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晟,周承志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湖北 武漢;2. 湖北省中醫(yī)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湖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湖北 武漢)
心力衰竭是指多種原因導致心臟結構及功能的異常改變,使心室收縮舒張功能發(fā)生障礙從而引起的一組復雜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疲乏和液體潴留等[1]。而在控制相關病因如常規(guī)休息、限制水納攝入、給與利尿劑、強心劑及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后,心力衰竭癥狀仍難以控制甚至惡化的現象,即為難治性心力衰竭[2]。中醫(yī)將頑固性心力衰竭歸于“水腫”、“咳喘”、“痰飲”等范疇。臨床癥狀以心悸煩躁、喘不得臥、身重肢腫、冷汗淋漓、少尿等為主,甚者可見喘逆急促、陰竭陽脫之危候,舌質多暗淡,舌下脈絡迂曲,苔白膩或少苔,脈急促或沉弱無力。近年來,已有研究表明中醫(yī)辨證配合西醫(yī)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時的療效顯著優(yōu)于單純使用西醫(yī)治療[3]。
程偉教授是湖北省中醫(yī)院心內科主任中醫(yī)師,第三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國家自然基金評審專家,湖北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在其從事臨床30余年的工作經歷中,臨證運用經方在治療心衰病時療效頗豐。筆者得機幸侍其診,獲益菲淺?,F將其門診運用經方治療頑固性心力衰竭醫(yī)案2則分享如下,共饗讀者。
按中管局最新心血管科病種中醫(yī)診療方案,心力衰竭中醫(yī)現可直稱為心衰病。祖國醫(yī)學首載“心衰”這一病名雖已至宋代趙佶《圣濟總錄·心臟門》:“心衰則健忘,不足則胸腹肋、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钡浴饵S帝內經》起就有大量記載了論述有關心衰病因病機以及相關癥狀的古籍文獻[4]。如《內經》云:“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边@表述了心衰的誘因多由勞累導致心氣耗散而起?!笆稚訇帤饨^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則說明心氣虛所導致血流瘀滯是心衰的關鍵病因。《傷寒明理論》:“氣虛飲停,陽氣內弱, 心下空虛, 正氣內動而也?!睆牟C上概述可陽虛是導致心衰不可或缺的因素?!督饏T要略》:“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逼渲小帮嫸唷眲t隱含著心臟負荷過重的概念。因此,自古以來心力衰竭可歸屬中醫(yī)“喘病”、“水腫”、“心悸”等范疇。
程偉教授博覽古今醫(yī)家對心衰病的治療方法,并結合其臨床三十余年臨證經驗總結認為,頑固性心衰發(fā)病的根源在于心陽虧虛,張介賓《類經圖翼·大寶論》云:“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斌w現了陽氣在人體當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遣方用藥之際,多以壯心火、通心陽為主,同時,在高齡患者中,元氣不足往往貫穿著整個心衰病程的發(fā)病始終,元氣不足,則氣化、溫煦、防御、固攝等功能失職?!毒霸廊珪吩疲骸罢龤庵疄橛茫瑹o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庇醒芯勘砻?,心氣虛患者的心肺儲備功能和運動耐力上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減退[5]。而頑固性心衰證屬元氣虛衰、氣虛欲絕之危證,因此程偉教授在治療時除了為緩解癥狀治療主癥外,多重用參、芪、術等藥培補元氣,以達到治病求本的效果。而在臨床所見頑固性心衰患者大多屬中老年,雖其基本病位在心,但其自身往往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因此在辨治時難以將其他臟腑相兼病變區(qū)別開來,具體施治時當“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患者張某,女,67歲。2019年10月11日初診:活動后乏力氣短近5年,加重半年。現病史:患者近5年來稍活動后便感乏力氣短,偶有喘息咳嗽,休息后喘息氣短癥狀可好轉,最近半年來癥狀明顯,反復住院,自覺神疲乏力,精神不振,不能平臥,稍活動則感心慌,喘促咳嗽,畏寒,小便清長。既往史:患者有冠心病病史20年,心房顫動、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10余年,心功能III級,2005年行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術,慢性肝炎病史20余年。刻下癥:精神較差,時有嘆息樣喘嗽,飲食尚可,夜寐欠安,夜尿多,大便稀溏。查體:血壓:120/70mmHg,心率60次/分,律齊,雙肺呼吸音低,可聞及少許濕性啰音,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雙下肢水腫。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緩弱。輔助檢查:2019年5月心臟彩超示:左房5.5cm,左室5.8cm,主動脈寬4.0cm,左室射血分數40%,三尖瓣中度關閉不全。中醫(yī)辨證:喘證,心腎陽虛證。治法:溫陽益氣,和血通脈。處方:生曬參(先煎)5g,熟附片(先煎)5g,生黃芪 30g,黃精 15g,丹參 20g,山萸肉 15g,覆盆子 15g,桂枝 10g,車前子 15g,香加皮 15g,益母草 15g,連皮苓 30g,枳實15g,炙甘草6g。共5劑,日服一劑。
2019年10月16日二診:患者服藥后感氣短、乏力癥狀較前改善,精神可,偶有咳嗽,下肢水腫減輕,納可,夜間時感口干舌燥,夜尿次數減少,尿清稀,大便可。舌質紅,苔薄白,脈緩。處方:方藥相佐,守上方加紫菀10g,款冬花10g,麥門冬15g,天門冬15g,黃芪加至50g。共10劑,日服一劑。
2019年10月27日三診:患者今日精神佳,氣短、乏力明顯好轉,雙下肢已無水腫,近日感食欲欠佳,夜寐可,二便調。方藥:守前方去香加皮、連皮苓,加山楂10g,雞內金10g。共14劑,日服一劑。后患者于我院門診服用此方加減2月余,乏力、心慌氣短基本好轉,畏寒癥狀明顯緩解,現已可自行外出活動。
按1: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認為心氣(陽)虛是心衰病的基本病理因素,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氣不足,氣化無力導致肺、脾、腎三臟產生諸多病理產物又成為加重心衰病情的誘因,形成惡性循環(huán)。程偉教授在辨治本案患者時,認為該患者存在心系疾病病史長達十余年,根本病位在心,久之心腎陽氣虛衰,癥見尿少,畏寒肢冷,面浮肢腫,語音低弱,同時形成水飲上犯心肺,癥見心悸喘息,咳嗽痰多,胸悶喘氣,不能平臥。III°慢性心衰患者多見脈細數或緩,這是心衰后期病情垂篤之體現。治宜以心為本,溫陽益氣,本方乃參附湯合五苓散化載而成。方中附片、生曬參大補陽氣,助養(yǎng)心脈,使血液周流不息、營養(yǎng)全身。黃芪、黃精補氣升陽,調補肺脾腎三臟之陽氣,桂枝溫陽化氣,助氣行水。方中山萸肉補肝腎之精血,而參附湯中加用山萸肉在治療心腎陽衰、元氣將脫型心衰時收效更佳,萸肉味酸而性溫,因而收斂固脫之功較參、術更佳[6]。又以丹參、連皮苓活血通脈,車前子、香加皮、益母草利水消腫,枳實消積化痰。
患者高某,男,83歲,2019年11月14日初診:喘氣伴雙下肢水腫3年,加重2周?,F病史:患者3年前出現喘氣,夜間及勞累后憋悶樣喘息,約2周前患感冒后自覺癥狀明顯加重,靜息狀態(tài)仍有發(fā)作,咳嗽咳白黏痰,眼瞼可見輕度浮腫,住院后西醫(yī)予以止咳平喘、強心、利尿等對癥處理后,癥狀未見明顯好轉,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10余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10年,心功能III級??滔掳Y:患者由家屬用輪椅推入診室,靜息狀態(tài)下即可見輕微喘氣、咳嗽,偶有咳痰,活動后喘氣加重,汗少,面部輕度浮腫,雙下肢重度水腫,壓之沒指,皮膚呈紫紅色,大便干,小便少,睡眠一般。舌暗紅,苔少,脈沉緩,中醫(yī)辨病喘證,屬肺腎氣虛證。處方:蘇子15g,白芥子10g,萊菔子 15g,杏仁 10g,前胡 10g,炙麻黃 8g,甘草 5g,葶藶子10g,桑白皮 15g,丹參 30g,澤蘭 10g,茯苓皮 15g,桃仁 15g,大腹皮10g,附片9g(先下),炒白芍10g。日1劑,連服7日。
2019年11月21日二診:喘息、咳嗽較前稍減輕,咳少量白黏痰,面部浮腫小時,雙下肢紅腫,右下肢水腫明顯好轉,左下肢仍有輕度水腫,口苦口干,小便量少,大便可。舌絳,苔少,脈沉結。原方基礎上去桑白皮,加用土鱉蟲20g,麥冬15g,天門冬15g。日1劑,連服7日。
2019年11月28日三診:患者訴服藥后咳嗽喘息癥狀明顯好轉,無咳痰,雙下肢皮色深紅,左下肢輕微浮腫??诳什挥?,小便可,睡眠可。舌絳紅,少苔,脈沉遲。方證相應,原方去葶藶子、麻黃。加用生地黃15g,牡丹皮15g,五味子5g,加大血藤15g、當歸20g,另加黃精15g,黃芪40g。日1劑,連服7日。
2019年12月5日四診:患者喘氣、咳嗽癥狀現已基本完全緩解,僅在活動后偶有發(fā)生,今日已可自行從家步至醫(yī)院,下肢見輕度水腫,因近日天氣降溫,夜間時感背部腿部發(fā)涼、自汗,小便較前增多,大便正常。舌淡紅,苔薄,脈沉。處方:在三診方基礎上去麥冬、天門冬、大腹皮、杏仁。黃芪加至50g,另加鹿角霜10g,懷牛膝10g,生曬參10g。日1劑,連服10日。
后患者守此方隨服1月余,喘息癥狀完全緩解,下肢水腫消除,現已可從事家庭輕微體力勞動。
按2:程偉教授在首診辨治本案患者時認為,盡管其基礎疾病多為心系疾病,但頑固性心衰急性發(fā)作時,常兼有他臟病變,如本案患者肺之陽氣虧虛,宗氣無力推動氣血運行以貫心脈,因而可見咳喘咳痰、短氣等癥嚴重發(fā)作。故程教授首以三子養(yǎng)親湯合華蓋散為基礎方,以緩解心衰急性發(fā)作時的嚴重癥狀為出發(fā)點,化痰平喘、宣肺止咳,重在祛邪。同時本案患者為高齡老年男性,脾腎先后天之本不固,機體臟腑氣血津液衰微,導致諸身濕困、氣血瘀阻,水液輸布失司,尿少、全身水腫癥狀嚴重,故以桑白皮、葶藶子、澤蘭、茯苓皮利水消腫,同時桑白皮、葶藶子又可瀉肺平喘。大腹皮、桃仁、丹參、白芍行氣活血逐瘀。此正乃 “開鬼門,潔凈府”、“去菀陳莝”治療心衰水腫要法之體現,加以附片溫通心陽,固心行血脈之功。二診時兼見患者下肢水腫稍好轉,皮色深紅,主因心氣不足致周身血脈血行滯緩,血道閉塞不通,同時瘀血、水飲等病理產物又可致津液輸布不利,久之傷陰。故以土鱉蟲活血通絡,二冬養(yǎng)陰生津。三診、四診時心衰之咳喘已得到明顯好轉,水腫逐漸減輕,此時治法除繼予平喘、活血等中藥外,法當以固本扶正為重點??紤]到本案心衰患者病程日久已至陰陽互損,一味地補陽恐傷津動氣,反生變端,故結合其具體癥狀及舌脈,補陽時兼以滋陰養(yǎng)血之品通達心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