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新生
(作者為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海峽兩岸關系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教授)
2020 年11 月11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著作權法第五條第二項修改為“單純事實消息”。此前著作權法第五條規(guī)定是,“本法不適用于:(一)法律、法規(guī),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二)時事新聞;(三)歷法、通用數(shù)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將“時事新聞”修改為“單純事實消息”非同小可,它意味著新聞工作者的新聞作品將得到全方位的保護。
我國最初制定著作權法的時候,充分借鑒其他國家著作權法的立法經(jīng)驗和國際條約,特別是吸收了《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內容?!侗Wo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中文翻譯表述為“本公約所提供的保護不得適用于日常新聞或者純粹屬于報刊消息性質的社會新聞”。這個翻譯的核心就在于,把新聞和新聞中的“消息”混為一談。新聞是一個豐富的概念,新聞的表現(xiàn)形式有很多種,我國立法機關制定著作權法的時候,把公約中的“日常新聞”和“純粹屬于報刊消息性質的社會新聞”濃縮為“時事新聞”。這樣一來,新聞媒體刊發(fā)的“時事新聞”就成為不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由此產(chǎn)生的后果是,一些網(wǎng)站采用“爬蟲技術”,把新聞工作者辛辛苦苦采訪撰寫的新聞作品當作“時事新聞”,并且將具有豐富內容的“時事新聞”作為牟利的工具。
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著作權法,把“時事新聞”改為“單純事實消息”,既滿足了讀者的知情權,又切實保護了新聞工作者的著作權。
“時事新聞”和“單純事實消息”有何區(qū)別?“時事新聞”是一個類別概念,其中既包括消息,也包括其他新聞表現(xiàn)形式。只要是“時事新聞”,按照修改前的著作權法,都可以自由轉載,不受著作權法保護。而修改后的著作權法,將自由轉載限定于“單純事實消息”。只有對事實客觀陳述的“消息”才不受著作權法保護。譬如,某年某月某日某個地方發(fā)生火災,或者某年某月某日某個地方發(fā)生地震,這些都屬于“單純事實消息”,盡管這樣的消息同樣帶有明顯主觀色彩(因為在消息發(fā)布的問題上,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發(fā)布者的主觀愿望或者主觀態(tài)度),但這樣的消息只是“單純事實消息”,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也就是說,任何人或者任何組織都可以直接引用該“消息”。這就大大地縮小了“時事新聞”的范圍,從而使新聞媒體采寫的獨家新聞報道和“單純事實消息”區(qū)分開來。
只要經(jīng)過新聞工作者加工提煉,或者新聞媒體編輯報道,那么都應該視為“時事新聞”而不是簡單的“單純事實消息”。簡單地說,修改后的著作權法縮小了著作權法不適用的范圍,從而使著作權法得以保護新聞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作品。
著作權法的修改澄清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投機取巧的網(wǎng)絡經(jīng)營者的生存空間,使他們不能隨意轉載“時事新聞”,損害新聞工作者的合法利益。
一些新聞搜索網(wǎng)站之所以能夠快速發(fā)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著作權法的“不完善”。由于修改前的著作權法把“時事新聞”排除在外,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因此,新聞工作者的作品只要被貼上“時事新聞”的標簽,就可以被隨意地轉載。
是否屬于“時事新聞”,一些新聞搜索網(wǎng)站完全是根據(jù)經(jīng)營需要作出判斷。影視明星的花邊新聞,被搜索網(wǎng)站視為“時事新聞”,每天推送到讀者的面前。那些沒有新聞辨別能力或者不諳世事的青年人,每天閱讀這樣的新聞,逐漸地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著作權法關于“時事新聞”的排除條款,表面上看,是為了及時報道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可是,由于新聞搜索網(wǎng)站掌握著“自由裁量權”,那些真正的“時事新聞”反而被他們視而不見,以致新聞搜索網(wǎng)站充斥著大量的花邊新聞,這樣的垃圾信息,影響了新聞市場品質,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新聞市場秩序。
限制自由轉載內容,把“單純事實消息”排除在著作權法適用范圍之外,對于凈化我國新聞市場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今后新聞工作者可以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要不是“單純事實消息”,新聞工作者都可以主張權利,依照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要求傳播者承擔法律責任。
修改后的著作權法貫徹落實,需要配套性的行政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相信國務院會盡快出臺具體的行政法規(guī),規(guī)范我國新聞搜索網(wǎng)站的經(jīng)營活動,最高人民法院也將制定司法解釋,確保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有效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