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楊錦濤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凝練為“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其中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由《課程標準》可知,發(fā)展并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已成為語文學科的一個課程職能。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適時融入邏輯思維的相關(guān)知識,不僅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更是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nèi)在要義的必要之舉。
“同一律”作為邏輯三大規(guī)律之一,能讓人們在思維活動中保持思維的確定性和一致性,將“同一律”融入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題的作答中,從邏輯思維的角度重新審視詩歌鑒賞題的解題策略,能在提升學生解題能力和詩歌鑒賞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基本邏輯規(guī)律的能力。
“同一律”的基本內(nèi)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種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用公式表示即為:A=A。
公式中,“A”表示任何一種思想,或者說任何一個概念或命題,“A=A”就表示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種思想、每一個概念或命題自身自始至終都具有同一性。例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本文標題中的“詩歌鑒賞題”就是特指高中語文的“詩歌鑒賞題”這一個題型,概念的內(nèi)容是確定且同一的。又比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這個命題的內(nèi)容也是確定且同一的,它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思維只有具有確定性才能正確地反映世界,人們也才能正常地進行思想交流。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如果違反了“同一律”,就會導(dǎo)致思維混亂。因此,在思維活動中遵循“同一律”是一個必要且有價值的選擇。
詩歌,作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也必須遵從“同一律”的邏輯規(guī)律。一首詩歌的形成就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按照“同一律”的邏輯規(guī)律,作者在寫就一首詩歌的過程中,所用的各個意象的含義、所表達的情感、所抒發(fā)的志向等都應(yīng)該是確定且同一的。
以張繼《楓橋夜泊》為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卑彩分畞y后,張繼南下避亂,途經(jīng)姑蘇,寫下這首詩。詩人深夜難眠,是因為“愁”,這個“愁”里有家國之憂、羈旅之思、漂泊之苦,一個“愁”字貫串全文。換個角度來看,詩人在這首詩中抒發(fā)的情感是確定且同一的,符合“同一律”。在具體的鑒賞之中,我們應(yīng)該在確定且同一的情感命題下去解讀,比如我們不能將最后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理解為閑適與愜意,詩人因愁難眠,靜夜聞鐘,詩歌平添了許多憂傷和哀愁。就意象的理解,也必須遵從“同一律”,在這首詩中,作為“象”的“月”,它就是指月亮;作為“意”的“月”,代表的更多的是悲傷凄涼,而不是喜悅閑適。
在解讀詩歌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有看似違反“同一律”的表達,那么我們就必須尋求一種解釋,使整首詩符合“同一律”的邏輯規(guī)律。以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為例,如果拋開“同一律”去解讀,“枯藤老樹昏鴉”營造的是一種凄涼的氛圍,“小橋流水人家”營造的則是一種清新明麗的氛圍,“古道西風瘦馬”營造的是一種蕭瑟孤苦的氛圍,如果拋開“同一律”,這首小令前三句就顯得極其矛盾,根本不能在同一個具體的情境里統(tǒng)一,但我們從“同一律”的角度出發(fā),找出作者的思維過程,“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者此時是在思鄉(xiāng),從思鄉(xiāng)的主題出發(fā),我們就能得出:“枯藤老樹昏鴉”是作者目前凄涼心境的外露,“小橋流水人家”是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美好回憶或想象,以樂襯哀,“古道西風瘦馬”是作者目前孤獨無依、想歸家的真實寫照,三句本來互相矛盾的句子在此時就統(tǒng)一在“旅人思鄉(xiāng)”的命題之下。
作者在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的過程中,詩歌的情與情之間、景與景之間、情與景之間是符合邏輯“同一律”的基本規(guī)律的。
立足于詩歌鑒賞題的解題策略,通過介入“同一律”,我們能尋找到一個另類的視角去解答詩歌鑒賞題。
首先,就詩歌鑒賞題的客觀題來說,選項內(nèi)部、各選項之間以及選項與文本之間必須遵循“同一律”的原則:
1.選項內(nèi)部的“同一律”
清平樂
朱淑真
風光緊急,三月俄三十。擬欲留連計無及,綠野煙愁露泣。
倩誰寄語春宵?城頭畫鼓輕敲。繾綣臨歧囑付,來年早到梅梢。
題目:下列對這首宋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風光通常只能用秀麗、迷人來形容,與“緊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發(fā)。緊補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則躍然紙上。
B.“擬欲留連計無及”兩句寫綠野中樹木、花草都在為無計留春而傷感,直接表達出詞人面對春天逝去的無奈。
C.百花迎春,以凌寒獨放的梅花為最早,謂“早到梅梢”,似嫌梅花開得還不夠早,盼歸急切,更見惜春感情的強烈。
D.下闋詞人無法留住春天,只能請畫鼓向春天傳遞信息,盼春來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詞人盼春早歸的急切心情,進一步抒發(fā)了強烈的惜春之意和愛春之情。
此題的正確答案為B。B項前半部分認為詩句寫出了樹木、花草的傷感,選項后半部分認為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無奈。只看選項的表達,這樣的抒情過程很明顯是借景抒情,屬于間接、委婉地表達情感,而選項后半部分又認為是“直接表達”情感,選項內(nèi)部就違反了“同一律”的邏輯規(guī)律。
2.各選項之間的“同一律”
閑居晚夏
姚 合
閑居無事擾,舊病亦多痊。
選字詩中老,看山屋外眠。
片霞侵落日,繁葉咽鳴蟬。
對此心還樂,誰知乏酒錢。
題目:以下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 )
A.首聯(lián)“閑居”二字點題,“無事擾”“舊病痊”寫出詩人身體康健、精神愉悅,為后文抒情做了鋪墊。
B.作詩、看山是詩人閑居時的生活狀態(tài),一個“老”字既寫出時光的流逝,也隱含詩人不得重用的郁悶之情。
C.“繁葉”“鳴蟬”等處,點到了題目之中的“夏”字。頸聯(lián)描寫了閑居環(huán)境的優(yōu)美。
D.“侵”“咽”用得極妙?!扒帧奔葘懺迫昭谟持溃钟袆討B(tài)之美;“咽”描繪聲之低弱,反襯葉之繁密。
此題的正確答案為B。觀察四個選項,A項“詩人身體康健、精神愉悅”,情感態(tài)度是昂揚的,C項“閑居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情感傾向是向上的,D項“既寫云日掩映之美,又有動態(tài)之美”,也是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從選項A、C、D中我們大概能看到一個歡愉的作者形象,但唯獨選項B“隱含詩人不得重用的郁悶之情”,與其他三個選項在情感態(tài)度上不統(tǒng)一,甚至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表達,B項與其他三個選項之間違反了“同一律”,因而選擇B項。
3.選項與文本之間的“同一律”
對 雪
許 渾
云度龍山暗倚城,先飛淅瀝引輕盈。
素娥冉冉拜瑤闕,皓鶴紛紛朝玉京。
陰嶺有風梅艷散,寒林無月桂華生。
剡溪一醉十年事,忽憶棹回天未明。
題目: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首聯(lián)中,詩人用生動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落雪之前陰云密布、細雨飄飛的景象。
B.“輕盈”在此處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讓人感受到飛雪輕柔優(yōu)美的特點。
C.尾聯(lián)運用雪夜訪戴的典故,抒發(fā)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與無奈之情。
D.本詩前三聯(lián)描寫詩人所見之景,尾聯(lián)對景生情,描寫與抒情緊密關(guān)聯(lián)。
此題的正確答案為C。詩歌鑒賞的選項基本由兩部分組成:客觀事實和主觀解讀?!翱陀^事實”是如實地反映詩歌內(nèi)容,“主觀解讀”是正確地解讀詩歌內(nèi)容。在“同一律”的標準下,我們需要思考的就是選項的“客觀事實”是否和詩歌內(nèi)容“同一”,選項的“主觀解讀”是否正確解讀詩歌內(nèi)容。以此題的C項為例,“尾聯(lián)運用雪夜訪戴的典故”是“客觀事實”部分,尾聯(lián)的確使用了王子猷雪夜訪問戴安道的典故,選項的“客觀事實”符合同一律;“抒發(fā)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與無奈之情”是“主觀解讀”部分,尾聯(lián)雖用王子猷雪夜訪問戴安道的典故,但結(jié)合文本來看,此處用典意在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閑適與安然,并非“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與無奈之情”,選項的“主觀解讀”與詩歌內(nèi)容不相符,違反了“同一律”,因而選C項。
其次,就詩歌鑒賞題的主觀題來看,主觀題答案與題干之間也必須遵循“同一律”的邏輯規(guī)律:
答張十一
韓 愈
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筼筜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
未報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
題目:本詩的情感含蓄而復(fù)雜,請結(jié)合詩歌后兩聯(lián)進行分析。
按照“同一律”的邏輯規(guī)律,我們在思考并組織詩歌鑒賞主觀題的答案時,要注意答案與題干的同一性。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思考:
①答案與題干的“材料”是否遵循“同一律”,題干要求是結(jié)合全詩分析還是結(jié)合某部分進行分析?
②答案與題干的“知識”是否遵循“同一律”,題干考查的知識是表達技巧還是語言特色,是形象分析還是情感表達?
③答案與題干的“對象”是否遵循“同一律”,題干要求對什么進行分析?就如本題,分析的并不是表達了何種情感,而是為什么說情感含蓄而復(fù)雜。
④答案與題干的“角度”是否遵循“同一律”,題干要求從哪個角度進行分析,是“寫了什么”的角度,還是“怎么寫的”的角度,還是“為什么寫”的角度?就如本題,情感“含蓄”分析的是情感表達的技巧,是“怎么寫的”的角度,情感“復(fù)雜”分析的是表達了哪些情感,是“寫了什么”的角度。
通過上述四個角度的思考,我們可以擬出此題的答案。①含蓄:作者在表達情感時間接抒情,通過寫自己還沒報答皇恩含蓄地表達自己無辜被貶的幽怨,通過寫自己不想在這炎熱的瘴氣中葬送余生,從側(cè)面表達自己渴望回朝的愿望,尾聯(lián)寫詩人看罷友人的書信頓覺白發(fā)增加一半,從側(cè)面表達自己對年華易逝的哀傷和與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②復(fù)雜:本詩情感豐富,作者既表達了無辜被貶的幽怨,又有渴望回朝、再獻忠誠的愿望,既有對年華逝去的哀傷,又有與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