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軍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海曙中心小學,浙江 寧波 315000)
語文教材的編排自有其精妙之處,每單元作為一個整體,把同類型的文章集合起來,方便學生加深印象,也能夠從中找到文化聯(lián)動,從而把這一類型的文章學得更好。課后的習作根據(jù)單元特點設計,學生能夠趁熱打鐵,遷移所學知識、所感情感、所獲方式方法運用鞏固。所以教師在平時講解課文知識點時要做好牽引聯(lián)動,注重細節(jié)探究、積累拓展以及文本與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為學生打開思維廣度,而不僅僅是拘泥于文章本身的知識點。比如課文的時代背景、情感表達以及作者的思維體現(xiàn),這都是需要注意的點,當然還可以在同一單元內進行文章相似點整合,尋找行文規(guī)律來記憶文章特點,這對學生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以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習作《介紹一種事物》為例,整個單元涉及的文章雖然是描述再常見不過的《太陽》和《松鼠》,但是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描述方式十分精彩,從各個角度去分析事物,就以“太陽”而言,就融合了神話背景、自然景物以及物理科學等方面。這其實就是知識的聯(lián)動與拓展,寫太陽卻又不僅僅是寫太陽,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引導學生理解方方面面,體會文章這樣安排的妙處,從而習得寫作方法。當然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課前準備以及平時的知識儲備,只有足夠了解才能從多種角度分析事物,對于學生的寫作是有啟示性意義的,深度學習所帶來的好處數(shù)不勝數(shù),能夠照顧到學生的許多文化層面、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雖說深度學習是要講究很多方面的細節(jié),但是方式方法也十分重要,其中大量閱讀大量積累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時不可忽視閱讀文獻的選擇和閱讀方法的運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顯然,白紙黑字當然比不上視聽結合來得有趣。即便是范仲淹創(chuàng)作《岳陽樓記》尚且需要畫卷作為引導,空對著主題肯定是寫不出名篇佳句,所以一定要有感官引導,而對于閱讀和寫作來說,視覺引導尤其重要。大多數(shù)人都是喜歡看視頻動畫多過于書本文字,因為直觀,但是文字也是有精妙留白的余地,二者并沒有高下之別,可以相輔相成,教師就要尋找這中間的契機點、聯(lián)動處,引導學生從感官中獲得寫作靈感,投身文本創(chuàng)作。
以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習作《____即景》為例,這個單元文章都是景物描寫,每個篇幅之間既有獨立性又互相聯(lián)系。教學時,教師要明確每篇文章特點,要把握彼此的聯(lián)動點,提供形象的感官體驗,通過文字、圖片、配樂、視頻等媒介,進行景物分析、描寫,學習寫作過程和方法,依據(jù)現(xiàn)實,發(fā)揮想象,延伸空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詩仙李白寫詩可謂夸張肆意,但也是有典故可考究的,所以教師在進行文章內容講解時,寫作技巧習得時要注意學生的思維空間拓展,可以用水墨畫、純音樂作為切入點,適當留白給予學生發(fā)揮空間,構建屬于自己的行文框架,深度學習除卻文化本身的挖掘,還要注意學生自身能力的拓展構造。
閱讀一直都是積累語言文化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不管是模仿也好、借鑒也罷,都要從經(jīng)典入手,按部就班也得有參考才行,而學生就要在吸收過程中慢慢進行轉化融合,最終收為己用。寫作考驗思維能力以及文化基礎,只有知曉的文化知識足夠多,并且明了行為習慣以及語句用法才能夠寫得好,最簡單的訓練就是多讀,讀得多了自然會形成用句用語習慣。語文深度學習定要拓寬層面,多讀多看,哪怕是課堂上的寓言小故事、日常生活的民間小傳說都是可汲取知識的細節(jié)。
以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習作《寫讀后感》為例,這類作文的好處就是主題明確,基本不存在偏題的問題,但是讀后感要有感而發(fā)這就講究底蘊內涵了。首先要對讀物有所了解,還要提出自己獨特見解,這不是通讀掃視能夠做到的,要精讀細品才可以。學生對四大名著肯定是有所了解,大概故事肯定也知曉一二,但是說到熟悉精通卻是未必,日常閱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注重細微積累,例如在自習時間可以為學生播放有聲讀物,每天規(guī)定學生多讀一篇短篇文章,或是同一篇文章反復品讀等,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深度未必一定是悉心鉆研,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長遠之計。
說到底,小學生畢竟還是童心未泯,并不是鉆研科技的專業(yè)人員,要進行多么深入的探究也不現(xiàn)實,深度學習的深度講究的是提升綜合素養(yǎng),也就是說只要是正向的能量,于學生有益即可,所以教師可以另辟蹊徑來引導學生進行沉浸學習。這其實算是比較新鮮的學習體驗,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并不難,教師只需要根據(jù)課文題材換一種形式進行生動教學講解。例如說明文可以配上圖片和場景,模仿講解員仿佛把學生帶入到博物館內;記敘文可以播放視頻,甚至可以自行配音增加驚喜感;小說類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增加文章趣味性,在角色展示中體會文章深意,沉浸其中,觸發(fā)感受。
以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習作《神奇的探險之旅》為例,教師可以緊跟時代步伐運用虛擬科技帶學生體驗許多新奇之地,在很多日常不可到達的地方進行“探險”,既豐富學生的感官,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這對創(chuàng)作很有幫助。也可以帶學生走進生活,參加戶外活動,看展覽、逛博物館,在切身實踐學習中拓寬學生的文化廣度,豐富情感體驗,這樣,學生才能“下筆如有神”。這種沉浸式體驗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會對內容更加有探究的欲望,很多時候只是形式不對,事實證明方式方法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至關重要。
語文知識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更是需要日積月累的閱讀記憶才能夠略通一二,更不用說運用自如了。小學語文教學尚且處于基礎構架的階段,在低年級階段是先教識字斷句,中年級段是教閱讀和語法,高年級段除了前兩者的進階教學,還增加了運用實踐教學,所以是層層遞進的方式。學生的文學觀念也是需要慢慢構造涵養(yǎng)的,所以溫故知新、吸收運用必須兩手抓。只有積累得足夠多,才能夠進行有效運用,也只有足夠深,才能夠運用得當,所謂厚積薄發(fā)就是如此。對于深度學習的理解就是讀懂讀透,而文學知識從來就不只是單薄的文章,文章只是作為載體去傳承理念和知識,它所衍生和牽連的內容實則比想象中的多很多,也就是文學聯(lián)動,這也是深度學習的根本所在。
現(xiàn)如今,新課改背景下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yǎng),深度學習也是在促成這種可行性的輔助方式,知識衍生的方面方向千變萬化,每個人能品出的意味也不盡相同,所以教師應該利用這種方式來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拓展觀念。而文章本身也是作者思維的體現(xiàn),像觀察這種變化可以從最直觀的寫作中窺探一二,寫作同時也是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自己意志的直接途徑。學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通過寫作能力所能展現(xiàn)的東西有很多,深度學習便是促成因素。
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從多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但是有趣歡樂輕松和諧一定是必要的構成因素,所以教育并不是單看一方面的,和文化知識一樣都要有聯(lián)動牽引、有衍生拓展,這才算得上是深度學習。寫作既是知識積累的表達,也是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無論如何構成優(yōu)秀寫作的因素,仍然缺少不了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所以學路漫漫,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