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COVID-19肆虐的當下,大規(guī)模在線教育為維持全球教育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提供了解決方案。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呼喚在線教育理論指導的聲音愈加強烈,對以往在線教育理論觀點的審視亦愈加深刻。在此次大規(guī)模在線教育實踐中,涌現(xiàn)出了許多新的實踐方案急待通過構建在線教育理論體系進行系統(tǒng)梳理。該文結合當下在線教育應用實際,提出建構在線教育學(教學論)的時代價值,厘清構建在線教育學的基礎和具體路徑,并闡明了構建在線教育學與教育技術學科發(fā)展的關系定位,力求使在線教育學能夠真正關聯(lián)在線教育實踐,實現(xiàn)為全人類、全知識領域和全生命歷程提供有效支撐,彰顯存在價值和社會責任。
關鍵詞:在線教育學;在線教學論;在線教育學基本問題;在線教育理論與實踐;在線教育社會擔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860(2020)08-0022-05
一、在線教育實踐倒逼在線教育理論的系統(tǒng)建構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自2019年12月末出現(xiàn)后,目前在全球呈爆發(fā)趨勢,成為需要全人類共同抗擊的一場災難。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監(jiān)測,截止到2020年7月2日,有超過111個國家實施了全面停課,超過10億的學生受到影響,導致全球70%學生無法繼續(xù)學業(yè)。還有數(shù)國實施了局部停課,亦有數(shù)百萬學生受到影響"。在應對這場公共危機的過程中,各個國家從各個領域實施了不同程度的應對策略。面對2月末各級各類學校開學返校的需求,我國教育部率先在2020年2月4日頒布了《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2月6日又頒布了《疫情防控期間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學工作的通知》,2月12日首次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應急策略2,以期滿足按照各級各類學校實施已有教學計劃,完成規(guī)定教學任務的需求。截止到5月8日,我國1454所高校共計103萬教師在線開設了107萬門課程,累計1226萬門次課程,參與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累計23億人次,同時推出了高校在線教學英語版國際平臺,首批上線302門英語版課程。在中小學層面,截止到5月11日,國家中小學網(wǎng)絡云平臺瀏覽次數(shù)達20.73億,訪問人次達17.11億,27個省份開通了省級網(wǎng)絡學習平臺,為學生居家學習提供托底服務*。在此情況下,多家教育企業(yè)奉獻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產品,以力求滿足多種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2020年4月20日,我國教育部發(fā)布在線教育國際化推進公告,標志著由疫情爆發(fā)引起的在線教育范式已經(jīng)走向世界。
當前,教育技術由有選擇地應用到全面應用,其直接原因是COVID-19疫情的爆發(fā),是為了滿足疫情狀態(tài)下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需要,也是滿足人們在疫情突發(fā)狀態(tài)下整體學習、反思的需要。筆者堅定地認為這是一場可以載入人類教育史,乃至人類文明史的一場意義非常的教育實踐。在這場實踐過程中,教育技術工作者、開發(fā)者們在有效決策的保證下面臨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檢視,同樣是一場逆向而行。
盡管在線教育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形成了相對系統(tǒng)的組織運行形式,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然而學習者學習體驗不佳問題始終是制約其公眾接受度的重要因素以。因此,在“停課不停學”實踐的初始階段,各種懷疑、抵制、諷刺不絕于耳,各種技術問題和其他教學場景中的問題不斷涌現(xiàn),其中,技術承載、學校準備、教師主動性、學生主動性,資源內容呈現(xiàn)方式、資源可用、會用、用好的問題不斷出現(xiàn)。例如,直播/點播過程中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yǎng)問題、學習形態(tài)受控并且較單一問題、學生自主、自強能力培養(yǎng)問題、學習的組織性重建問題、視覺疲勞及其他生理不良反應問題問。近三個月的時間里,這種不算嶄新,但在全球范圍采用的教學模式全面展開,勾畫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在線教育圖景。這個必將載人人類教育史冊的全球化教育實踐是一種倒逼,使教育技術真正走向前臺,以一種真實的、全面的、主流的教學形態(tài)存在。那么,在COVID-19災難出現(xiàn)、全球全面應對的大環(huán)境下,在線教育呼應當今人類生存及發(fā)展的需要,從實踐中直接切入教育活動,尤其需要建構從實踐出發(fā)、又服務于實踐呼喚的在線教育的完整、系統(tǒng)、結構化和有清晰邏輯脈絡的理論體系。
教育技術應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走向全球教育舞臺,在線教學成為所有學生學習、各類學校教學的主要形態(tài)。在這場獨特的教育實踐中,人們首次對教與學形式進行了從上到下,從個體到整體、從小到老的貫通實踐,教師真正地以設計者、傳播者、演說家、技術能手、咨詢者等多種角色出現(xiàn),管理者們以線上組織、監(jiān)管、協(xié)商的方式存在著,企業(yè)開發(fā)者們則傾盡全力地呈現(xiàn)出他們的產品,不斷地宣傳、拓展、改進服務,學生們則從不得不到相對自覺、適應不斷變化,教和學第一次以一種發(fā)生在能進行基本技術支撐的任何環(huán)境里發(fā)生了!彰顯了信息時代教育的獨特生命活力。
近期,我國教育部相關部門發(fā)文指出,在線教育將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新常態(tài)意味著在線教育將成為未來教育實踐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這一現(xiàn)實需求倒逼在線教育理論體系的邏輯建構,并以此引領教育技術學科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教育新形態(tài)給予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生命意義的支撐。
二、構建在線教育學(教學論)的基礎
鑒于目前在線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尚不完整,在線教育學亦或是在線教學論的建構正在進行中,故本文在此未做明確界定,以期在在線教育理論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加以明晰。由前文所述,建構在線教育邏輯體系已成為當下的緊迫任務,而且將日益凸顯其作用。首先,在線教育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成為以技術為媒介、學教分離、師生分離獨特的教育現(xiàn)象,無法用一般教育學或傳統(tǒng)遠程教育學進行解釋,迫切需要建立以在線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的理論體系。第二,在線教育獨特的教學組織形式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教育學中關于參與主體的理論無法指導在線教與學的實踐,需要建立相應理論剖析在線教育參與主體的相關特征。最后,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實踐得到了快速發(fā)展,產生了許多典型的應用案例與模式,急待總結與歸納以為未來在線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借鑒。任何以這是一個實踐場不需要理論或者完全可以借鑒和照搬其它領域理論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任何教育技術本身無理論的判斷也缺乏依據(jù),理論建構是人類共同關注的視域,也是教育技術學、教育信息化及當下蓬勃開展的在線教育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專門領域的根基。
事實上,在這個行業(yè)里的眾多分支機構和實踐場內,人們通過大學及研究機構、教育管理部門、專業(yè)組織、各種學術會議主題、研究項目等,無一不關注在線教育、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基本問題,有時候表述是實踐層面,但其背后的問題規(guī)約應為在線教育理論、領域的基本問題。這說明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和開發(fā)者始終在努力建構自己獨特的學科或專業(yè)體系。
從發(fā)表和出版的學術成果來看,進入20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以在線教育為主要內容出版的著作和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卷帙浩繁,形成了堅實的研究基礎,為該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土壤。在思想爭鳴方面,以“教育技術國際論壇”“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教育媒體國際會議(ICOME)”等為代表的國際重要學術會議都已經(jīng)將建構在線教育理論作為歷年的重要議題,為該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在科研基金方面,在線教育理論與實踐相關研究已經(jīng)成為國家社科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F0701等項目的重要資助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構在線教育理論的時代需求和社會需求。
綜上所述,在線教育已經(jīng)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一種全新教育形態(tài)。建構在線教育理論體系,探索在線教育基本規(guī)律與方法,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淵源、思想基礎,而且是對時代需求和社會需求的有效回應。
三、構建在線教育學(教學論)的具體路徑
在線教育理論應為指導在線教育實踐的重要依據(jù),是闡述這一領域關注問題及其關系的相對完整話語體系,應該是在線教學領域(學科)得以特色存在,持久發(fā)揮作用的基石,是該領域所有從業(yè)人員自由探索的家園,也是豐富一般教育學研究框架、范疇的當下呼應,更是信息化時代教育反思下的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教育成果。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在線教學作為能夠滿足更多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去中心化教育組織形式,其所擔當?shù)呢熑巍嶋H扮演的角色,未來所將發(fā)揮的作用將會越來越清晰、明朗,其作用與地位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容忽視、不容逃避的真實狀態(tài)刀。在如今COVID-19肆虐全球的情況下,在線教育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擔當,許多國家開放了大量線上教育資源,開展新冠肺炎情況下全球各級各類教育活動,真正進行了一場全人類、全領域的在線教育實踐,這種倒逼的教育實踐更是迫切呼喚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在線教育理論的指導,也對在線教育理論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問題視野。在線教育理論關涉哪些基本問題是需要眾多該領域的工作者認真思考、梳理。
(一)厘清在線教育學的邏輯體系
所謂一個領域的邏輯體系,作者認為是依據(jù)所涵蓋內容的性質而劃分的一種特有的門類(領域),這個性質應該使這個學科(領域)有別于其他學科(領域),其中包括這一學科(領域)中自有的主觀的規(guī)律(認識論層面),和客觀的規(guī)律(實踐層面),這兩者之間的各種關聯(lián)構成這個學科(領域)的內在邏輯。只有厘清在線教育學的邏輯體系,才能確認其自身獨特的教育學地位。這一工作將會涉及哲學、認識論方面,這其中的思考、比較、選擇和取舍應該是一個十分艱苦的過程,特別是顯著具有后現(xiàn)代特征的在線教育,其內在邏輯的確定需要太多的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們的艱辛努力。
(二)明確在線教育學的功能定位
在線教育學的功能定位是確立在線教育學基本問題、建立在線教育觀的重要依據(jù)。在線教育的自在功能表現(xiàn)為作為一個特殊領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出在線教育實踐特征,即服務于在線教育實踐,為在線教育實踐提供導航,而使在線教育有章可循,使在線教育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能真正、全面、有效地服從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學習者個人終身學習的需求,并以常態(tài)化方式存在。在線教育學的功能與一般教育學、學科教育學的表現(xiàn)具有一定差異,約束條件也不同,除了內含有豐富的相關聯(lián)的技術元素,特別是智能技術日益趨向人機結合、人腦結合的今天,智能技術產品的多功能與教育過程的復雜性日趨融合,智能技術產品的應用日?;⒈憬菪?、大眾化,使得在線教育的功能日趨智能化、人性化,這些元素需要在線教育功能的精準化描述,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當今在線教育的智能化特征,使得在線教育的發(fā)揮和精準性需要教育認知科學、智能技術、教育管理者等共同努力發(fā)揮作用,這同時也說明在線教育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自適應性程度,其中也昭示著蘊涵的巨大教育潛能。
(三)組織在線教育學的內容架構
任何學科都有其獨特的基本問題,哲學如此,教育學亦然。在線教育學作為區(qū)別于教育學的一個獨特的領域,必然有領域獨特的基本研究問題。圍繞諸如在線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yǎng)人等基本問題,確立在線教育觀,進而組織在線教育學的內容架構,是建立在線教育學的重要工作。
(四)明確在線教育學的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體現(xiàn)了一個學科特有的研究路徑與方法。與傳統(tǒng)教育學相比,在線教育學涉及到的研究對象與研究范疇都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教育學側重于探究學校教育中的課程、教學、德育、管理、教師以及學生等問題。在在線教育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教育新常態(tài)的今天,一切發(fā)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教學與學習活動,都成為在線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被納入其研究范疇。與此同時,受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影響,在線教育出現(xiàn)了眾多區(qū)別于前幾代遠程教育的現(xiàn)象。無論是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還是早期網(wǎng)絡教育均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分離為特征,似乎都在利用技術,達到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效果?!盎ヂ?lián)網(wǎng)+”時代的在線教育遵循知識共建共享規(guī)律,模糊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界限,形成了有別于學校教育的知識傳播體系。因此,明確基本研究范式是建構在線教育學的必由之路。
此外,構建在線教育學對教師、學生以及研究者的權利、義務、文化等提出了新要求。培養(yǎng)數(shù)字公民既是在線教育實施的基礎,也是在線教育過程中的內容。
四、教育技術學科發(fā)展規(guī)范的標志性需要
人們習慣將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稱為學科。在教育技術學發(fā)展的40多年時間里,各種定義諸多。至于現(xiàn)在比較普遍的定義是哪一個,作者本人難以判斷,這本身也說明這仍是一個正在發(fā)展中的學科,多個表述自有其合理性,但每一種表述后,是不是自成邏輯仍需審視。作為一個學科(領域),能發(fā)揮普遍影響的標志是自身基本問題、理論明了,體系邏輯清晰,功能發(fā)揮影響廣泛。僅有此,才可能使在其中或與之有關聯(lián)的其他領域有章可循,其服務于具體教育實踐,才有可能生根開花,可能在應用過程中體現(xiàn)教育價值。
教育技術學本身的著眼點是實踐領域,是人類各種學習活動支持,既然是一個特定領域,理應定義清晰,基本問題和邏輯體系完整,對本領域的存在基礎、關注問題、基本要素、功能、相關主要關系所在等有明了表述,進而形成獨特理論體系或成為學科,從而更全面、有效地發(fā)揮本學科的作用,增強存在感與認同感,這需要所有該領域、相關領域人員的共同的、艱苦的、形成合力的作為。
那么,什么是建構一個理論體系應考慮的元素(對一個實踐視域是否有必要考量這一問題)?這里要闡明一些基本的關系,即最能凸顯一個領域基本問題及其聯(lián)系,如在線教育中技術與教育的關系,中心與個體的關系,教師、學生與技術的關系等。所有的學科都是在建構若干基本關系,并形成系統(tǒng)。在線教育是信息時代教育技術應用的現(xiàn)有主要狀態(tài),也是未來教育技術研究與應用的主要途徑。教育技術以在線應用的形態(tài)所在,也是未來教育的重要部分,在當前疫情全球爆發(fā)的過程中,是目前全球采取的主要教育形態(tài),也必將在今后服務于全人類,并在全領域、全生命過程中發(fā)揮重大作用。
但是,一個理論領域架構,如果能上升到“學”的層次,應該有哪些基本約定呢?喬納森(Deborah.G.Johnson)在ComputerEthics一書中曾探討一個問題,一個專業(yè)領域的專業(yè)特征包含?。海?)本行業(yè)內或專業(yè)內人特有的主干知識(MasteryofanEsotericBodyofKnowledge);(2)有非常正規(guī)有效的專業(yè)組織(FormalOrganization);(3)具有專業(yè)內部和外部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的自治體系(Autonomy);(4)有自己專業(yè)或行業(yè)內的倫理話語體系(CodeEthic);(5)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慣例(CultureofPractice)。這種表述并不一定權威,但給我們的提示很明顯,就是要有一個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主干、話語體系和倫理規(guī)范。而這些實際上是要經(jīng)過太多人艱苦的努力,以至于今天,作為最具有普遍意義的教育學也是處于不斷地爭議和演繹之中。華東師大陳桂生先生的多篇論述可以顯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但這種艱辛和復雜也說明建構一個學科(領域)基本知識脈絡的意義所在。
那么,在線教育學(理論)是一種基于什么基礎建立的體系呢?筆者認為,首先應定義為教育實踐理論,指向在線教育實踐的基本問題,從教育實踐出發(fā),總結出問題的內在定義,梳理基本問題的關系,行成問題邏輯序列,進而回歸教育本質,但絕不等同于一般教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表述,要有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從而為解決真實教育實踐問題提出規(guī)范性建議。
至此,在線教育作為信息技術應用于當前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其所生成的基本問題應該作為這一獨特領域知識建構及指導實踐的基礎。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全球爆發(fā)的當下,幾乎全部教學活動都在線上進行,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師面臨著專業(yè)發(fā)展的新問題、新挑戰(zhàn),未來需要更多教師進行在線教學,建構在線教學的信念和認同感,適應自身作為在線教學的新角色"。
而目前這場獨特的在線教育全球化實踐,為建構在線教育理論體系提供了真實問題視閾、思考方式和探索境脈,是對構建系統(tǒng)在線教育理論的倒逼和呼喚。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理應抓住這一機遇,迎接這種挑戰(zhàn),為進一步發(fā)展和繁榮這一領域(學科)齊心協(xié)力,為在線教育實踐充分滿足人類學習愿望、支持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實現(xiàn)技術應用的教育價值奮力耕耘。
五、在線教育學的社會擔當
建構在線教育理論是艱巨而復雜的征程,需要認真審視在線教育領域的基本問題,需要有大批教育理論學者、認知與腦科學專家、信息科學與技術專家、教學實踐工作者、管理者等多領域的通力協(xié)作,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體會,也需要強烈的教育意識、責任與擔當。
在線教育已經(jīng)走過了近40年的歷程,從最初的遠程教育,走向開放教育;從學歷教育至證書教育,走向學位教育、終身教育;從面向成人教育,走向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從有限的學科教育到覆蓋全人類知識領域的各種在線教育內容;從教育的輔助到今天新冠病毒全球肆虐下的主要教育形式。從對象上看,由服務于個別對象到服務于人類的總體知識需求;從涉及知識領域上看,從有限的學歷教育和學校規(guī)定的課程到全人類所面臨的現(xiàn)實和歷史性反思性題材;從知識提供方式上看,共享、互動、參與、靈活方式的日漸明顯;從個人關注的角度來說,涉及到幾乎從生命孕育到完成生命歷程的全過程,是每個人都可以沉浸其中的生活教育歷程、生命教育歷程;從形式上看,是從以學校教育、課堂教育的主要形式走向了教與學,即學校與機構,學校、學生與家長,學校、學習者、社會與企業(yè)的多方參與。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教育場景,也是目前所進行的人類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教育實踐,其中體現(xiàn)在線教育領域的工作者、開發(fā)者、管理者們強烈的社會擔當。
綜上所述,在這場前所未有的COVID-19肆虐全球的災難之下,在線教育體現(xiàn)了積極的社會擔當,比以往任何的時候都發(fā)揮了不可代替的主導作用,這即是對幾十年在線教育成果的展示,也是對無數(shù)耕耘在這個領域的人努力的檢驗,更是對在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全面審視和反思的有利時機。因此,組織多方有識之士,加快構建在線教育理論及體系,形成獨立完整的在線教育學理論體系刻不容緩。這需要教育學、在線教育學、認知科學、管理學、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等多方領域的專家和實踐工作者的共同參與,責任所在,不忘初心,共同擔當起建構在線教育學的重任。筆者依據(jù)30年教育技術學耕耘的體會,特別是在此疫情發(fā)生下的在線教育實踐場中的觀察與思考,提出一些見解和思考,希望能與廣大同行們共同商討。
參考文獻: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新冠病毒對教育的影響及應對[DB/]Lttp://zh.unesco.org/themes/education-emergencies/coronavirus-school-closures,2020-05-28.
[2]教基廳[2020]3號,教育部辦公廳、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Z].
[3][4]教育部.介紹疫情期間大中小學在線教育有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考慮[D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2020-05-14.
[5]江毓君,白雪梅等.在線學習體驗影響因素結構關系探析[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9,(1):27-36.
[6]余勝泉,王慧敏.如何在疫情等極端環(huán)境下更好地組織在線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20,(5):6-14+33.
[7]楊曉宏,周效章.從二八定律到長尾理論的啟示:在線教育視角[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7,(6):3-9.
[8]鄭云翔,鐘金萍等.數(shù)字公民素養(yǎng)的理論基礎與培養(yǎng)體系[J].中國電化教育,2020,(5):69-79.
[9]Deborah.G.J.ComputerEthics[M].NewYork:PearsonEducation,Inc.,2003.[10]趙曉偉,沈書生.在線教育中教師TPACK塔式認知層次構建策略[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9,(3):49-55.
作者簡介:
陳曉慧: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教育、學習的基本機制與干預、教育精準扶貧、比較教育、“一帶一路”國家教育政策(chenxh582@nenu.edu.cn)
收稿日期:2020年5月19日
責任編輯:李雅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