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華玲
糖友身邊或多或少都有這種人:你說吃藥,他說有副作用;你說打胰島素,他說會上癮;你說控制飲食,他說活著還有啥意義;你說加強運動,他說懶得動、沒時間。有些病友成天憂心忡忡,覺得命不久矣;有些人過于樂觀,不配合治療;有些人治療挺積極,但是不用醫(yī)生開的藥,只信“偏方” “神藥”。這樣的人,不僅自己控不好糖,還會給周圍的病友帶來“負能量”。南方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副院長,內分泌代謝科主任沈潔提醒,遇上這幾類“糖友”需注意:
杞人憂天型。確診糖尿病后,一些悲觀的糖友以為得了絕癥,周圍的病友也受其影響沉浸在恐懼和擔憂之中。這十分影響患者的治療,很多患者被搞得精神緊繃,時刻都想著生病這事,四處亂求醫(yī)問藥,或者擅自縮減飲食、強化運動等,不僅血糖沒控制住,還容易增添新的疾病。
諱疾忌醫(yī)型。有些糖友認為服用降糖藥副作用大,總念叨“是藥三分毒”,私自減藥量甚至停藥,或者擅自買一些道聽途說的保健品替代醫(yī)生開的藥,導致血糖控制不好,病情惡化。
危言聳聽型。 “打胰島素會上癮,打了就停不下來,會跟一輩子?!边@個說法導致很多本應使用胰島素的患者,不論醫(yī)生如何解釋勸說,就是死活不用胰島素。對于早期應用胰島素就能保護一些殘余胰島B細胞功能的患者,有這樣的“損友”在身邊,會錯失延緩病情進展的最佳時機;而那些靠口服降糖藥物已經不能控制好血糖的糖友,若拒絕使用胰島素,病情容易很快惡化,并發(fā)癥也難得到控制。
及時行樂型。有糖友覺得,控制了飲食,活著沒意思;總運動,又太辛苦。他們最愛說,不痛不癢不用治,瀟灑快樂最重要,不僅自己不行動,還把這種想法傳遞給身邊的病友。結果就是血糖越來越高,并發(fā)癥也早早地找上門。
以己及彼型。有些糖友覺得自己吃某種藥血糖控制得還行,便極力勸說其他病友也買來吃。臨床上有不少因為自行購買降糖藥服用,導致不良后果的案例。
其實,擺正心態(tài)是糖友面對糖尿病的第一課。面對慢性病,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同樣重要。對糖友而言,若身邊有常常傳遞“負能量”的病友,最好敬而遠之,千萬不要被他們的錯誤觀念、行為影響。(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