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由中國書籍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凡高自傳》收錄了凡高寫給自己“靈魂雙胞胎”弟弟提奧的重要家信。這些信件將近35萬字,對于不了解凡高生平的讀者而言,完整閱讀下來可能有些吃力。它像是由信件連綴起來的紀錄片,又像是由思想和情感匯聚而成的沉思錄, 形式上更接近于一個孤獨靈魂的喃喃自語。
如果藍色代表著憂郁,那么在文森特·凡高的畫作里金色則近乎希望。1853年凡高出生于荷蘭鄉(xiāng)村的牧師家庭,在這個世界生活了37年的他,繪畫生命僅有10年。他生前困頓潦倒,死后被捧上神壇。在短暫的藝術(shù)生涯里他曾經(jīng)創(chuàng)作出大量色彩絢麗、風格獨特的繪畫作品,即便不諳繪畫的朋友,也一定目睹過《星空》《向日葵》的風采。而或許鮮為人知的是,除了這些閃耀動人的畫作,凡高亦有大量被視為“藝術(shù)圣經(jīng)”的書信被完整保存了下來,這些信件多為凡高與弟弟提奧的通信,它們是兄弟之間的坦誠私語,也是不經(jīng)粉飾的藝術(shù)人生,它們同凡高的畫作一樣感動和鼓舞著全世界熱愛生活、心存希望的人們。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凡高傳》和著名民謠歌手唐·麥克萊恩那首廣為傳唱的《文森特》的創(chuàng)作源泉便來自于此。
在書信里,凡高不再是那個帶著光環(huán)的天才,不再是那個偏執(zhí)孤傲的瘋子。
在談及繪畫的初衷時,他在給提奧的信中寫道:“我在這個世界已經(jīng)存在了30年,出于感激,我想以繪畫的形式留下一些對于這個世界的紀念?!?/p>
在遭受冷遇和質(zhì)疑時,他又是這樣堅定自己:“我寧愿思考四肢和頭部是怎樣安在身體上的,也不愿去想自己算不算個畫家?!?/p>
藝術(shù)的道路向來曲折艱苦,他并非認不清現(xiàn)實,只是因為追求而不懼貧窮,因為熱忱而堅守信仰:“我越來越像條狗了,我覺得未來我會變得更丑陋更粗野,我預(yù)感到我躲不開貧窮的命運,但是,但是我還是想成為畫家?!?/p>
而在收獲了一些認可之后,他又是如此謙卑,他拒絕了媒體的采訪和自認為言過其實的宣傳,并提醒提奧:“如果你和我收獲了一些名氣,我們的頭腦一定要盡力保持幾分冷靜。”
凡高生活極為清貧簡樸,有時為了填飽肚子甚至要向房東賒賬,卻仍然牽掛著那些具有天分卻居無定所的畫家,高更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想賺很多錢,也是因為:“我想賺很多錢,可以讓優(yōu)秀的畫家們來到這里,而不是在小林蔭道的泥潭中瑟瑟發(fā)抖,這樣的畫家有很多。”
在不被理解和身陷囹圄之時,他說:“我想說,我寧愿死掉,也不想引起這樣的麻煩,受這樣的罪。好吧,好吧,承受且不抱怨,這是我學會的第一課。我們最好的應(yīng)對方式,或許就是對我們承受的巨大痛苦一笑置之,就像世上那些偉大的人所做的一樣?!?/p>
而到底究竟何為藝術(shù),凡高在給提奧的信中是這樣寫的:“我和你說得越多,就越覺得去愛別人是最藝術(shù)的表現(xiàn)?!?/p>
在書的編排上,在相應(yīng)的章節(jié)插入了“凡高的生活軌跡”作為背景介紹,以便讀者更能理解這位偉大藝術(shù)家的“情之所起”。而文前所選用的8幅彩色插畫,記錄的也是凡高生命中的幾個重要時刻。《哀傷》所畫之人是凡高的緋聞女友希恩,這段感情讓我們記下了凡高的善良與悲憫;《吃土豆的人》是凡高繪畫初期寫實主義風格的代表作,他心之所系的總是底層艱辛的勞動人民;《阿爾的舞廳》是凡高與另一位印象派大師高更共同完成的作品,他們之間“相愛相殺”的故事在坊間流傳至今……這些有益的補充,可能是本書相較于其他版本而言的獨特優(yōu)勢。
凡高的畫充滿想象令人過目不忘,凡高的文字沉郁優(yōu)美流淌著深情,但或許不知道的是凡高讀過的很多書你都沒有讀。在《凡高自傳》中,凡高曾多次和提奧分享過讀書心得,他的三觀和藝術(shù)理念一定也受了這些作品的影響,該書的責任編輯在編校過程中曾收集了一份凡高的讀書清單,也許細心的你在閱讀之后能夠給出更多答案,讓我們捧起書本,一起去探索這穿越時空的生命絕唱。
作者單位:中國書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