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名字幾乎不為公眾所知,即便他們的孩子,也是要到多年以后才逐漸了解父輩的工作,了解到自己從小生活的塔院,是一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而其中的塔院5號樓,更是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勛。
“搞原子彈,就是反復試驗。試驗回來了分析,分析了再試驗。你只要不怕困難,一次比一次成功,完全成功了,原子彈就出來了?!痹斯I(yè)部副部長刁筠壽反復強調(diào)著這一點。這位老人今年105歲,坐在輪椅上,眼睛已看不見,聽力也有困難。他作為九院黨委第二書記,參加了青海221基地和四川902基地的創(chuàng)業(yè)建設,可謂碩果僅存的核工業(yè)元老級人物之一,但或許由于工作性質(zhì),名字卻幾乎不為公眾所知。即便他們的孩子,也是要到多年以后才逐漸了解父輩的工作,了解到自己從小生活的塔院,是一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而其中的塔院5號樓,更是出了王淦昌、程開甲、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于敏6位“兩彈一星”元勛。
住5號樓是某種身份的象征
塔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花園路北端。當年這里因人煙稀少、又離蘇聯(lián)答應提供的原子彈樣品(后來并未提供)預定卸貨的西直門火車站不遠而被選中。作為辦公區(qū)的花園路3號院和作為生活區(qū)的塔院1號院,于1958年下半年同時開工建設。
塔院1號院是一座布局規(guī)整的長方形院落,因其南邊有一座建于明朝的七層八角磚塔而得名。塔院里建起了8棟單元住宅樓,兩棟樓一排,共4排,從北至南為1至8號樓。
先蓋起來的1至4號樓的外墻都是黃色的,周圍老百姓不知道這里是什么單位的宿舍,習慣稱這里為“黃樓”。
1962年左右,又建起了5號樓。5號樓是塔院中裝修檔次最高的,地面鋪實木地板,衛(wèi)生間里有抽水馬桶。這棟樓本來是要給蘇聯(lián)專家住的,因蘇聯(lián)撕毀協(xié)議、撤走專家,這棟樓就主要分配給院領(lǐng)導和專家居住。
刁筠壽家住5號樓1單元301室,對面的302是副院長馬祥家。樓下的201住著第一副院長吳際霖,202是副院長郭英會家。101住的是副院長兼理論部黨委書記彭非,對面是理論部第一副主任周光召。理論部副主任何桂蓮住401,對面是兩航起義骨干、從香港回來的李啟廉。程開甲、朱光亞、俞大光等住在二單元,鄧稼先、秦元勛、龍文光等住三單元。
吳際霖的女婿唐信青說,塔院建成后,甚至一直到80年代,住5號樓都是某種身份的象征。其中,最東邊的一單元位置最好,總共四層的樓房中,二樓又被認為是最佳樓層。
住在二樓的吳際霖和郭英會都是九院元老。1957年,中央決定在二機部成立專門研制核武器的機構(gòu),即核武器局,對外稱“九局”,不久后又在九局下面成立了一個核武器研究所,對外稱“九所”。1964年3月,實為三位一體的九局、九所和青海221更名為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李覺任院長兼黨委第一書記,刁筠壽任第二書記。后來機構(gòu)和名稱雖屢經(jīng)變化,“九院”卻成為一直沿用下來的習稱。
塔院很奇特
塔院就像一個小社會,有自己子弟小學和幼兒園。塔院子弟學校就叫九一小學和九一幼兒園。九一小學是一座T形的紅色磚混三層樓。那時的中小學都是木頭黑板、電燈泡,這里卻是當時少見的玻璃黑板,日光燈明如白晝。1960年蘇聯(lián)專家撤走后,很多大學畢業(yè)的俄文翻譯工作量驟減,有幾位就調(diào)來子弟校當老師。
塔院很奇特。家家戶戶幾乎都是母親帶著幾個孩子生活,父親多半都在青海。外邊人對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院子充滿好奇,有人戲稱為“寡婦院”。副院長彭非的女兒彭康康記得,院子里的每個孩子脖子上都掛著鑰匙,這個鑰匙能打開數(shù)家的門。忘了帶鑰匙就找別家孩子幫忙,只要試幾把,就一定能打開。
九院的工作人員都是從各地來的頂尖人員,九院人拿著鄧小平簽發(fā)的命令去全國各地,需要什么人,就調(diào)什么人。食堂的師傅于阿根曾是錦江飯店的大廚、一級勞動模范。除了科研人員,還有很多高級技工。
足球是塔院的傳統(tǒng)運動。5號樓的孩子們足球踢得最好,各樓聯(lián)隊不是他們的對手,在外面約球也無敗績。戰(zhàn)績?nèi)绱孙@赫,主要是因為球隊主力——李啟廉的雙胞胎兒子李惟淼、李惟霄,兄弟倆后來踢進了北京隊。
塔院里的孩子還喜歡下圍棋,而且和大人下。刁筠壽的兒子刁銳聽說樓上的何桂蓮叔叔圍棋下得好,就上門去請教,每次都是大敗而歸。小伙伴谷曉云常找鄧稼先下棋,推薦他也去。一天,他敲門去挑戰(zhàn),鄧稼先為人寬厚,來者不拒。下過幾盤,互有勝負。他記得,鄧稼先不管輸贏,都是笑呵呵的。
塔院很多孩子都有和鄧稼先下圍棋的記憶。有人回憶,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大家都到院里的九一幼兒園去躲地震,鄧稼先在過道上就擺下“戰(zhàn)場”,一手拿煙一手拿著一杯茶,笑迎所有對手。贏了棋之后他會開心地笑著看對手,透著一種舍我其誰的神態(tài)。
最后的老住戶
九院理論部是真正的藏龍臥虎之地。時任二機部部長劉杰曾說,核武器的龍頭在二機部,二機部的龍頭在九院,九院的龍頭在理論部。
1965年初,為突破氫彈理論,黃祖洽任組長、于敏任副組長的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31人調(diào)入九院。由此,赫赫有名的“八大主任”(主任鄧稼先,副主任周光召、黃祖洽、秦元勛、周毓麟、江澤培、何桂蓮、于敏)齊聚理論部。不過,那時5號樓已住滿了,黃祖洽和于敏都沒能住進去。80年代初,于敏才搬到了5號樓3單元201。
塔院里人越來越多,住宅越來越緊張。小賣部、副食店所在的平房都拆了,蓋起了樓??傊懿鸬亩疾鹆?,能蓋上樓的地方都蓋上。大概從90年代中期開始,塔院從人員比較單一的單位職工宿舍,慢慢變成大雜院。
后來,老住戶逐漸搬離塔院,搬到了萬柳地區(qū)。2000年以后,于敏家也搬了過去,算是走得很晚的住戶了。
如今,塔院房子的外墻都新刷上了黃色涂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樓”,只有5號樓依然保持著原來的磚紅色外觀。
(《中國新聞周刊》 鮑安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