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莉
摘 要:在“五育并舉”、“兩辦”《意見》、“雙減”精神的合力指引下,藝術學科的課堂教學必將朝著統(tǒng)整、高效的方向前行,有效地助力學生生命成長。目前,素養(yǎng)課堂構筑是課改的主流,美術學科教學也在朝著主題化、項目化的方向推進教學。在紙藝課程研究實踐中,有效落實核心素養(yǎng)目標,關注學生的欣賞品鑒、學習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評價思考,并以此為傳統(tǒng)美術單元實踐研究的主要路徑,形成“賞·學·評·創(chuàng)”四維共融的課程研究模式,開啟了從美術學科視角出發(fā)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實踐的實踐路徑。通過教學研究,借助名師工作室、社團課程、教學素養(yǎng)提升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積極開展研究實踐。課程研發(fā)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是研發(fā)團隊的最終目的。因此,研發(fā)過程中始終關注學生是否實現(xiàn)“八會”即:會識讀、會賞析、會判斷、會思考、會合作、會實踐、會表達、會評價的能力,并以此判斷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目標是否達成。教學實踐研究仍在繼續(xù),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方向,完善研究路徑,期待以“紙”為媒的實踐課程,能夠帶給我們全新的教學思考。
關鍵詞:紙藝 項目化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
一、問題提出
(一)紙藝課程多科重復建設,構建學科壁壘
美術課程、勞技課程、STEAM課程、科學課程、數學課程等均會以紙為媒材進行學習研究,教學過程中缺少學科融合式統(tǒng)整規(guī)劃,各學科單一行進,缺乏橫向溝通。學科獨立的教學模式無意間建構了學科間的學習壁壘,各科教師為了凸顯本學科知識的重要性,教學中堅持本任教學科的主題性、獨立性,導致學生的學習出現(xiàn)了各學科系統(tǒng)間隔。縱使教學內容相互關聯(lián),各科教師缺乏橫向溝通,學科教學仍在單一行進。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源于頂層建構中缺少學科統(tǒng)整的思考。紙藝課程在美術學科教材中出現(xiàn)頻率高、涉及應用廣,教學中可以嘗試從美術學科出發(fā),進行跨學科統(tǒng)整的課程建構,提高教學效度。
(二)學生知識聯(lián)結能力不足,缺乏統(tǒng)整思維
各學科獨立教學,學生無法有意識地進行統(tǒng)整性學習,獲取知識持久性降低,知識融合深度、單位時間學習效度制約于方法不足。學生在單一學科本位的教學模式下,需要獨立擔負已有知識系統(tǒng)梳理與統(tǒng)整的責任。由于學生的統(tǒng)整學習經驗有限,他們很難做到知識、情感、創(chuàng)作、評價四維合一,從而導致獲取知識持久性降低,知識融合深度、單位時間學習效度不足。面對現(xiàn)象,結合藝術學科包羅萬象的學科特點,有助于強化學生提高學習體驗,借助紙藝項目學習給予學生高效的學習方法是值得期待的實踐研究。
(三)教師課程融合認知局限,教學視角單一
教師缺少統(tǒng)整的教學建構思想,藝術學科教師STEAM課程、項目化學習意識淡薄,紙藝課程在教學行進中視角單一,傳統(tǒng)紙藝文化傳承、學生思維發(fā)展受限。美國的STEAM教育十分注重教學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是一種源自學生內需的學習方式。我國的夏雪梅博士提出了項目化學習本土發(fā)展的優(yōu)勢,并用過詳實的研究案例力證了多學科共同發(fā)展的有效路徑。在美術學科教學中,紙雕塑、紙建筑、紙橋梁、紙風箏等眾多的學習內容,無一不是優(yōu)秀的紙藝項目化研究切口。但由于藝術學科教師的課程融合意識相對淡薄,導致良好的學習契機與學生擦肩而過。面對豐厚的紙藝課程資源,藝術學科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借助紙藝項目推進項目化學習方式的研究實踐,幫助學生建構統(tǒng)整的學習思想。博古納今,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二、課程實施
(一)研究思路
課程建設是為了服務與學生,助力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在紙藝融合課程實踐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求、能力水平和認知特點,形成融合學科素養(yǎng)、多學科綜合能力,以評價貫穿研究始終的課程實施思考路徑。
(二)研究歷程
1.情境啟學:激活問題思考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應用中的各種問題。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習情境,以紙藝應用為媒介,為學生建立符合相應年齡段的驅動問題激活學生的學習思考。例如,紙建筑,主題課程板塊,和學生一起從環(huán)境破壞的角度出發(fā)研究不同鳥類的家園需求,用紙板建設小鳥的家園模型。借助跨學科項目化研究思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為什么鳥要住在樹上?小鳥的家,怎樣制作才能又舒適、又美觀?色彩鮮艷的家小鳥會去住嗎?怎樣制作才能更加牢固、耐用?這些問題的提出,源自學生為鳥類服務、建設家園的思考,是推動學生進一步開展學習探索的實踐力量。由此可見,合理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思考,啟動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助力學生學習能力的生長。
2.合作研學:提升學習體驗
從問題情境出發(fā)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實踐,是需要思維碰撞的,是需要學生在不斷商討、研學過程中獲取有效學習體驗的。在這個持續(xù)的、不斷深入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借助團隊的力量,通過合作、交流、實踐,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和途徑,獲取最終的學習成果。在合作研學的過程中,學生借助團隊的力量和教師有效的引導,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習體驗。這樣的美術課程實踐探索是能夠帶動學生能力提升的、促進學習方法變革的、以多元知識融入學科教學的跨項目學習體驗。
3.互動展學:獲取成功體驗
成功感是飽滿學生學習體驗的有效方法,是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的助力。在紙藝項目化研究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成果以靜態(tài)作品呈現(xiàn)。靜態(tài)的展示窗、校園的展示廳、連廊、科學角都成了作品的陳列室。這些學習成果的分享,帶給學生良好的成功體驗,促進學生更加投入參與到更多的學習實踐當中,建立了良性的學習生態(tài)圈。
4.評價促學:推進課程發(fā)展
在評價中喚醒思考,在思考中產生評價。紙藝跨學科項目借助“八會”評價機制推進實踐。 “會賞析、會表達、會合作、會質疑、會實踐、會判斷、會評價、會思考”,八個評價版塊合理融入評價量表,從實踐初始問題開始,貫穿課程始終,助力課程的有序行進,構建適用于美術學科教學的“以評促學”學習模式,推動紙藝課程有序行進。
三、研究思考
1.跨學科項目化實踐,拓寬了學科視域
從美術學科教學出發(fā),以紙藝課程為載體,融科學、數學、語文等多學科知識為一體,借助多學科的合理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拓寬學習路徑。如實踐中的衍紙和紙雕塑課程板塊,完成這一挑戰(zhàn)需要綜合使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我們將不再獨立于美術學科的造型與色彩,更多的是喚醒學生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從學科統(tǒng)整合力解決問題的視角出發(fā),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這樣消除了學科壁壘的課程拓展實踐,喚醒了學生的探索熱情,開始了真正意識上跨學科項目化實踐,拓寬了學科教學視域。
2.融合性紙項目探索,喚醒了高階思考
當下的課堂教學直指學習素養(yǎng),我們在打破學科界限的紙藝課程實踐中,嘗試使用:問題解決、創(chuàng)見、決策、實驗、調研、系統(tǒng)分析的方法助力學生獲取知識,雖然實踐的過程中,尚且無法將全部版塊融會貫通使用,但在有意識的實踐探索之旅喚醒了我們項目化學習中的高階思考,助力我們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逐步走向學習素養(yǎng)視域下的項目化實踐,我們期待通過更加深入的研究,助力學生獲取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
3.多視角多學科研究,立體了學習效果
折紙、衍紙、紙雕等多種以紙為媒材課程版塊,在關注自身豐沛課程內容的同時,有效融合托起紙藝文化的數學、科學等它科知識,從多視角、多學科切入,引領學生從一千多年前的紙藝模型開始,關注到今天的精妙紙藝呈現(xiàn),引領學生感知紙藝課程豐沛的文化與內涵,借助紙藝課程的研究實踐,促進學科融合、統(tǒng)整的課程實踐,立體學習效果。
課程研究實踐在不斷行進的過程中,我們邊實踐、邊思考,期待通過項目化實踐的學習方式能夠活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助力學生掌握更加優(yōu)秀的學習方法,促進教師改變教學思維,助力學生生命成長。
參考文獻:
[1]夏雪梅.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陳怡倩.統(tǒng)整的力量:直擊STEAM核心的課程設計[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
[3]張悅穎,夏雪梅.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4+1課程實踐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4]李力加.基于“他山之石”的分析與思考——日本初中美術教學案例[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9(03):48-52.
(樂清市育英寄宿學校 浙江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