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德瑰
中國民眾的對日好感度近年來不斷上升,而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降到了新低。針對中日兩國民眾情感的這一反差,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針對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以及如何扭轉這種局面,還希望中方能夠好好研究。當然,我們愿意同中方一起思索,如有需要也可以提出參考意見?!?/p>
日本大使站在日本政府的立場上發(fā)言,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樣的發(fā)言在中國也不會被說成“暴言”。但是,兩國民眾情感出現(xiàn)反差的真正原因還是需要客觀分析。
近年來,中國民眾的對日好感度確實在上升,這與日本開放的旅游政策有密切關系,不少中國人有機會親眼看看日本,對日本的環(huán)境、人文都留下良好的印象。中國媒體也積極報道,客觀介紹戰(zhàn)后日本。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報道感動了許多中國人。人們似乎看到了兩國改善關系和展望未來的曙光。
反觀日本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卻并不怎么友好。近年來,充斥日媒的話題大多是“中國威脅論”和價值觀偏見,似乎崛起的中國已經對日本的“民主”“自由”和國家安全造成了威脅。于是,日本人大談“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亞洲版北約”,似乎“民主國家”如果不團結起來加以遏制,世界將被中國的“霸權”所控制。
宣傳“中國威脅論”的最好材料是釣魚島爭端。對于該問題,日本的基本立場可以用三句話概括:該島在歷史和國際法上都是日本的領土,中日兩國之間不存在需要解決的領土問題也沒有擱置爭議的共識,中國公務船的巡航是對日本領海的侵犯。經過日媒連篇累牘的宣傳,這三句話在日本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神話”,而中國的歷史和國際法證據(jù)卻被完全否定。
然而,“神話”終究代替不了事實。關于釣魚島的主權,遠的不說,至少在1863年出版的《皇朝中外一統(tǒng)輿圖》已經把它劃在中國的版圖之內,比日本明治政府1895年1月將該島作為“無主地”編入沖繩縣早了32年。日本的“編入”違反國際法,把中國疆域圖中已經列入的領土當作“無主地”,還以《舊金山和約》為根據(jù),認為二戰(zhàn)后的國際條約承認了美國對其占領及后來移交給日本。其實,周恩來在《舊金山和約》簽訂不到十天就鄭重聲明:該條約是非法無效的,因而是絕對不能承認的。日本攫取釣魚島不過是帝國主義擴張政策的表現(xiàn)。對于因暴力和貪欲攫取的領土,《開羅宣言》規(guī)定應該被驅逐,該宣言被《波茨坦公告》確認,1972年的《中日聯(lián)合聲明》第三條也規(guī)定了日本將遵守該公告。這才是日本應該遵守的國際法鏈條。
日方有人認為當前中國處于“外交困境”,有求于日本,故操作輿論壓中國讓步,無視基本事實和證據(jù),不禁讓人想起1874年5月2日,西鄉(xiāng)從道犯臺后與清朝交涉,硬說清朝沒有統(tǒng)治過臺灣后山,清政府向日本提供了十多卷戶部文件和臺灣稅收簿記,日本代表卻說:“無暇觀看”,并堅稱臺灣是無主地。這與現(xiàn)在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態(tài)度驚人的一致。
最近,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訪日,雙方達成五點重要共識和六項具體成果,也談到了中方對釣魚島問題的立場,日本媒體不去報道會談成果,而是大肆炒作所謂“暴言”。由此,我們想起1878年中日交涉琉球問題時,談判代表何如璋譴責日本吞并琉球,竟被當時的日媒形容為“暴言事件”。
釣魚島的面積不過4平方公里左右,中日兩國應該從地區(qū)和平與繁榮的大局出發(fā),理性對待領土爭端,有效管控危機,不要制造“神話”,更不要利用此事倒打一耙,煽動仇華、厭華情緒?!?/p>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