是通過簡單的電話連線能夠實現(xiàn)的。越是堅硬的外殼里面,越是藏著柔軟的部分。教師入戶家訪通常會一改平日里的嚴肅,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的指揮者,平等的姿態(tài)更有利于深入溝通,入戶家訪教師會把柔軟的教育情懷和人文關懷流露給學生,融入教師真切的情感。入戶家訪會讓學生在不由自主中得到一些觸動、感動,進而轉化為積極向上的行動。
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著巨大、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道理,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也起著積極的、無法替代的作用,這是一組一榮俱榮的合力,也是必不可分的兩股教育力量。
入戶家訪讓教師深入學生家庭,更近距離地了解學生的衣、食、住、行,更真實地了解學生受教育的家庭背景,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長,更準確地看見了學生的需求、個性和潛能,收獲更全面詳實的教育資源,為教師選取更直接、有效的教育手段提供參考,對學生的教育會更有針對性。特別是對于“問題學生”,教師入戶家訪有利于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收獲認同感,這有利于找到施教的切入點,進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教師入戶家訪不僅能讓學生不斷進步,還能使家訪教師贏得家長的尊重、理解和配合,在教育學生方面形成合力,形成教育的最大公約數(shù),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同時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促進家校和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家訪教師收獲了認可感,產生了積極上進的內驅力,進而促使教師自身不斷鉆研業(yè)務、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獲得職業(yè)認同感和幸福感。
入戶家訪,讓教育變得更有“人情味”,也讓教育更加接地氣。入戶家訪作為家校溝通的重要渠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給教師提供了最直觀、最迅捷的教育訊息,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更重要的是在入戶家訪的過程中,教師傳遞了更多的真情,為實現(xiàn)教育高效與和諧提供了重要保證,也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動力支持。所以即使通訊方式再發(fā)達,入戶家訪也不能太“匆忙”,教師不妨慢下來,把家訪功課做到“家”,相信在很長時間里必然會存在,必將得到進一步的鼓勵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