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愛兵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核物理學家于敏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在研制氫彈的過程中,他和“兩彈元勛”鄧稼先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從青年一直持續(xù)到暮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于敏和鄧稼先相識于未名湖畔。在北大讀書期間,物理系學生于敏與大他2歲的助教、畢業(yè)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的鄧稼先意氣相投,惺惺相惜。鄧稼先發(fā)現(xiàn)于敏學習最刻苦,夏天的傍晚,同學們在外乘涼,于敏則在樹蔭下讀書不輟;冬天,同學們在宿舍里打牌、聊天,于敏就披件舊大衣依然在旁邊安靜地看書。于是,鄧稼先打趣地稱于敏為“老夫子”。
于敏本科畢業(yè)那年,得了一場大病,險些喪命。這時鄧稼先在美國留學,得知這一消息后,他焦急萬分,趕緊托北大物理系代主任鄭華熾將于敏送到醫(yī)院搶救。從此他們成了“生死之交”。
從北大研究生畢業(yè)后,于敏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35歲那年,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即將取得重大成果時,慧眼識才的錢三強找他談話:“所里決定讓你轉(zhuǎn)行,參加氫彈理論的預研工作,咱們一定要把氫彈研制出來。”這意味著他將放棄持續(xù)10年的原子核研究,換一個領域重新開始。于敏的第一反應是不解,因為他感到自己沒留過學,并不像鄧稼先接觸過國外一流科研成果。但是于敏想到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獨立。這種民族情感成了他的精神動力。片刻思考之后,于敏緊緊握著錢三強的手,說:“我堅決服從分配!”于敏接受氫彈研制任務后,帶領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4年中,于敏等人提出了研究成果報告69篇,形成了從原理到結構基本完整的中國氫彈理論設計方案。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隨后氫彈的試驗被放在首位,于敏也被調(diào)入核武器研究所理論部任副主任,理論部主任為鄧稼先,兩人從此成了“黃金搭檔”,開始分工合作研發(fā)氫彈。
在研制過程中,遇到問題大家爭論時,鄧稼先總是說:“我相信老于,他堅持真理,從不說假話?!庇幸欢翁厥鈺r期,于敏的家人都被遷到山區(qū),妻子來北京探親時找不到住處,鄧稼先就把家里的兩間屋騰出來一間給他們做臨時居所。鄧稼先的一對兒女參加高考時,遇到弄不懂的問題,姐弟倆更喜歡去請教于敏。因為他們覺得于敏叔叔講得更加深入淺出,“比爸爸講得好多了”。
由于連年操勞過度,于敏曾三次在試驗現(xiàn)場昏迷過去,經(jīng)醫(yī)生搶救方轉(zhuǎn)危為安。而鄧稼先,則因試驗中受到核輻射而身患癌癥。1985年,鄧稼先住院動了3次手術。于敏經(jīng)常去醫(yī)院探望鄧稼先,除了探病,他同鄧稼先談論更多的還是中國的核試驗發(fā)展。他問鄧稼先:“我們是不是到頭了?”鄧稼先也很憂慮,但兩個人都意識到中國的核試驗絕對不能“為山九仞,功虧一簣”。1986年,鄧稼先進入生命倒計時,全身出血不止的他堅定地對于敏說:“我們現(xiàn)在就上書中央!”他和于敏一起字斟句酌地寫下了《關于中國核武器發(fā)展的建議書》,建議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試驗前加快中國的核試驗步伐。臨終前,鄧稼先對于敏說:“不要讓人家把我們拉得太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逝世,享年62歲。之后,于敏十年如一日,將兩人合作的最后一份規(guī)劃一步步變成現(xiàn)實。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勛章。他也替老友鄧稼先見證了中央領導為“兩彈一星”元勛頒獎的全過程。2015年,89歲的于敏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1月16日,于敏逝世,享年93歲。同年9月,于敏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歲月流逝,于敏和鄧稼先志同道合的友誼卻歷久彌新。這友誼,闡釋了什么叫一見如故,什么叫志趣相投,什么叫精誠協(xié)作,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生死之交。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