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立娟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高鐵新城南京師范大學相城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000)
滿足小學生探究的科學教材內容是相對簡單又有趣的。比如搭建過山車,做太陽能熱水器,養(yǎng)蠶,磁鐵吸引什么材料等。培養(yǎng)科學興趣的階段,科學本身是好玩的。但是科學課能不能上得“好玩”就要看怎么設計了。讓大家規(guī)規(guī)矩矩坐好,講好操作要求,開始操作,總結。這樣是一節(jié)好的科學課嗎?對于低中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會得到什么呢?或者讓他們自己去想研究什么,觀察什么,怎么研究,這無異于天方夜譚。那怎么設計好一節(jié)科學課呢?首先要有教具,神奇的教具,哪怕只是一只空的飲料瓶子,故弄玄虛,給飲料瓶子以魔力。“來看這神奇的飲料瓶子,你摸摸它有什么感覺?是冰冰涼還是光光滑?看看它的形狀像什么?像一個大鱷魚或者潛水艇嗎?它為什么一會漂著一會沉下去?是巫婆給了它法力嗎?那是水的魔力嗎?水里有妖怪?”其次就是啟發(fā)性問題了,需要層層推進,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師可以用很夸張的語氣,很夸張的肢體語言,都會更有渲染力[1]。
一句話,怎樣講才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當然是說故事,其實這對所有人都有效。一個道理:努力才會收獲。直接這樣講出來,一句訓導,一句說教,左耳朵聽右耳朵出。但是講一個小朋友經過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大樹摘到了可口的果子。一個成功人士經過努力拯救了自己瀕危的公司,一只小貓經過了自己的努力抓到了鮮美的魚吃。科學課可以就是一個故事。我曾經在1-5年級都做過一個實驗,我?guī)У秸n堂上一杯水,每個小組桌上放一杯,也沒說明什么。之后按著自己的進程上課,一節(jié)課也沒有用到這杯水。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有90%的學生都看了這杯水不止一次,有的還去碰一碰,還有的會聞一聞,只有10%的學生只是看一下,就不再理它了。下課的時候還會有一半以上問為什么放一杯水。這杯水可以講一個或者多個故事。在孩子們看來,在課堂上就不會有尋常的東西,即使是一杯水,一瓶醋。你賦予它一個故事,一點玄幻,必定牢牢勾住孩子們的心神,讓他跟著你的步驟走,走進科學。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培養(yǎng)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鼓勵與表揚尤其重要。當一年級的小朋友提問,大象和老虎誰厲害的時候,你要笑著表揚他提出的這個問題,并且認真作答。問著問著,他們的問題就會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關注到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現(xiàn)象[2]。
說了那么多,似乎天馬行空。但是實際上沒有什么課程是沒有系統(tǒng),不成體系的,科學課也一樣。上課的幾個步驟已經被我們重復了無數(shù)次。但是是不是真的很有趣味,真的學到了東西,起到了探究的效果,培養(yǎng)了科學素養(yǎng)呢?遇到什么會問個為什么?真的去思考,去找答案?我遇到有這樣的孩子,愛閱讀,愛科學,會讀很多科普類的書,才三年級就知道密度、重力、物質狀態(tài)等物理術語。但是知其詞不知其義,當講到油為什么油在水層上面的時候,他馬上舉手說是密度不同云云。但是一讓他具體解釋,密度是什么,為什么密度不同就會這樣的時候就懵住了,說不上來。我覺得這個概念知道了還不如不知道。因為,他的注意力有時候很分散,會沉浸在我已經知道了,只有你們不知道,我不必聽的這種狀態(tài)里。即使我是按著讓他們先猜測,再實驗,再得出結論總結匯報的這樣的步驟來完成的。當然也有一些孩子不是這樣的,他本身就不清楚,可能會說出輕重這樣的關系。也有一些壓根就是奔著實驗器材去玩的,真的只是玩,沒有任何思考,還會亂玩,你問他為什么把所有東西混在一起,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真的只是想看看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還是只是惡作劇呢?這個時候系統(tǒng)就要做起來。一冊教材拿在手里,統(tǒng)觀全局,做一個思維導圖出來。分單元,分章節(jié),分步驟,實驗可以選擇教材上給定的方案也可以自行設計。在統(tǒng)籌全局的過程中把課時之間連接起來,找到連接的網,讓孩子們學習了這一節(jié)就會提出疑問或者馬上想到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在單課節(jié)的設計上要承前啟后,不能割裂。讓孩子自發(fā)地明確自己是帶著任務來的,我做的每一步要為我的目的服務,是在思考怎么做的。我們的系統(tǒng)本著一個目的,引導孩子提出問題,循序推進[3]。
探究式學習以探究為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猜想,改進,得到結論,總結評價。在制定好總體的系統(tǒng)目標及實施方案,做好了課程設計之后,還有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讓他們動起來,玩起來。如何讓他們快樂地、心甘情愿地思考并探究呢?科學探究室能圍成一個小組的桌子就是媒介。圍在一起可以頭腦風暴,可以思維碰撞,這讓我想起謝麗爾的圓桌會議,科學的圓桌會議就在我們的探究實驗室。但是教師要教會孩子開啟思維碰撞。首先,要學會傾聽,別人發(fā)言時,仔細聽他人的觀點,找他的漏洞,找自己的漏洞。其次,注重討論要有儀式感,“我是……,我的觀點是……,我的發(fā)言完畢”。最后,要合作,幾個人,找到自己擅長的事,誰適合演講,誰頭腦縝密適合安排任務,誰擅長思維導圖,理順脈絡,記錄,誰動手能力強,適合操作。這都得事先決定好。當然,不同的實驗課題分工可以不同,視情況而定。教師要樹立一種集體大局觀,把一個小組綁在一起,把一個班級綁在一起,把一個學校綁在一起。只是課堂上,小組之間有競爭,組員之間有職位,無形之中把他們帶到一個現(xiàn)實的社會情境中。為著這次的探究要贏,為著這個項目要成功,幾個人擰成一股繩。還可以設置班級之間的評比,這樣可以做一個復雜的大項目,比如一個STEM的大課題[4]。
“玩”好科學,是內容的選擇。就課堂教學而言,我們要秉承著教材的脈絡設置。當然,科學不局限于課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我們要把科學帶到身邊,科學無處不在。課堂上學習了水的沸騰,那么隨著水的沸騰一系列的探究也就來了。比如,水的液化,水的凈化,包括沸騰后的水適不適合養(yǎng)魚等。不是在課堂上,在家里,在河邊都可以。在這里就不得不提提陳耀老師的家庭實驗室了,這是一個“玩”好科學的路徑。一個在課外還能探索的孩子無疑是熱愛科學的,也勢必在這個過程中收獲細心,收獲知識,收獲關注周圍事物,收獲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嘗試,一次又一次。重復得以鞏固,重復將精益求精[5]。
一切熱愛源于興趣,一切興趣始于“好玩”?,F(xiàn)在已經不是灌輸式逼迫式學習的年代,新一代的后浪見識豐富,接觸的知識全面,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選擇還需要指導,一旦選擇了不是正確的道路或者方法,還是會走彎路,有時候又會是誤入歧途,必將兇險萬分。所以后浪需要前浪的引導,要吸引他們,就要打造有意思的高效課堂,“玩”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