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婭
摘 要:學習書法,首先要從臨摹碑帖開始。但是在書法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臨帖時只是匆匆“瞥”一眼范字,就開始書寫,所臨寫的字不是結(jié)構(gòu)不合理,就是筆畫變形。究其原因,那是學生沒有掌握讀帖方法,不會讀帖所致,因而培養(yǎng)學生的讀帖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關(guān)鍵詞:起筆 點畫之始 行筆 點畫之程 收筆 點畫之止
古人對臨摹之要曾總結(jié)的一句精辟話,就是唐代的孫過庭《書譜》里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句話的核心是“察”“精”“擬”“似”。既然是對著臨,觀察原帖要精密細致,這就需要靜下心來仔細去揣摩筆畫的形狀、用筆的方法、結(jié)構(gòu)的處理,也就是讀帖。
臨摹讀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也是掌握經(jīng)典碑帖最有效的途徑,通過分析帖中用筆的意圖和方法,尤其要觀察字形結(jié)構(gòu)、點畫特征,并體察字法、墨法和章法等因素特征與相應(yīng)的審美情趣、審美特色,方能在臨帖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小學生對古代碑帖的接受能力較弱,若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訓練,臨摹的精準度便難以達到,更別提字形結(jié)構(gòu)的準確性。趙松雪曾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秉c畫,是書法造型中最小的元素,要想寫好字,就要先從寫好點畫開始。
任何一個筆畫都要由起、行、收三部分組成。起就是指起筆,行就是起筆后中間段的書寫過程,收就是收筆,回鋒或藏鋒,哪怕是一個點也有起、行、收三個階段。每一個過程都必須做到精準到位。
一、讀起筆,明點畫之始
文章開頭需要精雕細琢,引人入勝。寫字起筆指的是點畫的開始動作,如同文章的開頭,對整個字起到了“提領(lǐng)”的作用。起筆方式主要有折入、逆入和順入三種,教學時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起筆的形態(tài)來確定起筆的方式。
(一)折入起筆見棱角
折入,就是折鋒起筆。即起筆與行筆之間毫鋒運動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個毫鋒轉(zhuǎn)向的環(huán)節(jié);寫出棱角,出鋒芒的方頭筆畫,顯得精神閃耀,形態(tài)畢露。也可稱之為“露鋒入筆”。其特點是筆鋒外露,棱角分明。
如《書法練習指導》四上第五課“王字旁”,三橫起筆都是露鋒切筆入紙,盡管三橫左端較細,但是筆鋒斜切入紙,起筆就顯得非常有力量。同時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觀察露鋒起筆的方向,“王”字三橫的起筆方向都不一樣,此時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借助直尺畫一畫輔助線,以便更直觀地觀察比較三個橫畫的起筆方向,從而精準地把握露鋒起筆的角度。
(二)逆鋒起筆收痕跡
逆入就是逆鋒起筆,即采用與行筆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鋒發(fā)筆。逆入的用筆方法與不同的筆法結(jié)合,往往可以寫出勢態(tài)迥異的筆畫來。如與轉(zhuǎn)筆結(jié)合,可寫出圓頭如篆之筆畫,表現(xiàn)出沉實渾勁、含蓄端莊的勢態(tài);如果與頓筆、折筆結(jié)合,則可寫出方頭筆畫,勁健有力,意態(tài)昭然。也稱“藏鋒起筆”,書寫時筆鋒剛接觸紙面的痕跡被藏裹在筆畫之中,要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如《書法練習指導》六下第四課的“衛(wèi)”字中間兩個豎畫,就是藏鋒起筆,欲下先上,將筆鋒裹在筆畫之中而下,此筆寫得凝練厚重,讓整個字顯得特別的生動,有意趣。藏鋒的寫法對于小學生而言略有難度,但是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藏鋒的筆畫起筆往往比較圓潤、厚重,抓住了這個特點,觀察起來也就方便多了。
(三)順峰起筆顯流暢
順入,就是順著行筆方向順鋒入筆,筆畫利落流暢,起行渾然一體,神態(tài)自然成趣。從傳統(tǒng)筆法看,歷代書家在自己的書寫實踐中,樂于運用逆鋒或折鋒起筆,這種起筆配合行筆、收筆中的折筆或轉(zhuǎn)筆的運用,可形成兩種不同的筆畫勢態(tài),表現(xiàn)出剛、柔不同的風格特征。
如《書法練習指導》三下第7課,“安”字的左點和撇畫就是順入起筆,筆畫利落流暢,起行渾然一體,神態(tài)自然成趣。
二、讀行筆,懂點畫之程
行筆,指筆鋒在紙上的運轉(zhuǎn),交換起落,不斷提按的動作。就像芭蕾舞者的腳尖,在不斷地踮起和下落中保持著控制力,有一種穩(wěn)定、平衡的節(jié)奏。不同的筆畫,在行筆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特點,需要學生細細的去品讀。
(一)提筆則痕細
仔細觀察“其”“六”“安”三字的長橫,落筆起鋒后,筆尖不能實實在在地按在紙上,行筆過程中要稍稍提筆,筆畫中間才能呈現(xiàn)出中間稍細的狀態(tài)。
再看“其”“六”兩字的短撇和“安”字的兩個撇畫,都是落筆后筆尖慢慢的往上提,筆力由重到輕,筆畫由粗到細,并且略微向右下有一些弧度。整個字看起來飛動靈活。
(以上三個例字選自北師大版《書法指導練習》三下第7課和第10課。)
(二)按筆則痕實
捺畫在行筆時則要“邊行邊按”,筆力由輕到重,筆畫由細到粗。尤其在捺角處按得最重,彰顯筆畫的力道之美。如(舉例:正捺、反捺)
點畫,筆畫雖小,但是行筆過程也絲毫不能含糊,尤其注重行筆時的按筆,彰顯力度。
這些點在行筆的過程中,都提現(xiàn)了按的要領(lǐng),按則實,使筆畫更為厚重。
(三)澀筆則痕阻
澀則阻,緩也。劉熙載曾言:“唯筆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弊x帖時,學生往往不理解“澀”的含義,臨帖時筆畫中段常常虛空薄弱。因而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運筆時筆與紙的摩擦,有阻力去克服,再奮進,節(jié)節(jié)推進,澀澀前行。
以“提”為例,先由筆尖向右下斜切起筆后,再向右上行筆時,筆畫漸行漸細,但切不可一劃而過,而要細細體味筆毫在紙上摩擦時澀澀前行的感覺,最后將筆毫送至筆端出鋒收筆。這樣寫出來的“提”畫才堅挺、有力。
三、讀收筆,曉點畫之止
收筆是指點畫寫到末尾的動作。《習字訣》中說:“收筆立得住,即是下筆之法無誤;收不住者,即下筆時法仍未盡善。凡事慎終于始,小道跡然。要好,全在不茍?!笨梢钥闯鍪展P的意義重大,切不可虎頭蛇尾,敷衍了事。
(一)露鋒收筆顯勁挺
露鋒收筆即筆鋒順勢出鋒,在空中收筆,如撇、捺、懸針豎等,鋒芒外露,勁挺犀利。寫出來的筆畫尖銳挺健,給人以迅疾、灑脫、果斷、峻拔的氣勢,通常外觀為尖頭。
如以撇畫為例,教學時,先讓學生輕提筆,然后讓筆尖由按漸提,慢慢使筆尖直立后離開紙面。最后引導學生觀察露鋒收筆“撇”的外觀形態(tài),呈尖形,勁挺而有力。
(二)藏鋒收筆收鋒芒
藏鋒收筆指筆畫行到點畫尾處,不能直接提起收筆,而應(yīng)放慢速度,稍作停頓,如垂露豎收筆時向上回鋒;橫畫則筆鋒向左回收,使起筆與收筆相互照應(yīng)。點畫含蓄,渾厚有力。
教學藏鋒收筆后,還可以讓學生對比藏露鋒收筆的不同之處,前者尖銳、勁挺,后者圓潤、渾厚。通過對比讓學生在掌握不同筆畫的書寫方式的同時,更體會到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
(三)收筆定位立字范
收筆的位置也十分重要,教學中,可以借助米字格確定位置?!稌ň毩曋笇А啡碌?課“如”字的第一筆撇畫,收筆正好落在橫中線上,第三筆撇畫落在左斜線上,和第二筆長點收筆處正好齊平。右邊口字左豎微微向左傾斜,收筆處位于右斜線上,略高于左邊女字一點……通過米字格的定位分析,如同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腳手架,大大降低了書寫難度。
讀帖,是學書的一個重要方法。古人云:“八分讀帖,兩分臨帖”,只有“讀”出來,才能“臨”得好,只有成“字”在胸,才能“下筆如有神”。讀即在臨帖之余,或臨帖之前,詳觀和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jié)體和神韻等,將它們觀之入眼,銘記于心,然后去臨習。要提高臨摹和書寫的能力,只有通過反復(fù)多次地揣摩范本的點畫、結(jié)字、章法后,才能達到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曾云:“古人學書不僅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探尋學生喜歡的方式,引導學生會讀帖,在讀帖中精進,在讀帖中感悟,使讀帖成一種習慣,讓學生讀出精彩,讀出樂趣。
參考文獻:
[1]書法教學指導(三至六年級)[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2.
[2]朱天曙.《書法問答》[J].2020.11.17.
[3]郝春光.《濃墨飄香書法育人——淺談小學書法教學的方法》[J].2018.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龍津?qū)嶒瀸W校 浙江寧波)