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娟 吳媚媚
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摘 要:大眾休閑時代的到來,國人出游人次不斷增長,出游需求旺盛,但如火如荼的旅游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旅游目的地會不斷地采取新形勢、新手段加強宣傳與引導,塑造恰當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希望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吸引力,引得游客的到訪與滿意。
關鍵詞:網絡游記;河南省;旅游形象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2(a)-058-05
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分析河南省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發(fā)現:(1)高頻詞匯中大部分詞匯都是屬于空間形象范疇,研究發(fā)現云臺山、少林寺、龍門石窟、牡丹、青天河等景區(qū)為游客所偏愛關注。(2)旅游六要素中,“游+娛”旅游體驗的比率較高,說明來豫游客喜歡游覽旅游風光,也喜歡參與旅游目的地的娛樂項目。(3)游客對于河南省旅游體驗的情感形象表達多是“喜歡”“不錯”“好吃”“優(yōu)美”等。另外,歷史、文化、自然是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匯,也是河南省旅游最突出的形象符號。
旅游者對某一目的地的印象、感知與評價,即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目前,大眾休閑時代的到來,國人出游人次不斷增長,出游需求旺盛,但如火如荼的旅游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旅游者的評價會影響潛在游客的決策,倘若能夠正確地分析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認知,不僅進行恰到好處的旅游需求引導,而且能塑造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在大數據時代,人們會從網絡上獲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許多游客會將自己的旅游所觀、所感以文字、圖片等形式發(fā)布在旅游網絡平臺上,以便為其他旅游者提供借鑒與參考。本研究通過采集攜程旅行網的游記攻略文本,以此為樣本,運用“火車頭采集器”,即內容分析法(ROST軟件),研究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探索游客心目中河南省的優(yōu)勢與不足,為河南旅游形象的塑造提供借鑒。
1 研究區(qū)域概況
河南省也稱“中原”,是華夏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歷史上曾先后是20個朝代的都城,如古都洛陽、古都開封、古都安陽、古都鄭州等。河南省地處中原地區(qū),山川河流眾多,自然風光秀麗,兼具南方秀麗與北方的雄偉。河南省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省內A級景區(qū)共計496家,5A級景區(qū)13家,位居全國第三。據統(tǒng)計,河南省星級飯店有432家,其中五星級酒店有19家;旅行社共計1137家,其中出境游旅行社有100家、赴臺游旅行社有9家(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https://www.henan.gov.cn/2006/09-12/308421.html)。
2 河南省旅游形象感知的結果分析
2.1 數據來源與處理
攜程旅行網目前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旅游服務性公司,因此本文以網站上的“游記攻略”為研究樣本,旅游目的地定位以“河南”為搜索詞,并將研究時間限定在“一年以內”,共發(fā)現有869篇游客游記。經過嚴格篩選最終得到符合研究的河南游記樣本415篇,共811231字。樣本選取的原則是:(1)時間點設定為2018年12月15日00:00—2019年12月15日24:00。(2)為了選出價值量較高的樣本,將會挑選瀏覽量較大的游記樣本 (≥4000)。(3)樣本游記應以文字為主,去除大量旅游圖片。
2.2 河南省游客旅游形象感知的高頻詞匯分析
2.2.1 高頻詞匯分析
本文運用有“火車頭采集器”的Rost Content Mining 6軟件對官方樣本與游客樣本進行詞頻、共現矩陣等分析。最后,統(tǒng)計出頻數排名前99位的高頻詞匯,具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山”“河南”“景區(qū)”“洛陽”為游記中頻率出現較高的詞頻,出現的頻數均在1000次以上;并且,詞頻次數出現500以上的詞頻,共有22個。另外,根據出現次數,形成了排名前99位的詞頻,表1中的詞匯是游客針對河南省旅游體驗形象感知,也是游客旅游偏好的關注點。
2.2.2 高頻詞匯的語義網絡分析
根據河南省來訪游客的游記攻略樣本中的文字信息內容,運用軟件統(tǒng)計出特征詞,繪制共詞矩陣圖形,如圖1所示。
由圖2可知,“河南”“中國”“景區(qū)”“文化”等與其他詞匯之間的聯(lián)系較多,屬于出現最頻繁的一級詞匯。另外,“歷史”“旅游”“洛陽”等均出現在一級詞匯邊緣,與其他詞匯關聯(lián)較多,屬于二級詞匯。在圖形的最外延,還有些聯(lián)系較少的詞頻,如“王屋山”“黃河”“小吃”等。
通過研究發(fā)現高頻詞匯彼此之間存在一些聯(lián)系,具體如表2所示。河南省游客樣本的關聯(lián)詞匯圍繞“文化”“遺產”“歷史”“景區(qū)”“博物館”“河南”等詞匯展開。從詞匯間的屬性關系及景區(qū)元素的相互關系來分析,安陽—遺產、安陽—文化、殷墟—文化等關聯(lián)在一起,說明在游客心目中,安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殷墟甲骨文、國家文字博物館等歷史文化景區(qū),是游客去安陽比較首選的旅游目的地。從相互關系的強度上分析,景區(qū)景點名城類的詞匯占據36.67%;對河南省旅游形象的感官評價類占比33.33%;游客關注的方向地理區(qū)位的詞匯占比13.33%。這表明,景觀資源是最吸引游客的元素,同時游覽之后形成游客的直觀印象評價,如河南風光、河南美食、河南歷史、河南太行等。
3 河南省旅游形象的結構分析
根據國外學者Saussure提出的符號學理論,與旅游六要素相結合,將樣本中的高頻詞匯進行系統(tǒng)分類??偨Y出三大主類:空間形象、行為形象、情感形象;其中,地域、自然、人文等符號屬于空間形象;旅游六要素屬于行為形象;情感印象符號屬于情感形象。
3.1 空間形象分析
針對河南省游客游記樣本中出現的高頻詞匯進行系統(tǒng)分類歸納,得出結論,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地域符號詞匯、自然景觀符號詞匯、人文景觀符號詞匯占排名前99高頻詞匯的頻率分別占比19.19%、22.22%、20.20%,其中自然景觀符號詞匯占比最高,人文景觀符號詞匯次之,兩者比例較接近。由此可見,游客對于河南旅游的關注主要在空間形象方面,根據河南省旅游資源數據統(tǒng)計發(fā)現,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均無比豐富,但是就來訪游客的旅游偏好而言,自然旅游資源的關注頻率相對較高,略高于2%。
3.2 行為形象分析
行為形象主要是指游客在河南省旅游過程中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符號解讀,這些要素是對游客旅游行為的全面反映。因此,本文具體將行為形象分成是“行”符號、“住”符號、“吃”符號、“購”符號、“游+娛”體驗符號,具體分類統(tǒng)計情況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游+娛”體驗符號 (15.15%)、“行”符號 (6.06%)、“吃”符號 (3.03 1.01%)、“住”符號(1.01%)所占比例較小,游客關注點較少。從游客體驗感知的視角可以看出,其對河南省的旅游形象感知用詞匯厚重“文化”、悠久“歷史”、秀麗“風光”、品“紅”、精彩“表演”、優(yōu)質“服務”等表達,正好印證了河南省是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大省的事實,旅游體驗時代的潮流也讓游客更加喜好關注旅游文化表演和地方特色民俗的演繹活動。
3.3 情感形象分析
情感形象一般發(fā)生在游客的游覽活動之后,通過一些形容詞、名詞或者副詞等詞性詞語的表達而展現出來,是游客游覽過后對目的地的情感表達與形象認知。為了全面客觀地分析游客對河南省旅游形象的情感形象感知,運用軟件對游客的河南游記攻略文本進行情感類目分析,詳細統(tǒng)計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游客游覽后的積極情感表達所占比重最大,占比為93.98%,高度的積極情感表達占比75.42%,說明在攜程官網上發(fā)表自己游記攻略的游客中,75.42%的人對來河南旅游的游后感特別滿意,并給出了較高的評價,愿意表示重游或者推薦其他游客來河南游覽參觀;中性情感的占比4.58%,他們對河南省的游覽體驗也是基本認同的,有肯定的部分,也有需要提高改善服務的要求;消極情感表達的占1.44%,只有極少數游客對游覽抱有遺憾或者感覺不值的情感表達。
4 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形象構建的建議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構筑深入人心的河南省旅游形象。在當今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酒香也怕巷子深”,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游覽參觀與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感知息息相關。河南省旅游形象主打的是“心靈故鄉(xiāng),老家河南”的口號,這與河南省作為姓氏發(fā)源地密切相關,同時又可凸顯厚重的人文內涵。河南省與陜西省同屬于文化資源大省,但每年在旅游形象宣傳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與陜西省相比有較大差距。(2)豐富人文旅游資源的參與性與體驗感,加深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受。研究發(fā)現,游客游記中的描述詞匯中自然旅游資源的占比略高于人文旅游資源,是因為自然景觀給予游客直觀、印象深刻的感受與知覺,所以游客對于泉、河、峽、谷、山等自認景觀元素描述較多,對于人文旅游資源的描述與記載中略少,但演繹類的表演節(jié)目讓游客大加贊賞。因此,河南省應豐富人文資源的參與性與體驗感,加深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受。(3)完善旅游服務設施,提升旅游者的滿意度。通過研究發(fā)現,許多游客是選擇自駕游的交通方式出游,“自駕游”屬于排名第19的詞匯,景區(qū)應繼續(xù)完善旅游設施,為自駕游游客提供更佳的服務;另外,在行為形象中,“行”符號與“吃”符號占比較高,可以看出游客很關注交通與餐飲方面的因素,因此,河南省應充分發(fā)揮交通優(yōu)勢,為自駕游游客的出行創(chuàng)造便利優(yōu)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Cromoptom J L.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e? ima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9,18(04):18-23.
Gartner W C.Temporal influence on image cha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6,(13):635-644.
Wang,C.Y.& Hsu,M.K.The relationships of destination image,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An integrated model[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2010,27(08):829-843.
何小芊,謝珈,張艷蓉.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洞穴景區(qū)游客感知形象研究——以貴州織金洞為例[J].中國巖溶,2019,36(08):957-966.
王子晴,薛建紅.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符號解讀——以廈門鼓浪嶼為例[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4(10):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