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鳳菁
眾所周知,李清照是我國宋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作為婉約派出類拔萃的代表,她的詩詞,在宋代文學的閬苑里,可謂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姹紫嫣紅,獨放異彩。在她一生創(chuàng)作出的大量詩詞中,那些真正屬于女性自己心聲的愛情詞以其情感誠摯和纏綿悱惻而卓然名家,但愛國情懷也是其詩詞作品的一個重要主題。下面我將以李清照的生平為主線,以她的詩詞為載體,對其詩詞中蘊含的愛國情懷進行分析,從而加深對這位偉大女性的了解,弘揚其文學作品中愛國情懷的主旋律。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一個家里藏書甚豐、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 士大夫家庭。她的父親李格非是飽讀詩書的文人,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其母王氏“亦善文”,有很好文學修養(yǎng)。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她曾受到當時文壇名家晁補之的大力稱贊。明代楊慎在《詞品》中稱:“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此外,從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的一些人們耳熟能詳?shù)睦钋逭赵娫~名句中,我們也不難知道她不愧是燦若群星的宋代文人中的佼佼者。
李清照少年時期生活環(huán)境優(yōu)雅富足。婚后,她和丈夫趙明誠志趣相投,生活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這時期她的作品里流露的多是女性特有的細膩才情。但期間也不乏愛國詩篇,如她讀了張耒的《讀中興頌碑》詩后,當即寫出的兩首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五坊供奉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痹谠娎?,詩人總結(jié)了唐代“安史之亂”興敗盛衰的歷史教訓,以托古喻今的手法,對誤國的昏君奸臣表達了強烈的譴責,告誡當朝統(tǒng)治者“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一個初涉世事的十七歲少女,對國家社稷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guān)注和憂慮,其愛國情懷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因此,宋代周煇 認為,這兩首和詩“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胡兵忽自天上來”,金軍還是攻取了北宋都城,擄走徽、欽二帝。高宗趙構(gòu)率部南逃,于1127年6月在南京應(yīng)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后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此后,難忘靖康之恥的大批愛國詞人用自己沸騰的血液高歌抗戰(zhàn)與北伐。親身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也發(fā)出了愛國的呼聲:“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彼摹断娜战^句》直抒胸臆,發(fā)出“生當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的吶喊;“死”也要做“鬼雄”的浩然正氣和凜然風骨充斥天地之間,其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特別是那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币皂椨鸬谋瘔丫窈蜌夤?jié),來諷刺南宋當權(quán)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
另外,她的《詠史》“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在這首詩里,李清照把南宋繼承北宋,比作東漢繼承西漢,認為這是正統(tǒng)政權(quán)。對金人統(tǒng)治者扶持下 的偽楚、偽齊猶如王莽的新室不予以承認。同時高度贊揚了反對司馬氏篡魏的嵇康 。這些無不表現(xiàn)出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
周所周知,李清照的詞受“詞別是一家”的影響,詞風極為委婉纏綿。盡管如此,愛國情懷仍是其后期詞的一個重要主題。如她的《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 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 梅花鬢上殘。故鄉(xiāng)何處是? 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 香消酒未消?!本统錆M了思鄉(xiāng)之意、愛國之情。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流寓江南的作品,上片寫早春陽光和煦、春風柔和給作者帶來的歡欣,但這一切都是轉(zhuǎn)瞬即逝的,因為作者的丈夫趙明誠在宋室南渡之初就已經(jīng)離世,她孤身一人在國破家亡之時四處漂泊、形單影只,鄉(xiāng)關(guān)之思,無日無之。下片“故鄉(xiāng)何處是? 忘了除非醉?!弊阋娮髡叨嗌俅我I(lǐng)北向、遙望故鄉(xiāng)。只有借酒澆愁,在醉酒中才能把思鄉(xiāng)暫時忘卻“沈水臥時燒, 香消酒未消?!倍白怼北旧砭褪青l(xiāng)愁的表現(xiàn),醉的越深說明愁情越重、思鄉(xiāng)之情越濃烈! 宋金對峙之時,李清照是主張抗戰(zhàn)的?,F(xiàn)在,故鄉(xiāng)已經(jīng)被金軍占領(lǐng),朝廷又不思收復(fù)失地,因此她對故鄉(xiāng)的刻骨思念里,既有對占領(lǐng)自己故鄉(xiāng)的金國的憤恨,也有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tǒng)治者的譴責,透露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再如《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边@首詞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師南渡的第三個年頭。建炎元年,趙構(gòu)初即帝于南京時,起用主戰(zhàn)的李剛為相,四方勤王之師紛紛集結(jié)于此,當時士氣還很振旺,如能誓師北伐,中原恢復(fù)將計日可待。但昏庸自私的小朝廷,已在南京建造宮室,預(yù)備巡幸游樂,早把收復(fù)中原拋在了腦后,甚至還罷免了主張抗金的李綱。建炎三年,岳飛上書奏請恢復(fù)中原,朝廷責備他越職上書,也罷了他的官。李清照《臨江仙》中“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不僅寫自己流離遷徙、歲月蹉跎的悲嘆,而是道出了成千上萬渴望恢復(fù)中原的愛國人士的心情。有人說,李清照的這首《臨江仙》 是史詩是有道理的。
面對南宋朝廷偏安的悲劇,李清照既痛傷北宋的滅亡,又悲嘆自己平生一切都隨之東流,發(fā)出“誰憐憔悴更凋零”的哀嘆。當她登上健康的石頭城北望中原, 眼看大好山河已破碎,而金兵日熾,失地收復(fù)無望,這一切讓詞人“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睔埧岬默F(xiàn)實描述寄托的是作者無限的故國之思,讀來無不讓人掩卷唏噓。
李清照后期飽含愛國情懷的詞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舉。別林斯基說過:“越是優(yōu)秀的詩人,越是能融入他所處的年代”。李清照就是這樣的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她雖為女子,但愛國情懷激蕩在她的心里表現(xiàn)在她的詩詞中;她雖未戎馬疆場卻能用蘸滿愛國之情的筆去戰(zhàn)斗,發(fā)出悲憤凄楚的時代吶喊,唱出了時代的悲苦之音, 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