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城:社會學家的街頭發(fā)現(xiàn)》是一本名氣不小的社會學專著,附在書中的簡介說它不僅被扎克伯格這樣的名人推薦,而且已被列入一些中外大學的指定參考書單。近年與之相似的“非虛構”及“田野調查”類寫作越來越多,閱讀和創(chuàng)作兩頭都熱。由于每個人都在持續(xù)地親歷各種生活場景,也因為“時尚化學術”的“田野調查”不像傳統(tǒng)的“記者調查”,非得有個可靠的證件才能采訪式交談和深度調研,所以“非虛構”或“田野調查”仿佛名聲更好,且創(chuàng)作門檻低,閱讀樂趣高,畢竟寫家和讀者都可以借此名義,毫無懼色地“嵌入”甚至“深入”黑暗空間和陰暗心理,然后說自己不是在偷窺、不是在嗜黑,而是在進行社會問題“科研”。
比如這本《城中城》的作者素德·文卡特斯就被譽為“流氓社會學家”,因為他“親自”打入黑幫內部,冒生命危險周旋在黑幫老大、打手、毒販、軍火販子、牧師、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群之中。他所取得的第一手資料,能讓讀者“真正了解并體驗”芝加哥貧民區(qū)的日常生活。他也因此不僅完成了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而且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知名教授。但是我在閱讀這本當代明星學者的“名著”,尤其是這樣的中文簡介之后,感覺作品的質量和在中國的傳播方式很有問題。
作者素德·文卡特斯是出生于印度的美國社會學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犯罪組織、毒品交易等地下經濟現(xiàn)象。二十四五歲讀博時,他追隨一個全美巡演的流行樂隊the Grateful Dead,借此研究“青年自我認同”問題。后因無意中發(fā)現(xiàn)芝加哥大學附近著名黑人區(qū)“羅伯特·泰勒計劃區(qū)”,他嘗試“田野調查”,由于年輕、不怕羞和累,后來就寫出了博士論文“副產品”《城中城:社會學家的街頭發(fā)現(xiàn)》。可能也出乎他自己的意料,此書讓他一舉成名,成了美國部分媒體所說的“城市地下經濟研究專家”。
看了這本《城中城》,會知道他的學術經歷本身就是當代美國的問題之一,因為這部作品寫得真的很一般。作者說自己深入“城中城”十年,其實仔細看,他也就是在十年中,陸續(xù)去了芝加哥大學附近他一人建立的調查“據(jù)點”。其實真正認識和被那個特殊圈子認可和特別“接納”,大約僅僅花了他二十多天。在那二十天里,他多少是與自己的調查對象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原因就是他不是一個傳統(tǒng)的調查記者,也不是一個臥底警察,而是被貧民區(qū)的人看出他就是一個想投機和找門路的菜鳥式、書呆子式的年輕學生。由于他的博士導師是社會學專業(yè)和研究城市地下經濟的,所以,他撞上的“大運”就是,在一個正確的時間去了一個正確的地方。
神奇的是,他遇到了一個權力十分有限的年輕黑幫老大JT,這個老大竟然也上過大學、還曾聽過社會學課、明白他要做的事情,愿意成全他的社會調查。這個JT的私人目的,據(jù)作者說是他想有一個人寫自己的傳記。但讀完作品的讀者會知道這個老大是個聰明人,他雖然是想成為“名人”,但更準確地說,他確實有嚴重的矛盾心理和道德糾結。所以,他們倆在精神、道德、情感、背景和閱歷上相互借力、彼此成全。由此而言,這本書的真正貢獻和社會價值十分有限。
強調一下這位教授作者的印度文化背景和寫作宗旨,對我而言,很重要。因為跨文化語境去評價一個“他者文化”的作品,要冒“偏見”和“誤解”及“政治不正確”的風險。但是素德·文卡特斯是皮膚黝黑的印度人,他進入黑人集聚區(qū)沒有外觀上的太大障礙,這對其他膚色的學者或讀者來說,是運用天然優(yōu)勢來討巧,只能說是無法復制的幸運;同時,印度式大大咧咧、馬馬虎虎、嘮嘮叨叨的風格,也確實體現(xiàn)在這個作品中。這既讓他本人顯得不太危險、更易融入調查對象群體,也讓他的作品在內容上淺嘗即止,危險不介入、視野不開放、思考不深入,沒有可信的結論和解決方案建議;在語言上也多少有些油滑和浮泛之氣。
雖然豆瓣上不少書友喜歡他的文筆生動、人物鮮活和坦率的自嘲與幽默,但他挪用的是小說式敘述的親和力和情節(jié)性,放低的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標準。作為博士論文和當上名教授的資本之一,此書記錄的是一些并不新鮮的事實,加上的是一些親歷時的現(xiàn)場感和畫面感,放入的是一些諸如“我當了一天黑老大”的猛料,讓讀者覺得兩三個小時讀起來還覺得蠻有趣、開眼界,但這都不說明它是好作品,只說明它是這個“輕文明”時代的一個典型代表,而且還是這個“失智時代”西方文科知識分子缺乏擔當、又自以為是的一個衰敗表征。
在這類“偽學術”暢銷書讓大眾放輕松、感覺親近和被理解的時候,它們也在不知不覺中用其學術名聲和知識背景規(guī)訓著我們的認知。如果說,中國目前正需要好好破除一下西方社會更“先進”、代表人類理想未來的迷信和迷思,那么我們也不要被“芝大”和“哥大”熱門專業(yè)、名教授、名著所忽悠,以為他們的寫作和成名總有什么客觀評判背景和什么高大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