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峰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方面專家對治國方略的討論從未停止,然而我們似乎都忽略了在中國法治社會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農村法治建設問題。我國國土面積廣,幅員遼闊,農村占據我國領土的大部分,而農業(yè)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fā)展飛速,農村經濟也是日新月異,因此加強農村法治建設不容忽視。對法律的信仰是一個國家建設法治社會的基礎,一個國家若想建成法治社會,就需要絕大部分人接受我國法律和學習法律,如果我國農民無法接受法律,那么法律必然會失去它的權威性。
在我國,農村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地區(qū),而且是一個政治方面的概念,農民不只是一種職業(yè),而且還是一種政治身份。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比例大,因此,中國農村的法治建設不到位,就沒有中國的法治化。對于農村的法治建設如果不從一開始就給予重視,那么我國就無法實現法治社會的目的,其法治建設就不會成功。我國在一些地區(qū)的法治建設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由于農村的種種原因,農民的法律信仰狀況卻令人十分擔憂。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qū),作為法律信仰主體的農民由于受到當地各種風氣的影響,不能自覺地信仰法律、學習法律,缺乏法律意識和法律需求感,對法律產生一種信仰危機。具體表現在農民對法律產品的疏遠和陌生,以及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對于執(zhí)法人員的討好和懼怕。因此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大量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在構建法治社會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農村大多數人對法律知之甚少,更別提掌握法律和運用法律,而法律也并沒有真正地走進廣大農民的生活,成為農民生活的必需品,廣大農民還是習慣用傳統(tǒng)方式解決問題。比如,在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或者人身健康受到損傷時,大部分人想到的還是私了,很少有人想到要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我國的法律權威在農村喪失存在感,法律沒有至上的位置,不少農民在談起法律和權力時,總認為高層領導可以主宰法律,并不受法律的制裁。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農村呈現出很明顯的等級觀念,許多農村基層干部強調自己的權力而并不愿意履行自己的義務,甚至濫用職權剝削農民,因此農民對法律產生懷疑,對法律的態(tài)度是遠離和抗拒,在遇到問題時也不愿運用法律保護自己,致使我國法律失去了被農民信仰的機會,從而阻礙了農村法治建設。
從歷史文化角度分析,農村多年的運作狀態(tài)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家一戶便可完成農業(yè)經濟的運作,也可以將其擴大到整個家族解決農業(yè)經濟的運作。因此農村具有聚族而居的特征,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特有的宗族制度,和法律制度相比,個體農民更加依賴于宗族制度,通過倫理、道德、親情等建立人際關系社會關系,對嚴厲的國家法律習慣性排斥。
在法治建設中法律運行狀況至關重要,決定了法律是否充分發(fā)揮其職能。在農村法律運行狀況堪憂,關于農業(yè)的法律法規(guī)立法并不完善,現行的一些法律法規(guī)落實情況也不到位,跟不上農村改革的進程,無法滿足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需求。一些農村的司法機制會濫用職權,為了完成一些任務,動用公安力量,難以在農民心中樹立公正嚴明的好形象,導致農民疏遠法律,造成了法律信仰危機。
制定完善的農村法律法規(guī),利用法律法規(guī)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讓農民對法律產生信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長的過程。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出現利益沖突時,人們往往選擇屈服于權力更大的一方,甚至在自身健康安全受到侵害時,也采用私了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種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法律權威性和法律形象,因此才會出現農村信仰危機,而這種現象成為普遍狀態(tài)時也會成為一種消極的社會心態(tài)。廣大農民對法律懷著有法不依、不守法律的心理時,依法治國的理念也將不復存在,而法律信仰也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廣大農民在自身利益被法律保護時,看到法律保護自身利益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會對法律產生信任,而對于農村的法律法規(guī),不僅要體現在維護農民的利益,還要體現在農民的情感上面,法律只要不以民情為基礎,總會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法律法規(guī)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之后,便很容易取得農民的信任,使農民自主地學習法律,維護法律,成為法律的信徒。
法律信仰的產生途徑在于接觸法律,因此我國應加大農村的普法力度,使農民通過各種渠道接觸法律、學習法律,消除對法律法規(guī)的陌生感,逐步認識到法律法規(guī)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此外,在加大普法力度時,還要培養(yǎng)農民的權利意識,使農民產生對法律的要求、渴望和信仰,這樣會促進法律信仰的生長,進一步推動法律意識在農民中得以樹立。
執(zhí)法人員的一舉一動,能直接影響農民對法律的認知,執(zhí)法人員的一舉一動也代表著法律的形象。許多基層干部人員利用職權公款吃喝、公然受賄也是影響我國依法治國的原因。只有加大執(zhí)法力度,改善執(zhí)法人員的形象,才能在農民心中樹立起高大的法律形象。在執(zhí)法過程中,要求基層干部嚴格按照法律執(zhí)行,不因個人情感影響執(zhí)法結果,丟棄權力大于法律的觀念,阻止在執(zhí)法過程中出現維護自己人和專權獨斷的情況,對于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切實保障農民的正當利益,讓法律公平正義的形象深入人心。而農村當地執(zhí)法單位要保證自身的獨立,堅決同黑惡勢力作斗爭,以保證法律的權威性,將法律的公平性展現給廣大農民群眾,加快依法治國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