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夫 黃靜
2021 年又一批地方報紙宣布關停。和往年一樣,這些報紙雖然宣布休刊、???,但大多不是徹底消失,只是換了載體,進行融合和轉型發(fā)展,集中力量向新媒體進發(fā)。喊了很多年的媒體轉型,已經(jīng)進入“深水區(qū)”,走向融合縱深發(fā)展階段。
面對轉型,有媒體人喊出,不會再有真正的地方媒體。
需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地方媒體?地方媒體真的不存在了嗎?“不會再有真正的地方媒體”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深耕本地”還是“布局全國”,是當下地方媒體必須做出的“兩難選擇”嗎?今天,這個問題再次引發(fā)熱議,有其具體的時代歸因,更有媒體發(fā)展的內在邏輯。
在技術更迭加快的新媒體時代,地方媒體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紙媒時代,地方媒體坐擁一方資源,服務一方受眾,其報道和發(fā)行范圍受物理發(fā)行和傳播空間的局限,基本被固定在某一地域范圍內。比如成都商報主要服務成都及四川周邊地市,南方都市報主要服務廣州及長三角地區(qū),瀟湘晨報服務長沙及周邊地市等。這樣的“服務半徑”由當時的媒體市場決定,旨在實現(xiàn)區(qū)域影響力和市場輻射力的最大化。新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的傳播技術徹底打破了信息傳播的地域限制和發(fā)行約束,使地方媒體有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為了適應新的傳播形勢和傳播規(guī)律,地方媒體進行了“縱”“橫”的發(fā)展變革??v向以服務本地為主,致力于做好“城市第一資訊服務平臺”,為網(wǎng)友提供快捷、權威、全面、鮮活的新聞、生活資訊;橫向以布局全國為綱,進入全國性新聞領域,為網(wǎng)友提供更多元的信息,更優(yōu)質而深遠的內容。
無論縱向改變還是橫向發(fā)展,地方媒體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變化,呈現(xiàn)出不局限于某個具體地域范圍的特征,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城市的媒體,都自然走向全國甚至世界。
探討地方媒體該如何轉型,地方媒體到底該服務當?shù)剡€是放眼全國,是為了地方媒體未來更好的發(fā)展。不妨用更廣闊的眼光看一個例子。2020 年,紐約時報年收入近20 億美元。紐約時報單就名稱來看,是“地名+報紙”性質的組合,但也是一個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媒體。紐約時報之所以能在移動化浪潮中穩(wěn)步向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認為,“(它)強調自己并不走流量路線,而是堅持訂閱優(yōu)先。合理的商業(yè)策略是提供強大的新聞,讓全球數(shù)百萬人愿意為此付費”,是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數(shù)百萬人付費”足以說明,媒體的受眾并不受地域局限。也就是說,一家“地方”媒體在5G 逐步普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如果要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存活,最基本的一條是不受地域束縛。甚至,地方媒體可以樹立一個長遠的目標,以紐約時報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媒體為標桿,致力于打造全國乃至世界媒體品牌。
探討可以促進發(fā)展,爭論可以激發(fā)靈感。討論地方媒體的轉型路徑,探討地方媒體到底該深耕本地還是放眼全國,也將促進地方媒體朝“遠方”行進。
地方媒體的轉型融合實踐中,本地化是公認的路徑之一。星辰在線總編輯何旭認為,縱觀國內地方城市新聞網(wǎng)站,離不開一個核心的命題,就是一定要致力于做好“城市第一資訊服務平臺”,為網(wǎng)友提供快捷、權威、全面、鮮活的新聞和生活資訊。 技術的推動,讓全國化成為地方媒體轉型的路徑之一。成都商報提出“辦一張網(wǎng)絡時代有閱讀價值的報紙”,強調新形勢下的差異化競爭和戰(zhàn)略化轉型,重磅推出的紅星新聞,以“深度調查+時政評論”為特色,憑借金正男事件、鴻茅藥酒案等獨家原創(chuàng)深度報道,引發(fā)全國乃至世界廣泛關注。
地方媒體轉型有諸多嘗試,其路徑也并非單一,大致可以歸為兩種,一種是實施單品牌運行,模糊區(qū)域界線;一種是堅持雙品牌效應,實現(xiàn)“本地+全國”的融合。
1.單品牌運行,模糊區(qū)域界線
2014 年,東方早報的新媒體項目澎湃新聞創(chuàng)立。運行兩年后,2017 年1 月1 日起東方早報休刊。東方早報原有的新聞報道、輿論引導功能全部轉移到澎湃新聞網(wǎng)。至此,東方早報這一地方媒體品牌不再。澎湃新聞在上線之初就提出“專注時政與思想”,而此前的東方早報則是以服務上海和長三角的經(jīng)濟發(fā)展為宗旨。可見,從東方早報到澎湃新聞,取消了地域限制,換之以專業(yè)的時政和思想作為其發(fā)展策略。有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0 年6 月,澎湃新聞App 端安裝用戶已超1.78 億。
新品牌打開了新局面,也開拓了新領域,但走全國路線的澎湃新聞并非放棄本地新聞,而是將本地新聞作為澎湃新聞的一個重要維度,納入全國范圍之中。
2.雙品牌運行,實現(xiàn)本地+全國的融合
以紅星新聞和成都商報為例,紙媒時代,成都商報就一直走在地方媒體發(fā)展的前列。自上世紀90 年代首發(fā)“中國媒體第一股”(博瑞傳播)后,2003 年末,成都商報從市民生活報向主流大報轉型,開辟了都市報發(fā)展的“第三條路”;2007 年,組建國內第一個多媒體集群,實現(xiàn)了報紙、電視臺、網(wǎng)站、雜志等媒體形態(tài)的最大共振;2013 年,提出“辦一張網(wǎng)絡時代有閱讀價值的報紙”,與網(wǎng)絡媒體差異化競爭;2014 年,喊響“移動優(yōu)先”,把“放眼全國,深耕區(qū)域,專注剛需,借力紙媒”從戰(zhàn)略轉碼為實操。2017 年,紅星新聞問世,定位全國,主打“深度調查+時政評論”。也就是說,早在2003 年,成都商報就已經(jīng)深耕本地并布局全國,如今已入駐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多個平臺。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商報”與“紅星”的徹底融合,兩個品牌,內容共享,根據(jù)平臺特征分發(fā)各有側重。原有品牌繼續(xù)立足本地,新有品牌布局全國,二者相互補足,形成合力,推動地方媒體縱深發(fā)展。
服務本地和布局全國,單品牌和雙品牌,看似是地方媒體轉型融合的不同方向,但放在更廣闊的媒體發(fā)展背景之下,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贏回市場,搶占主流輿論陣地。不一樣的轉型策略,卻呈現(xiàn)同樣的特征:脫胎于傳統(tǒng)媒體,積極融入新媒體時代,跨地域性明顯,可謂殊途同歸。兩種路徑的結果,讓我們意識到,地方媒體在本地深耕和全國化布局上并不是非此即彼。
新聞起源于人類的信息需求。專業(yè)媒體能做的就是提供受眾真正關心、非專業(yè)性媒體機構難以提供的信息服務,包括輿論監(jiān)督等。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從來都不受地域局限。紙媒時代,用戶訂購當?shù)貓蠹埻?,還會購買全國性報刊以獲取更多信息。人類對信息的渴求,沒有止境。新媒體時代,用戶需要什么新聞?
于用戶而言,他們需要的是幫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全面、多維度的信息。當用戶思維滲入媒體融合轉型的每一根神經(jīng),產(chǎn)品意識就會自覺生成,媒體的信息生產(chǎn)與發(fā)布將不再依靠慣例、感覺。地方媒體不僅要利用新的技術融合媒體,更要及時調整策略,在內容上下功夫,適應用戶的需求。
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呈現(xiàn)傳播主體多元性、傳播容量海量性、傳播范圍世界性、傳播方式交互性、傳播手段融合性、傳播時效全時性的特點。傳播特征改變,對信息提出相應的要求。受眾需求和市場分布的不斷調整和變化,形成了地方媒體轉型的內生動力。
以疫情信息為例,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地媒體不僅關注本地新聞,更關注疫情中心武漢;當下,媒體關注當?shù)爻鞘械慕?jīng)濟發(fā)展,還關注世界各地的疫情。為滿足用戶需求,2020 年1 月,紅星新聞就派出骨干力量奔赴武漢,為用戶帶來疫情中心的信息;也組織評論員針對疫情相關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以理性的視角幫助用戶進行價值判斷。
新媒體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更便捷,地方媒體競爭更激烈,地方媒體唯有提供更多元的內容、更寬廣的視野,才有可能獲得用戶的關注和認可。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為例,過去一年,和眾多地方媒體一樣,關注的話題涉及蘇萊曼尼之死、美國大選等國際形勢,也關注全國性的張玉環(huán)案、“嫦娥”登月等重大事件,更關注本地的城市建設、民生發(fā)展等實用信息,從短消息到深度報道,從評論到視頻動畫,以多維度、多角度、多媒介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了大量豐富而有深度的獨家新聞產(chǎn)品。
地方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在獨家和深度上發(fā)力,使澎湃、紅星等一批新的地方媒體品牌迅速在全國形成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這說明了用戶對地方媒體的認可,印證了地方媒體轉型方向的合理性。
回到最初的問題,地方媒體該深耕本地還是布局全國?這大概是媒體為主、用戶為輔的思維慣性造成的。實際上,本地還是全國,于用戶來說不是問題,用戶雖地處某一地域,關注某一領域,但需要的核心是信息,他不在乎媒體來自哪個城市,也不因信息與自己的城市無關而忽視。
解決當下地方媒體轉型的根本,還是要回到用戶思維,消除空間界限,通過媒體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務受眾、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