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斌
2021年10月9日,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
以史為鑒,方可開創(chuàng)未來??倳浖o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講話,既是一篇重要的黨史文獻,更是一篇重要的政治文獻,其中蘊含的豐富歷史智慧與現實要求,值得深入開掘。唯有于時代潮流變幻中動態(tài)汲取辛亥革命寶貴經驗,才能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提供強大助力。與此同時,紀念辛亥革命也是對這段珍貴歷史記憶的重溫與再釋。眾所周知,歷史記憶是一種集體記憶,任何個人對歷史事件的記憶都具有社會的性質,不能完全脫離周圍的環(huán)境而完全是個人的活動;而且歷史記憶具有傳承性和延續(xù)性,它既規(guī)定了記憶的對象是歷史事件,也指記憶本身的歷史,即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同時代的人們對這一事件記憶、遺忘,重構以及重新解釋的歷程。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與之前中國共產黨歷次紀念大會講話既一脈相承,又與時偕進,體現了我們黨豐富深邃的政治智慧,彰顯了辛亥革命對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深遠歷史影響。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重新審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我們更當將辛亥革命置于百年黨史偉大奮斗歷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之中加以敘述和評價,方能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時代深意所在。正基于此初衷,我們邀請四位歷史學者從各自角度解讀與探討這篇重要文獻的立意與內涵,在宏大的視野中理解辛亥革命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顯得尤為必要。
——王學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中國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高度評價了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和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的偉大歷史功績,指出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代表著我黨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對辛亥革命的最新認識和定位。
我黨老一輩革命家有些直接參加過辛亥革命,有些跟孫中山等辛亥革命元老們共過事,我黨早期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也有過很好的合作。國共分裂后,我黨繼續(xù)孫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業(yè),并不斷將其推向新的高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黨一直以最高規(guī)格紀念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每逢五一、十一,天安門廣場都擺放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以表達對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
縱觀我黨領導人對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的歷次紀念文章和講話,一以貫之的一是高度評價辛亥革命和孫中山推翻清朝和帝制、建立共和的豐功偉績,同時指出其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二是申明我黨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忠實繼承者。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客觀平實之論。
辛亥革命最偉大的歷史功績無疑是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和在中國存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共和國,實現了政治制度的現代化(至少在名義上)。
從鴉片戰(zhàn)爭起,資本主義列強這些所謂“文明國家”憑借其工業(yè)革命帶來的先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力量,以非常不文明的手段大肆侵凌中國,使得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為了反抗列強侵略,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進行了一次次抗爭,除了戰(zhàn)場上愛國將士們的英勇抗敵、流血犧牲外,中國社會各階層也提出了自己的救國方案并為之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這其中有清朝部分開明官僚主持進行的以學習西方先進軍事、經濟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自強運動,有試圖依靠皇帝在中國進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變法運動,有出于樸素愛國意識用原始武器和血肉之軀反抗入侵外敵的義和團運動,也有清政府主導的改革力度雖然不小但卻在時代急需的政治制度改革上走一步退兩步的清末新政,所有這些努力都沒有獲得成功。
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提出了全新的救國方案,即推翻清王朝,結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稱之為“政治革命”),并解決與廣大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孫中山稱之為“社會革命”),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他將其概括為民族、民主、民生三民主義。
其實,孫中山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他最初是想用改良的方式改造中國,1894年夏,時年28歲的孫中山帶著他殫精竭慮寫就的改革方案(上李鴻章書),專程到天津拜謁71歲的李鴻章,他在上書中提出“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希望通過李鴻章實現他富國強國的抱負,但是李鴻章連見也沒見他,這讓孫中山很失望。連他(其實不光他)認為當時思想最為開明的清廷重臣都不能指望,守舊勢力充斥的清廷還能指望嗎?
失望之余,孫中山另辟蹊徑,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章程規(guī)定“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率先喊出了“振興中華”這一此后成為中華民族主旋律的口號,開始了革命活動。
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孫中山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比康有為維新派還略早一些,但是康有為主導的戊戌變法是改良運動,他是眼睛向上,緊盯著光緒皇帝,希望借助皇帝的“雷霆萬鈞之力”來推行自己的改良主張。而孫中山已經對清朝統(tǒng)治者失去信心,后來的一幕幕歷史悲劇反復證明了孫中山的正確,不能不說孫中山目光如炬,高瞻遠矚。
有人問,眾所周知,孫中山有十六字革命綱領,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三民主義即據此而來,其中與民族主義對應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證據表明,在革命宣傳中,他重點強調的是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特別是民族主義,革命黨人大多是一民主義(民族主義)者或二民主義(加上民權主義)者,鮮有三民主義者,他們把建立清朝的滿洲人看作“韃虜”“異種”,非我族類,攻擊之不遺余力,“振興中華”或“恢復中華”主要是恢復漢族人對國家的統(tǒng)治,而中華民族實則包括了滿族在內的全國各個民族,那如何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關系呢?
誠然,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動員革命的宣傳中,曾經對“中華”作了狹隘的理解,但是,第一,這有現實的需要,第二,孫中山后來做了修正。
在孫中山革命黨人看來,清朝統(tǒng)治要對中國的落后挨打負責,是阻礙中國進步的主要障礙,必須推翻它。本來政治制度現代化不一定要實行共和制度,君主立憲制也是民主政治制度,也是政治制度現代化的正統(tǒng),列強中老牌的英國和新興起的日本都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但孫中山鐵了心要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是因為清朝的表現太令人失望了。中國屢次在戰(zhàn)場上被列強打敗,被迫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讓列強侵奪了中國一系列民族權益,諸如割地、賠款、協(xié)定關稅、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等,這些奇恥大辱都是由于清朝“無能”造成的。中國雖然進行了若干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但是都失敗了,自強運動敗于日本發(fā)動的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則敗于掌控清政府實權的慈禧太后本人的血腥鎮(zhèn)壓,特別是庚子之變,八國聯(lián)軍在中國大地上肆虐,甚至到紫禁城里耀武揚威。所有這些,在在都證明著清朝統(tǒng)治的無能,靠它已經不能完成民族振興的歷史任務,所以首先要“排滿”,朱執(zhí)信甚至倡言:“革命者,以去滿人為第一目的,以去暴政為第二目的。”為了喚起人們的革命熱情,革命黨人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種“民族大義”相號召,不惜大力渲染清初入關時的殘酷,從而喚起漢民族的歷史記憶和對“滿清”的痛恨。可以說,“排滿”是當時最能喚起人們革命熱情、動員人們參加革命的口號。從這個意義上說,孫中山革命黨人宣傳“排滿”有其歷史的合理性。
但是,孫中山之所以偉大,在于他能夠接受批評意見,及時修正自己的觀點。1905-1907年間,圍繞政治變革的手段和目標,立憲派與革命派進行了一場論戰(zhàn)。在論戰(zhàn)中,立憲派批評了革命派的“排滿”主張,認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乃合漢滿蒙回藏苗而共同所有之中國也”,各民族人民“皆中國國民”,滿族當然也是中國人。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歷史的邏輯在這里顯得有些吊詭:革命派推翻清朝的正義的“革命”主張卻部分地奠基于不正確的理念上,而立憲派要保留清朝(并促其進行君主立憲制改革)的“反革命”主張卻有其正確的一面。這里要說的是,孫中山能夠從善如流,他很快接受了立憲派的批評,明確表示:“革命的宗旨,不專在對滿,其最終目的,尤在廢除專制,創(chuàng)造共和”,“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也就是說,在孫中山看來,阻礙中國進步的不僅僅是清朝統(tǒng)治,更是在中國存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清政府之所以戰(zhàn)場上不能取勝、改革上不能成功,正反映出君主專制制度應對世界資本主義潮流的無能為力,清朝“一身二任”,結束帝制,首先必須推翻清朝,這種認識無疑是更為深刻的,歷史的邏輯在這里是完全統(tǒng)一的。
政治制度現代化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和帝制,完成了孫中山政治革命的目標。我們說辛亥革命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局面,首先就新在這一點上。
不但此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指出的,辛亥革命還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tǒng)治秩序的根基,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因此,盡管這場革命并沒有能夠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是,從此以后,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沒了,想開歷史倒車、復辟帝制的袁世凱、張勛之流都碰得頭破血流;人民不再是“臣民”,上至總統(tǒng)、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引車賣漿者流,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國民”;國家不再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是“天下為公”,是全體國民的國家。不論從國內看還是從國際上看,中國都給人耳目一新的形象。
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最忠實的繼承者,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將孫中山未完成的事業(yè)一項項予以落實。
民族主義方面,辛亥革命后,特別是五四運動后,孫中山將民族主義發(fā)展為對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實現民族獨立,對內全國各民族一律平等。他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說明民族主義的含義時明確指出:“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但是,我們知道,直到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才完全取得了民族獨立,國內各民族才實現了真正的平等。
民權主義方面,中華民國建立后,形式上采納了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之后孫中山又將其發(fā)展為五權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之外,又增加了考試、監(jiān)察兩權,設計不可謂不周。但孫中山逝世后,掌握國民黨大權的蔣介石并沒有真正落實孫中山設計的制度,而是厲行獨裁統(tǒng)治。我黨則充分發(fā)揚民主,將其作為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新路”。新中國成立后,我黨積極探索、發(fā)展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在已經形成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等過程的全過程民主。
民生主義方面,主要是“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孫中山在世時沒能解決,他去世后,部分國民黨人也確有真心想完成孫中山的遺愿,幾乎每一次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都有人提出這一問題,但是應者寥寥。中國共產黨人則不忘初心,大革命失敗后即將革命重點轉向農村,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土地革命戰(zhàn)爭??谷諔?zhàn)爭時期,為團結抗戰(zhàn)力量,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地主土地改為減租減息,抗戰(zhàn)勝利后再轉為土地改革,實現了孫中山“耕者有其田”的宏愿。成功解決土地問題是我黨取得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
此外,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的建設海港、鐵路網的愿景,已經變?yōu)楝F實,而且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回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辛亥革命的里程碑意義顯得更加清晰。如果能看到今天的中國,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賢們當會露出滿意的笑容吧。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