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琳
《城南舊事》是我國臺灣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書中的故事背景是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北京城南,作者通過描寫主人公英子童年時期的生活,展現(xiàn)了成人世界里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書中的城南發(fā)生了很多故事,本文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一件發(fā)生在其中的盜竊案。
《我們看海去》是《城南舊事》里的第二個故事,主要通過英子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年輕小偷的故事:英子有次撿皮球,走進胡同附近的空草地,偶遇一個年輕人。年輕人與母親、弟弟三人相依為命,他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供弟弟讀書,做了小偷。英子隱約感覺出了對方的身份,卻在感情上無法判斷年輕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一天,英子在年輕人藏東西的空草地上撿到了一個小銅佛,被便衣警察遇到,便衣警察從英子口中問出了她撿銅佛的地方,然后通過調(diào)查,抓到了年輕人。英子看到年輕人被警察綁走時,依在媽媽身邊,此時,她很想哭。
英子撿皮球時,在空草地第一次碰到了長相憨厚老實的年輕人,兩人聊了會兒天就告別了。后來,英子在放學回家時發(fā)現(xiàn),胡同里有戶人家門口圍著很多人。
……胡同里的第三家,是所大房子,平常大門關(guān)得嚴嚴的,今天卻難得地敞開了,門口圍著許多人,巡警也來了,不知道是什么事。但是我下午還要上學,不能擠進人堆里去看,趕快跑回家來。
宋媽正在氣喘吁吁地跟媽講什么,媽驚奇地瞪著眼聽,又搖頭,又嘖嘖。
“這回可大發(fā)了,一共偷了三十件,八成是昨天天好拿出來曬衣服,讓賊給瞄上了?!?/p>
如果你看過完整的故事,便會知道偷這戶人家東西的人正是英子遇到的那個年輕人。不管年輕人出于什么意圖偷東西,他主觀上具備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客觀上又實施了偷盜行為,侵犯了別人的財產(chǎn)權(quán)益,因此他的行為涉嫌盜竊罪。盜竊罪是一個典型的財產(chǎn)型犯罪,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盜竊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從小說文字的描述來看,年輕人選擇的偷盜對象是個大戶人家,盜竊物件數(shù)量也比較多,如果價值金額較大,年輕人的行為便構(gòu)成盜竊罪。
胡同里有大戶人家被偷之后,英子回家和媽媽有了如下對話。
我忍不住又問媽:
“媽,賊偷了東西,他放在哪兒呢?”
“把那些東西賣給專收賊贓的人。”
“收賊贓的人什么樣兒?”
“人都是一個樣兒,誰腦門子上也沒刻著哪個是賊,哪個又不是?!?/p>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納悶兒一件事。
媽媽在和英子的對話中提到了“專收賊贓的人”。我們知道年輕人偷東西是違法犯罪行為,那么,“專收賊贓的人”是否也涉嫌犯罪呢?我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中有一個罪名叫“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即: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chǎn)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zhuǎn)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犯罪行為。通過盜竊、搶劫、詐騙等犯罪行為取得的財物都是贓物,如果明知道是贓物還收購的話,購買贓物的人就涉嫌構(gòu)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了,也要承擔刑事責任。
最后,警察抓到了年輕人,人贓并獲,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審判。
讀完本文,我們知道了財產(chǎn)應通過合法途徑取得。生活在法治社會中,我們要嚴格遵守憲法及法律的相關(guān)規(guī)定,不做侵犯他人合法財產(chǎn)權(quán)益的事情,否則便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