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茂林,汪敏杰,郭耀斌,司曉華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
推拿手法與功法學課程是推拿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學科,旨在為針灸推拿學專業(yè)學生系統(tǒng)闡述推拿手法、功法的理論及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并為后續(xù)開展推拿診斷和治療提供基礎。推拿手法與功法學課程重點突出推拿手法、推拿功法的理論和實踐,理論和實踐不能脫節(jié),若時間安排跨度大,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教學質量的提高[1-2]。推拿手法主要是讓學生學習手法的歷史沿革,手法的分類練習及各流派手法的特點。推拿功法,習慣上稱為“推拿練功”。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如何應用傳統(tǒng)的功法,激發(fā)體內(nèi)的潛能,通過激發(fā)體內(nèi)的潛能,增強推拿醫(yī)生的體質與素質,提高其運用手法的技巧、耐力和功力。
1.2.1 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課程定位:該課程是針灸推拿學專業(yè)的核心基礎課程,在這之前學生初步學習了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方法,熟悉了人體系統(tǒng)、局部解剖學及經(jīng)絡腧穴等。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推拿手法與功法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成人推拿手法的操作方法、動作要領、功法動作要領,實訓方法以及臨床運用。(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實施常用推拿手法操作技術、常用檢查配合的能力;能正確運用推拿手法、功法完成推拿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臨床診治;協(xié)助和指導病人進行自我推拿、練功保健。(3)素質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學內(nèi)容與臨床、科研緊密結合,通過詳實的臨床案例向學生講授推拿臨床操作的技巧、注意事項等。通過講授推拿科研實驗,向學生揭示推拿作用的機理、效果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2.2 學情分析與教學設計(1)課程認知:推拿手法與功法學對推拿臨床及其他臨床各科工作均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它具有??菩院蛯嵺`性等特點,建立在中醫(yī)基礎理論基礎上,前接經(jīng)絡學、腧穴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病理學等專業(yè)基礎課,與推拿治療學、推拿實訓學、小兒推拿學等專業(yè)課一起構成培養(yǎng)臨床推拿醫(yī)生綜合能力的核心課程體系,后續(xù)臨床見習、臨床實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程共90學時。
(2)授課對象分析:①優(yōu)點:學生自學能力較強,因此素質教育、學習方法培訓和關鍵知識點的掌握是本課程教學的主要方面。②缺點:這門課開設在大二,此時內(nèi)、外、婦、兒等臨床學科學生剛涉及,因此缺乏臨床實踐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
(3)教學設計:本課程均輔以多媒體視聽、多媒體教學課件及實驗示教,注重在人體的實際操作,通過加強臨床實訓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實現(xiàn)學習過程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從而真正落實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同時,不斷更新教學內(nèi)容,積極引入相關學科新成果、新理念。在注重經(jīng)典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將學科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充實到教學內(nèi)容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及綜合的考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表達能力。
1.2.3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1)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相融合的多元式教學方法。每學期開學前,推拿學教研室組織推拿手法與功法學授課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結合本課程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了理論講授、多媒體、視頻播放、臨床見習、TBL教學模式、SP教學模式、“講授—示范—指導對練”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臨床思維和自學、交流、表達及理解能力,實現(xiàn)了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由知識型向學習型、能力型轉變。
(2)臨床見習。臨床見習教學,將學生分組后,分別跟師到門診和病房開展見習活動,帶教教師結合臨床向學生介紹推拿手法的臨床應用,展示本地推拿手法的特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1.2.4 教學資源 依托學院多媒體教室和推拿實訓室,開展推拿手法操作示范及實訓;依托附院開展推拿技能見習活動。
1.2.5 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1)教學評價:①做好教學過程質量監(jiān)控。建立制度與教學規(guī)范,建立健全各種質量評價表,如課堂教學質量測評表、教案及講稿質量評估表、臨床見習帶教質量考評表等;設計綜合問卷對學生職業(yè)道德、心理素質、人際關系、創(chuàng)新精神、應急處理、自主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估。
②教學效果評價:采取學生評教、教師互教、督導評教等方式。多年來,基于課程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新穎、教學內(nèi)容實用等特點,本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較好,教學滿意度高。
(2)考核方式:①形成性評價:包括課堂互動,推拿手法、功法課堂考核,自主學習完成情況,PBL討論評價等多種考核方式,以全方位了解和考核學生專業(yè)知識掌握程度、實踐操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安排期中考試(理論和技能操作),成績最后納入終結性評價。
②終結性評價:在學期末閉卷進行理論課考核,學生隨機抽題進行技能考核。
1.2.6 教學反饋與教學效果 通過綜合評定,學生優(yōu)良率高,為接下來的臨床實習階段解決實際問題夯實了專業(yè)基礎。學生對這種多元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感興趣,且較為接受,整體學習熱情較高。學校組織督導專家對授課教師進行日常聽課,評價較高。采用無記名問卷評價的方式對授課教師進行教學評分,結果顯示評價很高。
推拿手法與功法學重技能、重實踐,但傳統(tǒng)教學方式單一,傳遞信息量有限[3]。為整合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現(xiàn)代教學手段,我們在說課設計中大力推廣理論講授、多媒體、視頻播放、PBL教學模式、TBL教學模式、SSP教學模式、講授—示范—指導對練、臨床見習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臨床思維能力得到提升,使學生由知識型向學習型、能力型轉變[4]。采用 PBL、TBL教學方法,提前讓學生預習、查閱資料,了解不同推拿流派手法,分組進行手法練習。最后學生帶著問題回歸課堂,收獲事半功倍[5-6]。SSP教學法的引入,可以生動地模擬病人的表現(xiàn),給出反饋,幫助醫(yī)學生適時選擇手法,在醫(yī)患溝通方面得到有效鍛煉[7]。引入形成性評價是該課程說課設計中的一大特色。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自評、教師評價等部分。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讓教師既充當評價者又成為被評價者;讓學生和老師共同進步與提高[8]。
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向學生強調(diào)并讓其意識到推拿練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僅能增強推拿醫(yī)生手法的力道,提高手法的治療效果,還可以避免自身損傷,盡快恢復體力。采用理論學習與功法練習相結合、功法練習與手法練習相結合、功法練習與臨床治療相結合、功法練習與現(xiàn)代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總而言之,推拿手法與功法學是推拿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是理論學習、臨床實踐的基礎,做好該課程說課設計,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