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幸福感是一件相對而言的事情。我們曾經盼望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時代到來,可是這個時代真的到來卻覺得不過如此。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福格爾說,美國公民獲得的生活舒適程度甚至是100年前皇室貴族所無緣享受的(比如能乘坐噴氣式飛機、磁懸浮列車)。問題是人類是一群靠比較存在的家伙,當鄰居新買了路虎,你開著寶來的愉悅感就會陡然下降。20世紀美國自由思想家H·L·門肯說,富人是一個比他的親戚每年多賺100美元的人。門肯還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一個人對工資是否滿意,取決于他是否比他的連襟賺得多。
20世紀90年代,美國聯(lián)邦證券委員會強制上市公司披露高管的薪酬。當時高管們的薪酬已經是工人的131倍。委員會的意思就是:讓大伙看看,你們好意思拿這么多錢嗎?
薪酬公開后不久,媒體就按高管們的收入高低開始排名,可是大眾低估了高管們的臉皮,這樣做不但沒有壓制薪酬,反而使得各路高管互相攀比。結果,他們的薪酬像火箭一樣往上躥,和普通工人的收入比達到了369倍。
高管們的比較對象是別家公司的高管,工人,又關他們什么事呢?
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作過一個調查,他讓人們做一個選擇: 你一年賺11萬美元別人一年賺20萬美元,或者你賺10萬美元別人賺8.5萬美元。大多數(shù)美國人都選擇了后者。換句話說,相對收入確實起作用。只要我過得比你好,錢少點也無所謂。 (摘自《好奇心經濟學》 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