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才
“教育無論處于哪個階段,無論以哪種形式開展,都有著共同的目標,也接受著相同標準的檢驗。這個標準就是,是否給予了孩子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獲得生命豐滿的機會。就像種子有了陽光、土壤,有了合適的水分和空氣,在適當?shù)臅r節(jié),無論大小、顏色、姿態(tài)如何,它們都會自信滿滿地盛開,結出果實。萬物生長,各自高貴?!?/p>
北京大學傅綏燕教授在第二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開幕式上的這段話真是振聾發(fā)聵。好的教育就應該以學生的成長為本,啟迪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了解自己、認識社會、尋找生命的意義。但在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這樣的教育是缺失的。
最近,《脫口秀大會》第三季落幕,奪冠熱門選手李雪琴最終只獲得第五名,盡管名次不算太好,但在很多人心中,她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李雪琴為什么會獲得如此殊榮?這得從她的成長經歷說起。李雪琴的童年殘缺,用她的話說,“我的青春期在小學就結束了”。因為父母的婚姻問題,她從小就非常敏感。而這種敏感的外在表現(xiàn)是她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學習上,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名。她覺得只要自己考好了,所有人都會滿意。她上初三時,因為債務問題,父親跑了,只留下她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的情緒隨時都會崩潰,14歲的李雪琴成了母親唯一可以發(fā)泄的對象。母親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而痛罵李雪琴,正處于青春期的李雪琴,因此變得更加敏感。李雪琴心里難受,但她只能忍著,每天先在學校哭,哭完再回家哄母親開心。學習上,她比以前更加拼命,她怕一旦落后,考了第二名,所有人都會說“這孩子完了”。
這種壓抑的生活,一直持續(xù)到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北京大學新聞學院,這時她才敢喘口氣。她說:“身邊都是特別優(yōu)秀的人,我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考倒數(shù)的名次?!笨伤龥]想到,多年來養(yǎng)成的“想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性格,最終會導致她崩潰。有朋友約她去看電影,即使不想去,她也會強迫自己去。如果她因故沒能去,朋友在獨自去的路上丟了錢包,她就會萬分自責。哪怕朋友不怪她,甚至很快忘了這件事,她還是會耿耿于懷:“如果我跟他去了,他就不會丟錢包了?!?/p>
到了大四,李雪琴開始出現(xiàn)“異樣”。比如她正在和人說話,桌上的筆掉地上了,她的情緒就會毫無來由地跌到谷底。朋友說這是教科書級別的抑郁癥表現(xiàn),讓她趕緊去看醫(yī)生。一看,果然確診了。醫(yī)生給她開了藥,她覺得自己有救了。但只要一進入那種“想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命題,她的抑郁癥就會復發(fā)。后來,盡管她考上了紐約大學的研究生,但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她的抑郁癥變得更加嚴重,無奈之下,她只好休學回國。在北京待了一段時間后,她回到家鄉(xiāng)鐵嶺,成了一名短視頻拍攝者。
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李雪琴并沒有過上“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生活,但通過拍攝短視頻,她開啟了新生活,給很多人帶來了歡樂。不快樂的李雪琴,很擅長讓別人快樂,因為“知道了人為什么痛苦,才會知道痛苦的人怎么會開心”。
《我的抗抑郁史》的作者游安,和李雪琴不僅是校友,而且也患有抑郁癥。在文中,游安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究其患抑郁癥的原因,也與家長有關。從北大畢業(yè)后,游安和李雪琴一樣,“最后還是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但她明白,前方的路還很長,要“慢慢去奮斗,一步一步往前走”。
說過“萬物生長,各自高貴”的傅綏燕教授還說過一句話:“內心的動力才是真正的動力,要成長必須是學生自己想,而不僅僅是校長想或者是教師想?!?/p>
我還想再加上一句:更不僅僅是家長想。
摘自《讀者》校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